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梯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1-06-07李彩芬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全面发展

李彩芬

摘 要:本文通过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梯度教学研究,引导学生梯次递进、步步深入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 梯度教学;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030-002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大教育家孔子也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而农村小学的学生受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影响,他们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各个梯度学生的发展需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采取梯度教学模式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梯度式分组,创建良好的学习团队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差异,要实施梯度教学,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分组,而这个分组要有梯度性。每新接一个班级,我会有目的地去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他们的积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并做好相关记录,还会利用作业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绘画技能、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等。通过前期的摸排测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将学生按基础不同分成“优等层”“中等层”“基础层”三个层次。在安排座位时,老师将不同梯度的学生安排在一组,比如全班42个学生,每组6名成员。老师会安排2个“优等层”学生、2个“中等层”学生、2个“基础层”学生为一组。如果“优等层”学生不多,至少在每一组要保证有一位,这个学生担任小组长帮助老师管理小组成员的学习。通过梯度组合,可以使学生间优差互补,创设良好的学习团队,达到共同进步。

例如执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多姿多彩的靠垫》,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选择剪纸图案,利用喜欢的骨式,设计制作一个对称式的漂亮靠垫。小組长管理好组员纪律的同时统筹安排组内的创作任务,小组商量确定设计思路,组长安排“中等层”同学进行剪纸创作,安排“基础层”同学在组长的指导下进行粘贴组合,通过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个漂亮的靠垫。通过此案例发现梯度组合的团队在进行合作时,他们的配合默契度更高,合作得更愉快,学生们都能有所收获。

二、梯度式目标,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学生能否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打破对教学大纲的依赖,仔细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好学情,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有梯度的教学目标,以最大程度促使不同梯度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装饰画》的教学实践为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装饰画造型、线条、色彩的艺术特点及其美感,并综合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创作出造型夸张、线条变化、色彩醒目的装饰画。根据平时的观察,学生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参差不齐,有少数学生的绘画水平很高,对美术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并能在美术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兴趣寻求表现方法上的创新,敢于展示自我;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创新能力一般,绘画水平尚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绘画水平很弱,画好一幅画非常困难。显然,对三层学生设定相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与三类级别相对应的目标。“基础层”目标:初略了解装饰画的艺术特点,能画一幅简单形象的画即可;“中等层”目标:能感受写实性画面与装饰性画面的区别,简单了解装饰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方法,要求可以临摹课本上或者老师的范作,或达到基本相似的水平;“优秀层”目标: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提出自我创新要求,画一幅富于变化线条和装饰色彩的装饰画。

课堂实践发现,“基础层”学生,因为老师给他们降低了作业要求,所以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不会显得手足无措,愿意去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中等层”学生,由于允许他们临摹课本或者老师的范作,他们在绘画时变得敢于表现了,时间一长,他们也会有所创新。“优等层”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老师给了他们自由的创作空间,他们的绘画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梯度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完成作业,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三、梯度式教学,降低教材的学习难度

美术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难易之分,易中有难,难中有易,易与难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知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相关知识,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将教学难点分解、细化、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有梯度的讲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执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多姿多彩的靠垫》,本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用自己喜欢的对称式的剪纸纹样和骨式设计富有个性的靠垫图样。老师在解读教材时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剪纸纹样的特点,学习使用对称纹样进行设计制作。四年级学生曾经在二年级的《百变团花》一课中学过怎样剪对称形纹样及中心对称纹样,但是由于学过后长期不剪,他们的技法早就生疏,大部分学生早已经遗忘。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前录制了剪对称纹样和中心对称纹样的小视频,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课堂进入设计制作环节,由于学生已掌握剪对称形纹样的方法,因此教学的完成度非常高。通过设置梯度式教学,让教学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大大增强,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

四、梯度式作业,感悟快乐的自主学习

梯度式教学顺应的就是梯度式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梯度进行作业设置。老师科学有序地分解教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目标,从中提炼出三个梯度的作业:基础要求——尝试体验,以着重掌握基本的技能技法为主;中等要求——运用基本的技能技法,完成临摹训练或者简单的创新;深度要求——熟练运用技能技法,完成高思维的创意作业。设计适合不同梯度学生需要的梯度作业,给学生一定自主权,自主选择作业的难度、内容和形式。

例如执教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2课《生活中的暖色》,要求学生发现、认识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暖色,并尝试运用暖色进行创作。四年级学生对色彩的冷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依靠感受辨别暖色和冷色,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色彩感悟力很低。因此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了三个梯度的作业:基础作业——运用学到的暖色,表现生活中暖色的物体。中等作业——运用暖色表现自己喜欢的场景或者临摹书本上的暖色的画。深度作业——运用暖色创作色彩丰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抒发情感。通过对三种形式作业的选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体现,这样的梯度式作业,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找到了成就感,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五、梯度式评价,调动积极的学习心态

《美术新课标》中提到: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些足以说明,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化和多样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梯度给出不同的评价。梯度式评价:对优等生赞赏性评价,优中求新;对中等生信任性评价,好中求异;对于基础生鼓励性评价,寻找进步点,发现闪光点。梯度性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评价人美版一年级《画汽车》的美术作品时,对于基础层学生的作品主要以鼓励为主,我会尽力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会表扬他们:“某某小朋友画的未来汽车很有创意。”“某某小朋友的作品颜色涂得很均匀”……以此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中等层学生的作品,在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指出其不足,如“这位小朋友画的空中汽车想象力很丰富,如果构图饱满的话会更好看”、“这幅未来汽车作品很有表现力,但是线条表现得不流畅,下次要注意”;对于优等层学生的作品,我会选择竞争性评价,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通过互评、自评或师评的形式,最终挑选出3幅最佳作品,张贴在美术室外面的展示栏中,激励学生你追我赶,超越自我。梯度式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学习美术的动力和信心,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实践证明,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梯度教学不仅能创设良好的学习团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降低教材的学习难度,感悟快乐的自主学习,还能调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这种教学模式最终能促进各个梯度学生不断融合,达到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義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丽.基于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4.NO.26

[3]张玲.关于小学美术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9.(8)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课堂全面发展
关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
多媒体辅导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