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2021-06-07李梓涵景鑫肖光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李梓涵 景鑫 肖光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对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让他们逐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之中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如今,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以求完善其个人价值观念等思政意识,同时为解决当前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局限性,“课程思政”提出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二者同向同行、协同作用,既有利于学生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又对课程本身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思政教育; 高校教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38-002

国势之强源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于国家来说,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课程思政”的提出使得思政教育的展开平台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使其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堂,同时将思政教育相关的理论重视、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到其他的課程之中去,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思政”的提出不仅为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平台,同时这种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教学的方式也是促进课程学习的优良途径。

1.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于教师讲授,学生课堂积极性较低,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为改变现状,创新的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进步的基本要求,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高校的思政教学才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导向作用[2]。传统思政理论课的内容偏教条枯燥,故进行创新的一大着手点便是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使其更加贴近生活,为学生所容易接受,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网络属于一种较为新颖的传播方式,实施网络思政教育这一新颖且亲和力强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

实施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还是传统思政教育,在其基础上借助网络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首先是学生进行思政课程学习的平台多样化,以网课的形式上传至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此类软件对网课内容进行学习,拓充知识来源。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直播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打破了当面授课解惑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平台的提问功能或线上连麦等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增强课堂互动性。但此种网络授课的缺点也较为明显,教师不能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反应,不能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加强和完善网络授课监督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同时由于平台课程视频可长期保留的缘故,学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下载和反复学习,也可通过检索途径获得更多学习资源。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社会热点新闻和时事问题,并就此展开分析,与同伴展开讨论与交流,对网络思政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再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在网络空间中对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进行表达,巩固加深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的价值观念。而在注重网络教育的同时,应就网络安全与互联网规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坚决地反对不良网络行为。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进入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此时,高校应强化网络监督手段,及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避免不良消息在校园内的出现和传播,保证大学生校园网络环境的清洁。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另一大威胁就是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究其原因,研究表明精神质人格与网络沉迷呈显著相关,而在个人基本特征中,社会功能状态与网络沉迷显著相关[4]。高校应配备相关心理辅导老师,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疏导,并定期开设防沉迷教育讲座,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为更好地实施网络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2.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其本身不仅具有相关知识的教育功能,同时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

布莱克里奇认为:“语言与说话者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都受制于它们所在的社会、政治和历史环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大量的外来文化都蕴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意识,英语原版的教材与影视名著作品中也承载着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思想与意识形态。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外文化差异的分析实现其思政教育目标,通过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剖析和差异对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基本社会政策及外交策略,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信念。

同时,教师应将思政考核列入大学英语期末考核范围中,传统的期末考核主要是成绩和平时表现两方面,侧重的都是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德育成果并没有很重视。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活动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有关思政意识等问题进行发言或是汇报,记录学生表现,从而在思政意识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并使之在期末考核中占到一定比例。在思政教育具有一定成效时,学生已经形成较为正确的品德观念,产生积极情感,对于学习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提升,会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担当[5]。如此自然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二者相互促进,使学生在提升自我英语水平的过程中接受潜在的思政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积极性和提升政治觉悟。

3.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作为中国语言学习的直接途径,其作用不仅包括作为汉语部分的教学载体,同时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将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6]。

其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部分的深厚内涵对思政教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千年来古人智慧的沉淀,具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品格,其对于学生思政方面最大的影响便是可以加强对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其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量地收看新闻、阅读报纸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当前时事有一定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分析和评价,加深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在经典影视的观看在学习过程中也有较重的占比,经典影片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和情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其中正确的价值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正是由于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的潜在的教育,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要求,完善自身品质,提高学习积极性,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自然可以提升语文学习效率,二者同样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4.思政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体育身为高校公共必修之一,自然也应顺应“课程思政”新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中,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首先,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任何国际体育赛事中,都应该弘扬爱国情怀,每一名运动员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还有国家的希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赛事,让学生被运动健儿的爱国之情所感染,当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深刻体会到民族意识和国家荣誉的可贵。其次,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如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集体意识较为缺乏,而在体育课程中,各种群体性体育活动是培养集体意识的最好途径。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队友之间的团结合作与默契配合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催化剂。体育课程还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自强不息、拼搏奋进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儿女辛勤的劳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7]。同时,学生正确思政意识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自我约束,在体育课程中自觉遵守相应赛事规则,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体育课程本身的学习。

5.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理科专业为例)

理科专业课程为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的课程,首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爱国科学家的相关事迹,以此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如建国初期,我国核武器一度处于低水平阶段,正是由于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自身利益,投身建设的伟大贡献,才得以迅速发展。当时的科学家急国家之急,把满足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学生最好的爱国教育实例。

其次,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如在生物方面,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且承担1%的测序任务,是参与此项计划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这是首次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穿插此类的成就介绍,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8]。同时加强学生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实验作为理科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教學部分,自然也承担着思政教育的功能。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都要学习实验室及实验操作的相关准则,在学生学习规则并自觉遵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与安全意识。同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实验目的作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验方案与步骤,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某一种思路,使其在之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方案的设计,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越来越深入,不同的课程可以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在具体教学中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课程教师应紧密结合当前思政理念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总基础,及时对教学理念及方法做出改进,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和思政教育的渗透,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政观念的养成与完善,提高政治觉悟,同时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砚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24-127

[2]郑皓.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J]科技风,2020,(6):106.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006095

[3]李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J]品位经典,2021(01):88-89

[4]蒋俏蕾.青少年网络沉迷之困[N]社会科学报,2020-08-27(006)

[5]常军芳.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9):212-214

[6]全军.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职责与作用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98-100

[7]荣小辉.铸魂育人视角下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1):200-201+204

[8]丁晓莉,赵红永.浅谈如何在高校理工科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J]山西青年,2019,(19):46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