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入境”与“出境”
2021-06-07梁军磊
梁军磊
[摘 要]文章在论述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入境”“出境”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阐述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入境”与“出境”方式,进一步分析高中语文名篇名著的阅读方式与思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入境;出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2-0014-02
听、说、读、写是学生所要具备的四项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不仅需要在“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需要解决因学生语文阅读感悟不深、被动接受、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较少参与文本构建等而产生的阅读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入境”“出境”的必要性
在“教学研究+实践”的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涌现出了大量相对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点拨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形式等虽不尽相同,但均闪现着“境”“场”的思想共性。引入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好选择。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逻辑思维,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教师不能只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入境”,还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出境”,以便于其形成统揽全局的逻辑思维。
二、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入境”
1.秉承“知行合一”理念,区分文本类型,因“体”选视角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中应用“知行合一”需要有效区分“知”和“行”两方面。“知”主要指教师要从认知层面帮助学生明确名篇名著阅读的目标、意义,梳理名篇名著阅读的思路。“行”则指教师要从行为层面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区分名篇名著类型,因“体”施教。
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契合文本类型和特征,以便于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快速“入境”等。以阅读《诗经》为例。阅读教学情境的设计需要以诗歌特征为基础。教师需要在设计情境之前充分分析这些诗歌的语言特征、情感特征、内容特征。在设计好情境后,还需要思考要以何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入境”。
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入境”,可从读题目、分析作者、读诗句、读注释、翻译诗歌几个步骤入手。有感情的、完整的多次朗读诗歌,探究句子的句式、停顿、轻重音、语调,分析教师所提供的诗歌画面与自己联想之间的差异等,都对学生把握诗人情感和诗句背后的内在意蕴大有裨益。一些教师喜欢用角色扮演或对比阅读已经学过的诗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入境”。实际上,要想引导学生快速“入境”,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在分析诗歌时,要将着眼点落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上。如分析景物的特征和诗人如此描写的原因,分析诗人的创作风格及诗风,毕竟不同的诗风能够营造出迥然相异的诗歌意境。
2.提取“入境”引导点,按兴趣设疑启智
名篇名著閱读是高中语文阅读的重头戏。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之前,要认真分析阅读对象的语言、篇幅、手法、题材等。我国一些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白鹿原》等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上到神仙鬼怪,下到花鸟鱼虫;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家朝代更迭。真可谓一景一物,一人一情,皆入其中。但是这些著作的作者并非“信马由缰”、写无定法、感无定式,而是细择事以说理。
因此,除了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感悟外,教师还可将作者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个性喜好、活动经历等视为“入境”引导点。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了他的苦闷愁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荷塘月色?你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否也会在夜里出去走走,继而对看到的事物有所感悟?大多数情况下的“入境”,是以学生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悟为前提的。正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当然,文眼也是“入境”引导点之一。如鲁迅《秋夜》的开头一句话便是其文眼。教师可引导学生层层解析这一句子,以窥探其中的深邃之理和玄妙之思。学生要想“入境”,就需要做到悟人所悟、感人所感,细细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以感受文本的特征、挖掘文本的内涵等。
在明确“入境”引导点后,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要求设计能激活学生情感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进入情境中思考和探索,并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思考的欲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投学生所好,想学生所想,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是美的,但是如何体会这种美?以意象为“入境”引导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提取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如“丁香”“雨巷”“篱墙”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1)诗中是如何阐述以上意象的?(2)结合这些意象,说一说你的感受。(3)说一说,诗中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形象,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作者在刻画这位姑娘时,他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4)你们认为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5)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姑娘吗?你们相遇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如果没有遇到过,你们认为你们会不会遇到,为什么?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教师不应过早抛出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再创造,支持学生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拘泥于权威答案。
3.丰富“入境”引导方式,巧妙运用相关资源
引导学生“入境”的技巧多种多样。比如,借助音乐烘托气氛,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引起共鸣,借助导语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等。以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引起共鸣为例。在操作时,教师要注意践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是否所有的“套子”都是有害的,要如何看待身边的“套中人”,是否需要给自己套上“套子”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和认知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入境”思维的时候,教师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三、高中语文名篇名著阅读教学的“出境”
1.控制节奏以趣导学,设计层进性问题促“出境”
教师可使用音画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入境”,同样也可利用此方式引导学生“出境”。以《西游记》的阅读欣赏为例。教师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节奏来变换情境,以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引导随时“入境”和“出境”。教师这样做的前提是始终保持学生的情绪状态且始终聚焦阅读主题。
比如在阅读“三打白骨精”部分时,教师将搜索到的各类有关“三打白骨精”的音频、影像、图文等逐一抛出,引导学生共同分析:(1)为什么不同版本对于“三打白骨精”的诠释方式不同?(2)不同版本之间的相同点有哪些,为什么在这些方面趋同?(3)不同版本的差异体现了什么?(4)白骨精和孙悟空同为妖精,为什么一个被打,一个却有神仙相助?(5)你眼中的白骨精和孙悟空是怎样的形象?依据是什么?(6)如何看待《月光宝盒》中对孙悟空和白骨精关系的解读?其代表的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脱离原著的改编?
以上问题的不断抛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也有利于学生不再照搬教参的观点,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思考这一部分内容的价值、意义,继而更为全面、正确地解读和认知《西游记》。此种方式既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又便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预防学生过度沉溺于情境而忽视独立思考。
2.反思讨论深化理解,调查分析取证研究
“出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不盲从的思维,助力学生解读名篇名著的重点难点。高中生受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很难独立完成系统的研究。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回味来深化理解。
同样以“三打白骨精”这部分的阅读为例。这部分内容呈现了师徒四人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的争执和分歧。孙悟空的“三打”与唐僧的“三阻”反映出了这师徒二人之间存在着“三观”不一致、沟通不畅的问题。师徒四人的行为表现、情绪态度存在差异。唐僧与孙悟空之间是否存在冲突,那么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唐僧的慈悲为怀与孙悟空斩妖除魔的观念是否冲突,两者行为的差异能否反映出他们身份地位的差异?如何解读孙悟空的“笑”与唐僧的“惊”?如果让唐僧与孙悟空“换位”是否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解决的。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可尝试通过角色扮演、联想、实践调研、他人现身说法等多种模式来体察作者的创作思维和感情。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更为直观、具体地解读名篇名著,继而深化对名篇名著主题的理解的过程。
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入境”与“出境”,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名篇名著内容,发展自身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文贤.阅读经典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J].學周刊,2019(32):115.
[2] 伍荣荣.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9(26):131.
[3] 沈佳丽.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文学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