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细化的语文教学策略浅议
2021-06-07宁琼
宁琼
[摘 要]文章重点分析基于目标细化的语文教学,提出要基于整体,在拆解划分中体现目标设置的层次性;要基于联系,在契合对应中体现目标活动的匹配性;要基于实践,在调控把握中体现目标完成的过程性;要基于质态,在评估反馈中体现目标完成的真实性。
[关键词]目标细化;教学策略;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2-0012-02
课堂教学是教师基于目标,围绕着文本内容,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所有的教学活动只有紧扣目标、围绕目标、依附目标,才能获得其应有的效果。基于此,教师不能仅仅设置宏观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有效细化目标,让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趋向于和谐、平等,从而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一、基于整体,在拆解划分中体现目标设置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历经两到三个课时。教师可以在整体解读和把握课文内容、厘清整篇课文的教学层次的基础上,将设置好的课文整体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又可以划分为更小的目标)。划分好的这些小目标要具有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关联。这样,教师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完成这些小目标来顺利完成教学整体目标。
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将课文整体教学目标设定为“快速筛选和处理文本信息”。这篇课文表现出来的说明性特征非常鲜明,比如课文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就鲜明地点出了课文说明的对象。作者分别选用了自然界中具体的事例、现象,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揭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候现象等。文章在起承转合处设置了鲜明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这些是说明性文本才具有的典型特征。
鉴于此,教师在解读文本之后,又将“快速筛选和处理文本信息”这一目标拆解为以下三个细微目标:1.从题目入手,提炼、明确作者所描写内容的范围;2.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紧扣课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设问句和过渡句等关键性语句,对课文进行分段,并尝试梳理文本的结构和作者的创作思路;3.紧扣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把握作者所罗列信息的价值点,对课文中的核心信息进行筛选。这三个目标从不同方面和维度,对“快速筛选和处理文本信息”这一目标进行了界定和呈现,还提出了相关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不仅顺应了作者的创作思路,更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最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来看,这种有规划、有层次的小目标,更加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内在逻辑,把握课文内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要求中所提及的学习方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这篇将近3000字的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罗列出来,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中有效完成整体目标。
二、基于联系,在契合对应中体现目标活动的匹配性
在细化教学目标之后,必须要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教学活动,选择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要想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能靠生硬的知识灌输,而要借助一定量的阅读训练。学生除了要阅读教材内容之外,还要阅读课外拓展材料。教师要构建体系化的教学资源库,以便于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细化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动物游戏之谜》。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其一,这篇说明文在文体特征上与课文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利用这篇文章可以有效搭建学习方法的迁移通道,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二,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选择这种与课文匹配度、相似度高的拓展阅读文本,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真正推动学生言语意识的培养。
教师所设置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与细化的目标相契合,要能够为完成细化的目标而服务。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并不是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课文信息,而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所设置的语文实践活动指向相关阅读方法的提炼、归纳、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设置了前測板块,要求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1.文章先后描写了哪些内容?2.课文中所揭示的对物候现象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物候学的研究具有哪些重要的价值?要想有效完成任务,就需要方法的支撑。这几个任务帮助学生明确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筛选方法。在后测环节中,教师则充分运用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使用,让他们尝试在快速阅读中记忆信息、统整信息、重整信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集中展示学生的认知成果。教师所选择的学生答案应该具有典型性。比如,从“从题目和例子”的角度来筛选信息的,通过“紧扣关键句”来整体把握内容、合理筛选信息的,通过“紧扣关键词”来厘清核心信息之间的关系的。在充分展示学生的答案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和交流。
所有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要与细化的目标相契合,这对于整体目标为传授阅读方法的语文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基于实践,在调整控制中体现目标完成的过程性
所谓适切的教学目标,就是契合当下学生的原始学情、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的目标。面对这样的目标,学生凭借自身“跳一跳”的努力,便完全可以“摘下果实”。要想把握学情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内在的认知需求,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动态性的监控。每个学生内在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如何让他们有效完成细化后的目标就成了一个难题。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有时会导致课堂中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预设解决方案,及时对氛围进行调整。
还以《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抢答题,从而在第一时间相对高效地了解到了学生的学情。其中,“哪些因素决定了物候现象的来临”这一题在三个抢答题中完成得相对较好,因为课文中有明确的信息。学生在解答其他两个抢答题的过程中因为能力不足,而出现了忽视文本信息的情况。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很多学生出于好胜心而参与抢答,因此一旦结束抢答进入其他学习板块,这些学生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将最后获得的筛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梳理。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要当一个积极的引导者,重在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绝不能为了所谓的完成目标而沦为一个告知者,甚至灌输者。比如,在拓展阅读《动物游戏之谜》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在4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记住文本中的核心信息,并将这一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在组织学生进行点评时,教师需要快速且精准地筛选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梳理信息的方法。比如,当学生所获得的信息相对丰富、烦琐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记忆,帮助学生在巩固原有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习得新的阅读方法,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
四、基于质态,在评估反馈中体现目标完成的真实性
在推进学生完成细化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提问、测试等多维方法来反馈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实际上,一些隐性的评估方式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比如教师的追问、学生的思考阐述等。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每一步引导以及在学生阐述理由后的追问,以明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比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抢答题“哪些因素决定了物候现象的来临”相对简单。但是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師并不能草草表扬,一带而过,否则就不能有效发挥抢答题的作用。教师应进行充分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邀请理解正确和错误的学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来阐释理由,直至关注到课文中的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所起到的表达作用以及序数词和副词所起到的作用。如此操作不仅可以有效掌握学情,还可以让学生牢固记忆筛选信息的方法。当筛选信息的方法基本都被学生罗列出来时,不少教师会象征性地进行整合或者补充一些其他的方法,然后就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这样的常规性操作通常会忽视一点,即对这些筛选信息的方法进行排序。学生阅读文本时总是会依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学生通过自主性阅读实践以及交流之后,不仅要总结出相关的阅读方法,而且要尝试对这些方法进行排序,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要想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他们获得这一成果的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情评估的维度,而且可以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提供反馈信息。
课堂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行动纲领。教师要借助整体目标把握站位、核对基准,更要通过细化目标丰富维度,着力细节,以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