APP下载

“优质均衡”视角下A 省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21-06-08高瑞阔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优质农村学校

高瑞阔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自2011 年全国完成“普九”验收并实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后,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并从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2017 年,又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督评价办法》(后文简称《办法》),着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把“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确定为未来国家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同年10 月,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召开, 标志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验收工作全面展开。至此,国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重点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渐进调适[1]。

那么什么样的义务教育属于 “优质均衡” 呢?《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 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 其中前3 项共31个指标必须全部达标, 社会认可度必须达85%以上,这是国家统一设定的标准。 不同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解读,如尹玉玲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均衡”就是在实现入学机会公平后,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校校有特色,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都能实现所有可能方面的发展[2]。 简言之,优质均衡就是在资源均衡的前提下,追求教育的优质,实现均衡和优质的统一。冯建军认为,在优质均衡中,“优质”不是指向教育资源,而是指向教育质量。 而教育质量不只指向结果,它包含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体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3]。 王一军认为,作为一种现代化质量范型,在教育输入层面,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以民主与科学思想为指导,用素质教育文化规范学校教育实践,并努力实现公共性与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互补;在教育的过程层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主动发展、课程计划落实、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工作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等是观测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就教育结果而言,优质发展的义务教育最终表现为学校整体能力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满意、教师教学绩效优良、社会认同程度较高[4]。由此可见,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是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均衡的教育资源,核心是优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将“优质均衡”概括为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建立、人民群众满意度高。 根据这一描述,本研究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宏观界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即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是否(比以往)进一步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是否有效建立,人民群众满意度高不高。尤其是最后一点最能直观反映问题, 因为事实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就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过程。 要让人民满意,首先要知道人民对哪些不满意,从而找到痛点、找到抓手[5]。

地处华东地区的A 省是2017 年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4 个省份之一。 两年过去了,A 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离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均衡”发展阶段还有多大距离,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本研究拟通过对该省不隶属同一县域的3 个乡镇进行多角度深入调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1. 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全省达标后,A 省的农村义务教育相关各方满意度如何?

2.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3. 农村义务教育如何才能更好迈进 “优质均衡”?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实施研究。作者首先通过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朋友和学生获取了A省不隶属同一县域的三个乡镇的义务教育段在校生和师资情况等宏观基本数据, 截止时间是2019年初;同时获取了三个乡镇十年前(2009 年初)的相关数据。2019 年6 月,研究人员到三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到相关学校现场观察,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访谈,对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问卷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等。 为了排除学生对真实信息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心,问卷实行匿名。 第二部分列出了12 个选择题, 所有问题都有4 个选项供选择。 前6 题是关于学生对学校的总体评价,4个选项从“非常满意(喜欢)”到“不满意(喜欢)”不等,构成了判断或态度的评价梯度。 另外6 个问题涉及英语学习,目的是以英语学习为例深入了解某一学科的教学情况(篇幅所限,本文仅引用部分发现,不作深入探讨)。研究人员还拟定了一些访谈问题,采访了部分校长和教师,观察了12 所学校(每个乡镇中学、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各两所),并随机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了解他们的心声。 在采访过程中,为获取真实的第一手信息,研究者反复强调,调查纯属个人研究,不代表任何官方和机构。

(三)研究对象

参与本研究的受试共有437 名学生,分别来自A 市 S 县 B 乡、F 市 T 县 G 乡和 L 市 H 县 H 镇。每个乡镇不同学校随机抽取小学五年级和初中八年级各2 个班学生做问卷,受试年龄大约在12 至16岁不等。选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因为他(她)们足够大,有相对成熟的观点,太小的学生可能不足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共发放问卷450 份,回收437 份,429 份有效。 访谈对象包括 26 名教师和 12名校领导,一般为校长或中心校长,校长不在时则采访教导主任。 表1 为研究对象信息。

