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资源开发和项目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

2021-06-07雷丽珠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源课程活动

雷丽珠,福建省建瓯市第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南平市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杨邦清工作室核心成员,南平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指导组副组长,福建基础教育网特聘编辑;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法”课程校外兼课教师。曾为“国培计划(2019)——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小学综合實践活动培训班”、省骨干班、省乡村班、南平“十三五”名师培养培训班、南平骨干研修培训讲课30余场,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摘   要]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解决教学活动中课程实施缓慢、推进乏力的问题,可通过“从地方开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资源,并挖掘其内在价值;以项目式学习为实施路径,让学生经历设计问题、策划活动、深度探究、展示成果等完整的项目研究过程,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和发展核心素养,最终达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资源;实施路径;项目式学习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1]。课程实施虽已多年,但要达到校本化实施仍是目前教育之难题。为此,笔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道路上与课题组教师一路思考,一路实践,试图探求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新路径。

一、实施现状:“亮点”成为“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一度遭遇瓶颈,推进乏力,发展缓慢。

1.学校缺失课程领导力

《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以学校开发为主,给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但由于理念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不少学校仍旧在走弯路,认为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及少先队主题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形如“大杂烩”;有的学校用学科中综合性学习代替综合实践活动,由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拼凑而成,犹如“大拼盘”。

2.教师缺乏课程创生力

传统课程的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按照既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需要教师从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与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而事实上,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习惯导致教师缺乏课程创生力,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发展。

3.课程发育先天营养不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王海青在《论整体主义教学》文章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一贯以来多侧重于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剖析,关注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强调对课堂组织、提问、语言表达等的细致观察,极少关注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突出知识间的丰富联系以形成学科的整体结构[2]。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课程要实施综合性整体教学阻力重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空间广泛,课程育人目标明确,但政策层面的制约、学校层面的束缚、师资层面的困扰以及实施层面的障碍等,都让课程发展举步维艰,难以落到实处。

为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难点,使课程的育人价值切实落地,笔者与课题组教师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了基于地方资源和项目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策略,“从地方开始”,挖掘地方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与环境,构建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主题,将课程带入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世界,最终达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的。

二、实施抓手:开发地方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人们将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将难以继承本土文化并进行开拓创新。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规划。《指导纲要》研制组核心成员柳夕浪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44个问答》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具身认知和地方本位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地方本位教育是一种根植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社区和地区的课程取向,它强调学习是基于当地社区环境,教师要以学生真实可接触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因素作为课程的主题和学习的情境[3]。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给予学校和教师较大的自主性和灵动性。将本土文化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能让课程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融入血液,唤醒学生内心的潜在文化素养,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核心,要求课程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必须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并将其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该课程成为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

二是帮助学生整体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就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5]。所以,通过开发地方资源实施主题活动,使课程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知识经验链接,既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欲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横向拓展与交融,形成结构体系,防止知识片面化、碎片化,促进学生整体学习。

三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最好途径,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学生注入可以生“根”的种子,浸润故乡情怀,有效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是不断补充资源包。《指导纲要》虽然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授课年级和授课时数,但却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而现行的资源包已无法满足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需要。因此,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题,是对资源包有力的补充。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能从顶层对课程整体规划,加强学科内部之间的联系与跨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最近的地方去设计课程。

三、實施路径: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做中学”,由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发展而来。它主张教师围绕真实的问题或挑战设计一系列的体验和探究活动,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问题,并将最终的学习成果予以表达、交流与展示[6]。以项目式学习为路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支撑学校和教师规划和设计系统、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盘点资源,顶层设计

何丽梅老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页文本设计与实施》一文中提出,在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时,必须首先客观分析地域特色状况,找准开发课程资源的切入点,立足地方资源,从这些资源中找特色,从特色定位开发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体系,抓住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需要,以项目式活动为依托,从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7]。

事实上,不论是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千年遗存、古代的先贤故事、地方民俗风情,还是有趣的地方方言、地方山水、当地的故事传说以及地方特产等,都可以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资源。课程的顶层设计者要有一双善于洞察的眼睛,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充分发现并挖掘地方特色资源,选择恰当的内容转化为课程资源,再将课程资源分类归整,形成课程板块,同时拟订课程目标及年级目标,为各年级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

2.问题驱动,构建主题

问题是开启探究活动的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因素。在构建项目主题之前,驱动性问题和切入性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们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所在,指引着学生探究的方向,并将引领跨学科知识整合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质疑,将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和重组,并把不适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偏离问题排除,从更有价值的问题出发,构建项目式主题并开展研究。如针对闻名国内的绝技“弓鱼”,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出有研究价值的共性问题,构建项目式主题,如“鱼弓与不弓的对比研究”或“绝活弓鱼的探究”等。如此,以有价值的问题驱动,形成或构建项目式主题,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知识建构,将学习引向持续深入的探究行动。

3.制订方案,明确任务

在确定了项目学习的内容与主题后,为确保项目的有序开展,还要预先制订项目活动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形成项目活动的整体构思。方案包括项目学习的内容、学习目标、开展项目学习采用的方法与选择的研制工具、项目学习开展的具体流程、项目学习开展的时间安排与人员分工等。

学生在制订项目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将逐渐学会思考问题,从问题出发,多维度、创新性地提出有意义的想法,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提出设想,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同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学会用心倾听他人的观点,在讨论与思辨中提升理解力,提高执行力。如在“鱼弓与不弓的对比研究”项目学习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可通过表格式的填写,指导各研究小组拟定要研究的问题、采用的研制工具、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项目式学习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预期达成的效果等,细致制订研究方案,从而保障项目研究顺利进行。

4.运用方法,深度探究

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访问、调查、查资料、做实验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常见的活动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沟通能力、探究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让项目式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在“鱼弓与不弓的对比研究”项目式学习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弓鱼术可以让鱼离水二十小时都不死,比普通绑法延长了十几个小时,并通过请教科学教师、询问有经验的渔民、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其背后蕴藏的道理。

5.展示成果,反思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不仅在于最终结果的呈现,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过程性素材的积累,并将这些素材进行有创意的串连。如探究影像、实物模型、PPT展示、进行研究报告、网页制作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其成果,并与活动探究交融一体。在“鱼弓与不弓对比的研究”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生以科学影像的方式将主题确立、查阅资料、实验操作、采访教师、问题解决等环节进行串连,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科学趣味的纪实作品。学生成为影像中的人物角色,乐此不疲,大大提升了项目式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成果展示阶段也要注重反思评价,反思项目式学习中研究步骤的选择,审视研究顺序的合理与不足之处等,为后续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经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8]。通过对成果进行多元与质性的评价,可以促进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创造性。

地方资源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应该反哺于生活。结合地方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并无确定的方法或模式,但它却可以打破“全校一张课程表”式的过度集中之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地方管理、校本化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2]王海青.论整体主义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9(4):33-34.

[3]柳夕浪.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44个问答[M].石家庄:河北出版传媒集团,2019.

[4]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6]王淑娟.美国中小学项目式学习:问题、改进与借鉴[J].基础教育课程,2019(11):70-78.

[7]何丽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文本设计与实施[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

[8]蒋雄超.小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23):22-23.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资源课程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