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基于中小学的“驱、动、定、切、准”五步自主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1-06-08平定县石门口学校贾燕萍

山西电教 2021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建构精准

平定县石门口学校 李 祯 贾燕萍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不论是研究者、教学实践者,还是政府和教育机构,对其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火爆的“互联网+教育”也让社会各界重新聚焦于混合式教学。

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混合式教学的同时,提出了基于自身实践案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然而我们也发现,目前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而在教师教育、中小学的应用案例和相关研究较少;国内混合式教学实践已经在蓬勃发展,而相关的研究特别是基于实践案例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应用的步伐。

和混合式教学有一定的相似度的翻转课堂在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成果较为显著的有美国的石桥小学、高地村小学、林地公园高中、柯林顿戴尔高中及我国重庆聚奎中学的“三四五六”模式、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教学、天河区“天云”项目中的翻转课堂等等。这些学校在课堂上均配备了移动终端,达到了智慧课堂的基本硬件条件,因此这些翻转课堂模式对于在课堂上没有移动终端的学校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们经过多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在加拿大学者Carrison、Anderson和Archer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Col模型)框架(如图1)支撑下,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出了“驱、动、定、切、准”五步自主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基于探究社区理论(COL)框架下的“驱、动、定、切、准”五步自主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创建网课、任务驱动

探究社区理论提出了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核心要素,认为这三个核心要素相互影响,通过创造深层次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教育经验)的过程,共同构建了学习参与者有效协作建构知识的理论框架。其中认知存在的第一阶段(下象限)为触发事件,反映了批判性探究的起始点。在该阶段,问题、困境或争论点从经验中产生并被识别出来。

教师通过在网络空间上创建的网络课程发布学习任务,从而发起、塑造触发事件(实现教师的教学存在),驱动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任务地系统学习,并通过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微教学视频和测试题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与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能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该内容的掌握程度。换句话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该内容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因此,网络课程发布的学习任务应提前发送给学生,以便所有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的实践研究表明,提前一周发放学习任务,有助于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

2.线上自学、互动交流

认知存在的第二阶段(上象限)是批判性探究的探索阶段,反映了学生个人的、反思的私有空间与共享世界(对思想的社会探索)之间的转换过程。

学生通过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在个人学习空间中进行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在探究学习社区的私有与共享的世界之间迭代,即在批判性反思和对话之间迭代。最后,学生有选择地关注与经验中相关的问题、困境或争论点。这是发散的阶段,以头脑风暴、提问和信息交换为特征。

学生在任何适合的时间、地点通过登录个人学习空间进行学习,体现出了极大地自由度、放松感和私密性,有助于实现真正的自我(人)。而通过发布话题、评论他人、响应讨论,又体现了存在感和协作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的孤独感问题。

教师则通过学生学习效果的多维度反馈,进行积极介入,或答疑、或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存在。

3.数据反馈、以学定教

认知存在的第三阶段(上象限)是批判性探究的整合阶段,反映如何运用探索阶段的想法建构意义。在整合阶段,既需要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提出知识的完整建构和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整理通过自主学习产生的困惑,又需要教师根据网络空间平台的数据反馈,进行积极地教学诊断,并制定线下教学设计方案,以促进持续探索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更顺畅、深刻,从而实现从线上的浅层次学习发展到线下的深度学习。因此,从教学或研究角度看,这一阶段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教学存在对于将这一过程推进到更高级的批判性思维和认知发展阶段至关重要。

4.问题切入线下混合

认知存在的第四阶段(下象限)是批判性探究的问题解决阶段,即通过直接或间接行动解决困境或问题。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实现了数据化和可视化,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线上学习中产生的困惑或学习的亮点,以问题形式切入课堂教学,或组织展示交流、或组织合作讨论,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知识建构的最后一步,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促进持续探索模式下,学生得到更顺畅、更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发生深度学习。

更进一步,线下的混合教学,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往往又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新的触发事件,从而导致流程重新开始。

5.精准巩固拓展延伸

线上学习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通过数据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实现学习过程的可视化和可重复性,从而很好地支持学生的持续学习及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因此,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精准:

第一,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精准复习与巩固。对于学生来讲,每个流程的学习产生的困惑,通过平台的记录功能,可以准确纠错与巩固,进而帮助建构与巩固知识体系,并且实现重复性、间断性地纠错与巩固,直到真正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第二,教师精准地施行个性化指导。网络空间学习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对一对话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进行精准地一对一辅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第三,精准地进行复习、巩固与拓展延伸。根据学习数据反馈的共性问题,教师不仅在线上教学时可以精准切入,还可以在作业与复习过程中进行精准复习巩固及拓展延伸,并利用过关等形式实现分层优化。

第四、对学生进行精准评价。利用空间学习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忠实记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比较客观地、准确地、全方位地评价,从而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客观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学习品格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提升。

三、结论

本研究在探究社区理论框架下,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驱、动、定、切、准”五步自主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施行过程中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这一模式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创新点在于深刻揭示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促进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刻画出学生自主学习演化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自主性、协作性、持续性、内驱性,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及有目标的自我生长,并形成长期的、有效的、持续的、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感。

猜你喜欢

批判性建构精准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