表1 调查对象情况

二、研究发现

(一)学校规模今昔对比

相关研究表明,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极

大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包括中小学学校数、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等[6]。 我们对收集到的 2019 年与2009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 (见表2)。 结果发现,与2009 年相比,每个乡镇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人数均有大幅减少。学校合并导致平均每个乡镇超半学校数减少,学生数也平均锐减过半。 三乡镇教师数分别减少17.70%、16.83%和19.75%。 各地英语教师流失率均超20%。

表2 三个乡镇2019 年与2009 年学校和教师数对比表

表3 2019 年G 乡所属中小学与十年前对比状况

以F 市T 县G 乡为例进一步研究发现(见表3),与2009 年相比,2019 年除了由于学校合并原因导致1 所学校(C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数略有增长外,该乡所属10 所学校中,其他各校的人数都减少较多,多数学校过半。 其中7 所学校的总人数少于200,一些班级人数不足20。 乡政府负责教育的官员帮助分析了原因。 首先,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人数达到最小。其次,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和生活,他们带着孩子到工作所在地入学。 第三,若干年前,学校条件还很差,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尽管由于国家教育均衡政策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家长们仍然不能改变对农村学校的陈见,千方百计送子女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

表3 同时显示,该乡英语教师数从2009 年的29 人减少到 2019 年的 21 人。 此外,在 21 名英语教师中,有12 名为转行教英语者,而原有的29 人中有13 人,这就是说,去除退休等因素,流失的英语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

(二)学生满意度

表4 显示了学生对学校相关情况的评价和满意度。

表4 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整体感到满意(90.45%),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负面评价不到总数的10%。同样,超过90%的受试对学校设施感到满意,只有7 人(1.64%)感到不满意,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家教育均衡政策的实施和评估验收检查。 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所到之处, 所有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和幻灯片放映设施,所有的电脑也都连接互联网,多数教室用的是白板或触摸屏,不再使用黑板,这比当前很多高校的现有设备还要先进。 据介绍,这些设施大部分是在2017 年, 即该省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当年开始陆续投入使用的。 但在学校管理和学习氛围方面, 总体满意度相对偏低, 前者不满意率超过10%,后者达到20%,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0.05%)的受试对学校学习氛围“非常满意”,近60%选择“基本满意”。访谈中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数都设法转到城里就学了,留下来的多是成绩不太好的,因而学习氛围欠佳。 好在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较高,接近95%,表明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还是很努力的, 也赢得了学生的肯定。 在学习资源方面,虽然超过80%的受试感到满意,但仍有16.79%的学生认为不足。

既然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感到满意,对学校工作也多持积极评价态度,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学生选择离开家乡到拥挤的城市读书呢?对学校教师和一些学生家长的采访发现,除了受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城市化的影响之外,问题主要在于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有攀比心理。当发现邻居或亲戚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学校时,他们也会千方百计跟风效仿。 当然,城乡学校不同的教育结果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父母发现大多数进城择校入学的孩子都考取了好学校,而多数留在农村就读的同龄孩子考得不够好时,他们自然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城择校就学。

(三)教师态度

对26 位老师的访谈话题、 回答情况及主要原因概述如表5。

表5 受访教师对访谈问题的回答情况

由表5 可以看出, 除了对教学条件满意度很高,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段老师对自身工作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主要原因都指向人力资源的不均衡。 一些教师抱怨说,留下来的学生成绩多不太好,“我们刚辛辛苦苦培养一些好苗子,父母就想方设法将他们送到城里去”“我们看不到希望! 全是在凭良心干活”。 有的老师甚至戏称,农村学校所收的多是“三蛋”学生,即“捣蛋”“笨蛋”加“光蛋”。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它确实表明农村学校生源的整体水平堪忧。 此外,老师们说,留下来的多是留守儿童,管理起来特别困难。 多数学生的文化课成绩都不太好,每年中考只有极少数学生靠分配的定向名额被重点高中录取。这表明,在生源和教育成就方面,城乡不平等问题仍然很严峻。

