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策略分析
2021-06-07年爱华
年爱华
摘 要:在中高職衔接一体化办学中,课程衔接是最为重要部分,中高职计算机类各专业都面临课程衔接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素质养成课程等多个方面。而针对中高职计算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就需要对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4-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4.007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设思路以及发展理念,其建立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基础上,推动中职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快速协调发展,同时系统化地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首要的任务就是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因此,对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策略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一、遵守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保证管理体制衔接顺畅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由于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所以在管理体制衔接方面存在着衔接不顺畅、课程开发理念不同以及设置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设置出现脱节、重复以及不对称等问题,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培养学生,促使学生较好地发展。因此,在进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尊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保证管理体系衔接顺畅。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基本原则。中高职衔接不仅体现在层次提升这一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职和高职两者之间都存在职业性,并且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两者最终都要面向于职业岗位,在进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基本原则。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中高职职业教育必须要与市场亲密接轨,具备非常强的市场导向性,中高职职业院校各专业要面向市场,中高职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直接面向岗位,因此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同时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二、明确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模式,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
想要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模式。
1.一贯制衔接模式。中高职衔接是建立在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的基础上,所谓的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就是指教学组织的形式为三年中职教育加上两年高职教育,学制一共五年。在前三年当中通常情况下是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素质养成课程为主要形式,在之后的两年当中主要是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为主要形式,三年基础和素质养成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两年专业课侧重于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这种中高职衔接课程模式的优点是:第一,生源质量有保障。第二,教学计划完整连续,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第三,学生能够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五年一贯制课程模式能够强化竞争机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保证高职生源质量。
2.分段式衔接模式。目前有3+3模式和2+3模式。3+3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而2+3这种模式是中高一体化办学的产物,先完成两年的中专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转段考试),第三年直接上本学院大专相关专业,完成三年大专的学习任务,该模式生源质量有保障,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专业选择机会。但是由于生源的多样化,更需要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通道。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生源除了中专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学生,还有普通高中生。
三、构建灵活够用理论课程体系,保证综合素质教育效果
在计算机类各专业中,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学生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基本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
1.要注重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究,确定必要的理论课程;应注重在够用原则基础上实现灵活调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构建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理论和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统一理论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应当做到为实践服务,与实际紧密联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为学生今后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中高职一体化计算机类各专业在构建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建立在必需、灵活、够用的基本原则上,注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并行开发,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应该有效联系在一起,避免课程出现重复,使课程资源优化分配得以实现。
四、构建职业岗位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职业岗位分析
中高职职业教育需要面向职业岗位,建立在调研论证岗位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不同,按照层级分解岗位技能所对应的课程,使学习内容得以明确。
1.通过归类整理,首先将其组成对应的学习模块,然后再将具备学科关联的学习模块整合在一起,构成一门活页式专业课程;最后将各门专业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职业岗位实践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探究。
2.为了使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各专业课程体系得以优化,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落实宽专业口径。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不仅要面向信息安全技术这一方面,同时也要面向网络应用技术这一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以及水平等综合因素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
通过构建职业岗位实践课程体系,能够增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率,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构建资格认证能力提升课程,加强职业能力分析
中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职业教育。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当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一定要建立在技术领域以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基础上,按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不同,以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探究,选择相对独立的,逐步提高的,与此同时避免出现重复现象的能力提升课程体系[1]。以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例:
1.网络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安装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具备准确查找故障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
2.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应具备能够运用反间谍系统能力、防病毒系统能力、安装网络安全设备能力以及有效实施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的能力。
3.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应具备检测设备故障能力、提供相關培训服务能力、解决网络安全技术问题和设备故障的能力等。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资格认证能力提升课程才更加具备实效性。
六、鼓励衔接沟通,加强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化衔接沟通平台
1.中高职一定要注重构建专门负责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负责此工作中的协调以及沟通。组成专家顾问团队,主要负责提供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的咨询服务工作[2]。成立中高职课程衔接委员会,其主要负责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构建研发小组,负责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研发工作。各个机构都应该负责相应的工作任务,各司其职。
2.构建中高职职业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尽可能加快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进度。将高职院校作为核心,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盘考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七、营造优质良好职教文化氛围,满足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虽然《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当中提出,到2020年应形成中职职业教育以及高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完善的、科学的顶层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目前的职业教育仍然以规模扩张为主,这就导致职业教育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度,而这对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而言存在一定阻碍[3]。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营造优质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中高职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宗旨,不仅满足学习年龄的人,还要面向于成年人,使得成年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得以满足,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总而言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在中高职计算机类各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也是中高职一体化院校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注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策略分析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春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37.
[2]林喜辉.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8(11):81.
[3]甄力维,赵杰,马文静,闫虎,梁志红,侯丽霞,马春庚,吴晓霞,万雅静.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8(12):258.
[责任编辑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