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2021-06-07黄敏王爱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

黄敏 王爱

[摘   要]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法调研3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情况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学校发展规划不明确、信息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小学教师跨学科任教现象较普遍、学生及家长满意度較低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构建乡村教师稳定机制,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创新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方法,发挥“小班小校”优势,推进面向乡村学生的素质教育,来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困境。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各种加快乡村教育发展的新政策不断出台。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呈现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据统计,2016年,全国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共计12.31万所,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0.83万所[1]。因此,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是加快推进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课题组近期参与了安徽省某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三年规划设计,以3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为样本,分析其教育现状,提出了教育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选取3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研,其中中学6所,小学24所。以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其中调查问卷分为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和填空三种。针对校长的调查内容包括工作年限、学校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教学管理、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针对教师的调查内容包括教龄与专业、教学方式与技能、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参与培训情况、教科研水平、家校共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方面。访谈对象包括市、县教体局师训部门负责人、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及家长、学生。通过问卷星向校长、教师在线发放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1份;对30人进行访谈,收集整理座谈记录113条;同时分别到2所中学、5所小学开展走访,收回有效数据36条。运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1.从学校层面看

(1)学校发展规划不明确。调研发现,虽然66.7%的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但多数学校缺乏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教育扶贫等多重视角对学校功能定位的思考。很多学校迫于现实压力,只是维持生存,没有形成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2)学校信息化设施利用率不高。调研发现,学校信息化设备利用率偏低,教师在课堂上“每节课都使用”“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来不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比例分别为13.6%、31.2%、44.7%和10.5%。此外,有些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老化严重,如某中学两个机房的计算机分别购置于14年前和10年前;部分小学的电子白板因配备时间较早,已经老化成名副其实的“白板”。

(3)学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调研发现,有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如缺少对教辅人员、教师工作责任的界定以及明确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随意性问题较为凸显;管理方式单一,多以硬性任务方式下达;管理手段相对传统,如对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等检查手段为提交纸质材料的占80.1%,混合提交仅占17.3%,教育信息化与日常教学管理的融合度较低。

(4)学校教研针对性不够。调研显示,对于学校组织的校内跨学科教学观摩与研讨等活动,75.6%的教师认为参与非任教学科的教研活动并不能针对性解决任教学科的教学问题,且会占用额外的工作时间,加大了工学矛盾。

2.从教师层面看

(1)职业倦怠问题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调研显示,61.4%的教师因工作负担重而产生职业倦怠,33.3%的教师认为教师队伍不稳定。此外,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不佳、教师待遇较低、专业发展受限等因素使得在岗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弱化;骨干教师和有一定教学成果的中青年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2)教师综合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调研显示,50%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66.67%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监控能力,46.15%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升教育科研和教研能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综合素养问题,主要包含信念与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水平等。

(3)小学教师跨学科任教现象较普遍。调研发现,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配备不齐等方面的原因,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跨学科任教或任教全学科的情况比较普遍。而教师大多非“全科”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影响教学能力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从学生及家长层面看

(1)学生及家长满意度较低。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业前途缺乏信心,他们非常向往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很渴望家长能将他们转入县城学校。同样,家长也对当前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信任度不高。受访的5位学生家长均 “不满意”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认为这些学校教学效果不好,会耽误孩子的学习。

(2)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调查显示,乡村学校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平均占比36.3%。如某中学七年级四班共有学生37名,其中19名为留守学生或单亲家庭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业、品德、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而其身边监护人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缺少课后辅导的时间和精力。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1.构建乡村教师稳定机制

瞄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人权、事权、财权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各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施策[2]。一是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以吸引和稳定乡村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實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优者从教”才能“教者从优”[3]。二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镇和学校的环境吸引力。可以统筹多部门支持经费,集中用于打造乡村教育文化综合体。三是因地制宜地构建保障模式和机制。如乡镇的教师可以选择在县城安家、平时住校、周末回家的模式。又如,探索构建“大学区”管理体制,实施学区走教制度。此外,可采取定向培养本土化乡村师范生的路径,以稳定和补充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