当然,正如一些老师所言,这些负面情绪只有在这种私下、非正式的调查中才会说出来,之前也有接受过来自官方的调研和访谈,但大多“只讲好听的”。有些老师还透露,为应付每次的评估验收,他们都要加班加点造材料,否则达不了标、过不了关。

(四)管理者视角

在接受采访的12 名校领导中, 最常提到的问题就是教师和学生。

作为学校管理者,他们感到最严峻的问题是缺乏年轻教师。正如某校长所言,近十年来,他们学校没有招聘过新教师, 学校的多数教师都超过45 岁了。显然,该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极不合理的,缺乏年轻教师意味着缺乏活力和热情。另一位校长告诉我们,尽管近年来投入了大量新设备、新资源,但许多教师却不会使用。 虽然学校也请人来培训,但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师不愿也不能自如地使用新设备。现场观察也证实了这些:不少教室里的多媒体投影机镜头是被塑料袋包着的,浮灰很厚,说明压根就没有用过。 还有一个教导主任抱怨,学校很难组织教学研究,因为没有人会。 还有一位乡中心学校的校长抱怨说, 尽管本乡学校教师的资格水平达到了相关要求,但很多教师是通过函授或成人自学考试取得的文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第一学历的学士学位。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英语教师不多,四十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更少。 近半数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尽管有时会有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但最终也多会以不同理由和方式离开。 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也很普遍。相比之下,城市学校可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有朝气、 有热情的大学毕业生,这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农村的学校则十分缺乏这样的师资。

(五)家长方面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研究者还随机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他们也是农村义务教育较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对现实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更清楚和更有发言权。在Z 小学门口遇到的一位学生母亲表示, 孩子的父亲因为车祸落下残疾,全家人靠吃“低保”维持生活,也没办法出门打工挣钱,因此孩子只能在家就近读书。 对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她说还好,老师们很负责,不过孩子在家做作业遇到问题时没人辅导,只能“靠天收”。 在E 中学门口,一位来接孙女的老太太说,小丫头脾气不好,前几天跟同学打架了,还不服老师管教,老师让她爸爸回来,但他工作忙得很、回不来。老人无奈地说,自己也没办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学校在学生方面所面临的管理困境。

据了解,留在农村中小学就读的多数是留守儿童,或地处偏远而又经济困难的学生。 家长多比较忙,或无能为力,对孩子的学习多是听之任之,或勉强为之,很难做到城镇家庭或农村进城择校陪读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那种严密看管和学习支持。

三、讨论与建议

三地调研所发现的情况非常相似:很多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但宽敞的教室多显冷清,教学设施空置严重。 种种情况表明,即便通过了国家教育均衡评估验收, 与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相比,A省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在人力资源和教育结果方面的均衡化水平不升反降,相关各方满意度也有较大提高空间。此种情况下何谈学校的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 这进一步表明,优质的教育资源不等于优质的教育,豪华的学校建设并不一定必然实现教育的优质。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说实现了基本均等的入学机会和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成就方面的均等远未实现。 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以下根据调研提出一些建议。

(一)大力实施“留人工程”,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师生

正如前述调查发现,尽管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人”的建设始终是个短板。 很多学校都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和成绩优良的学生。调查中一些教师和领导呼吁,不要再把巨额资金投入在各种硬件建设上了, 包括一些动辄上千万的“面子工程”,而是要将钱用在刀刃上,着力做好“留人工程”!首先是为农村偏远学校留住优秀老师。农村学校虽有“特岗教师”制度,但由于城镇中小学扩容大、机会多,多数年轻教师,尤其是优秀的年轻教师,都会通过招考或考研等途径最终离开农村。 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要留住人才,必须制定切实措施, 给留下来的老师以实实在在的优惠, 充分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刚性需求,如工资、住房、婚姻、晋升和进修等。 要给在偏远农村学校坚守的优秀年轻教师以特殊政策倾斜,让他们不愿走、不想走。

