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突变”的朋友圈画风提示了什么
2021-06-07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8期
这个劳动节,大半个朋友圈都在晒旅游,与往年境外购物、景点打卡的“人从众”模式不同,今年劳动节,朋友圈晒出的不少是精致的乡村美景。一些村落不仅有“颜值”有“气质”,更在“城里人”的加盟下,变得更有诗意、有底气、有希望了。
河北于家石头村,300多年的石头村,与“不怕巷子深”“雕刻时光”等文艺店铺毫无违和感;云南外普拉村,村民自己参与创作了有当地文化味道的“村歌”;广西阳朔镇,计划经济时代的制糖企业被改造成酒店,别有一番风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朋友圈的变化,印证着一个强烈的信号: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正因此,必須以更有魄力的改革,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要警惕“牺牲农村”的惯性思维。现在一些地方,错误政绩观仍然大行其道,将出门见绿、乡风文明的村子,火急火燎地扒掉,农民的回迁房却还没开始盖,要3年之后才有下文,不能不让人怀疑这种拆迁是为了让农民过得好,还是让房价涨得快。二是要将乡村振兴的自主权还给农民。在一些南方乡村,村集体经济有上亿元,却因为政策等限制,只能把钱存在定点银行,什么都做不了。被拆迁的村子,村集体经济萎缩、人心涣散。三是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松绑、赋能。让基层干部没有后顾之忧,甘愿“功成不必在我”,乡村振兴没有理由搞不好。四是要为下乡知识青年开路子。年轻人卖力振兴乡村,地方政府应该努力让他们有“归属感”,让乡村成为一片“海绵”,吸引更多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留下来、能融入。
(摘自半月谈微信公众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