2.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与应用水平

(1)解决好硬件升级问题。学校在规划好政府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使用的同时,要拓宽信息化硬件设备的供给渠道。如加强与硬件供应商的开放合作,促进学校硬件建设各环节畅达;同时加强对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变“设备不是用坏而是放坏”的情况。

(2)解决好技术应用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实现人的信息化。可以在区域内、学校内创设信息技术应用氛围,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力的提升为出发点,通过专题培训及岗位实践,推动校长及教师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新乡村教师的培养培训方法

(1)大幅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素养。一是完善校长选拔、奖评机制,促进乡村学校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建立常态培训机制,帮助校长们梳理办学治校中的突出问题,厘清办学治校的方向目标,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兴趣。三是构建专家引领机制,指导梳理、提炼办学经验,促成专家型和教育家型校长的养成。

(2)全面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综合素质。一是结合乡村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重点突出广大乡村教师关注的师德师风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育教学新理念等内容。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地方研训一体化机制,整合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中心及教研部门,形成教师发展中心,引领并促进教师以理论学习、岗位实践、研讨交流、教学反思、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3)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全科教师是对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实行分科培养,而割裂了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一种矫正[4]。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全科教师培养,为全科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路径指向。如《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多渠道扩充农村优质师资来源,“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等。

(4)重视创新教研机制。应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创新教研机制。比如,研究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以课题为引领、以问题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采取联片教研活动的方式,建立“县级培训师—基地培训师—骨干教师—教师”的四级教师培训体系,聚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4.充分发挥“小班小校”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向城镇流动规模的加大,乡村学校的发展呈现“小型化”趋势。而从发展的视角看,小班小校实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最外在、直观的标识[5]。

(1)形成小规模学校区域共同体。可以通过区域(县域、市域)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方式整合资源,以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途径,促进小规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2)探索“小班化教学”新模式。紧密的师生关系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最显著的特征,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并不是“人数较少的大规模教学”,而应当做有针对性的改革。如鼓励学校以“小班化教育”为特色来提升办学品质,将传统的“学生面对黑板排排坐”的形式改为学生分组或坐成一圈的形式,以改善课堂气氛。同时,开展主题教学或部分学科混龄教学等,并且通过多元评价、差异化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将小规模学校学生数量少的劣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3)利用网络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可以依托网络学习平台,以实用型、个性化课程设计为本,让乡村教师能够学以致用,并充分利用教育公益机构的开放课程,为乡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和区域内优秀师资,通过“双师课堂”同步授课,形成辐射联动。

5.推进面向乡村学生的素质教育

(1)探索“为生活而教”的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目标从“达到一定标准测试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6]。教育内容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改善生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成长。如以学生为中心,增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及其家庭、社区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的课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学校还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完整的发展观(包括生理发展、人格发展、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帮助他们获得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2)重视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关爱。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监护人的培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加强对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总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一起努力,并形成合力。尤其应注重乡村教育保障、教育理念更新、学校管理者及教师素养提升、文化创设等层面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丹,陈遇春.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2):157-167.

[2]兰英,仇淼.新时代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挑战与对策——基于新中国70年中师办学的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52-59.

[3]周仕兴,邹如意.乡村教师招聘缘何遇冷[N].光明日报,2018-09-22.

[4]张美玲.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研究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4):81-85.

[5]光明日報.2016农村教育发展报告:乡村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存在[EB/OL].http://res.cssn.cn/dybg/dybg_jy/201612/t20161227_3359507.shtml.

[6]马宇航,杨东平.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演变轨迹与路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2):7-13.

(责任编辑   姚力宁)

作者简介:黄敏,安徽开放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E-mail:75135227@qq.com(安徽合肥,230022)

王爱,安徽开放大学讲师,E-mail:875975071@qq.com(安徽合肥,23002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数据对教师在线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项目编号:SK2018A0753);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项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原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STEAM教育创新实践基地”(项目编号:2019sjjd82);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微认知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K20004);安徽省教育厅2019年质量工程继续教育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jxjj63)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