与此同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想法设法帮助农村学校留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访谈中有学校领导希望严格实行学区制,严禁跨区入学和无故转学。 不仅如此,还可以拨付专项资金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奖励基金,对坚持扎根农村并培养出优秀学子的班主任和教师予以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也要为学习成绩优秀者设立高额奖学金。这样才能激发农村学校师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 不能听任偏远农村学校的师生在痛苦中挣扎,要想法设法留住人身、稳住人心,这是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第一步,因为“没有一支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7]。

此外,关于农村学校优秀师资缺乏问题,调研中不少学校领导还提出,做实、做好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他们反映,虽然国家层面2014 年就出台了 《关于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但很多地方实质上没怎么行动。可以想象,如果真正有效实施城乡校长和教师之间的定期交流轮岗,不仅可以让农村学校的教学活起来,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师资和生源的争夺战也会自然好起来。

(二)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

如前所述,当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平均年龄偏大, 有消极懈怠情绪,大家似乎看不到希望,只是凭着多年来形成的职业操守“凭良心做事”,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动力。 工作中,多数老师沿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愿或无法钻研教学改革,不做任何与他们工作相关的教学研究。 以英语为例,虽然所有的农村小学都按照《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开设了英语课程, 但 “没有人重视”(一位受访小学英语教师语),大家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用英语组织教学,课外活动也很少,更没有人进行相关教学研究。 这表明,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有待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亟需建立。

方法之一是建立一套奖勤罚懒和鼓励作为的体制机制。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乡村教师待遇的基础上,制定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优先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奖励乡村教师立足自身岗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重奖有突出成绩和贡献者。 与此同时,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加强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大兴教研教改之风,让所有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其次是组织专业培训或研究工作坊。学校领导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指导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做科研。学校也应与开设有相关师范专业的当地高校主动对接,建立与高校教师良性互动的“U-S”机制,因为高校有理论与研究优势。当然,要确保实效,应关照和回应不同教师的具体困境与需求,努力避免中小学教师“消极参与”和“被参与”现象。 在此过程中, 行政作为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不能在U-S 合作中缺席, 尤其是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管理体制内,构建“学术、行政、实践”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8]。

(三)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小规模学校和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精准帮扶

调查中我们发现,越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规模越小,有的甚至少到几十人、十几人、几个人。 这些学校往往地处偏远,但为方便学生就学,不能撤并。如何确保这些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小规模学校更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从而实现教育公平[9]。 在一些发达国家,20 人以下的小班很正常, 但在我国,一般会感觉小而“没有学习气氛”。 加之一些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流失,这种氛围更加严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因此,地方政府应尽快构建向偏远农村学校和弱势群体学生倾斜教育资源的机制。 有专家建议,在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实施“小规模学校发展工程”,在经费分配和师资配备上对小规模学校倾斜,让最弱势群体子女不仅能够接受义务教育,而且能就近接受相对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10]。

与此同时,建议农村学校和老师以向贫困家庭和“学困生”提供教育精准帮扶为突破口开展工作,从而赢得更多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吸引更多优秀的农村孩子留在农村就学。教师可以定期前往那些留守儿童和“学困生”家庭送教上门,提供免费课后辅导,这是城镇中小学教师所做不到的,因为他们的学生数太多,教学负担很重。

当然,除了以上措施,提高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如创造条件实现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课堂的同步直播和资源共享。这方面措施的有效性已被众多研究证明[11-12]。 此次调查发现,A省在资源共享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同步直播方面尚待加强。

四、结语

本研究着眼于优质均衡, 通过对A 省三个乡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深度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的教育均衡政策,城乡学校义务教育在入学机会和教育投入上已基本实现均衡;另一方面,由于优秀师生的大量流失,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在人力资源和教育结果上的不均衡在加剧,农村学校的标准化长效发展机制亟需建立。 显然,当前A 省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实现的均衡只是基本的、初步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均衡”尚有一定差距,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局部的,随着国家“优质均衡”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相应的体制机制会不断完善,措施会不断跟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文章还结合调查发现和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本次调查的范围不是很广,调查对象的样本容量也不大,因而所发现的问题更多还属“点”层面上的。 尽管如此,希望本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能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优质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