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具身德育新理念的实践探索

2021-06-07王丽环

中国德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脱离了身体力行,有“离身”之嫌,容易导致知行脱节。而具身德育强调道德认知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具化到人的内心深处和日常行为之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最终达到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的理想境界。具身德育为新时代德育工作落实、落细、落小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了新路径。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借助具身德育理论,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构建“大德育”体系

具身德育强调德育工作必须具体化到学生的身心深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规律。连续性重在学段和年级的纵向衔接,促进接力育人;阶段性重在家校教育的横向贯通,促进协同育人。在纵向衔接方面,育民小学立足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学段,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三种群体,以学段衔接为抓手,重点抓好幼小衔接、小阶衔接和小中衔接,促进年级德育的特色发展。年级德育特色着眼本年级,使德育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德育更细、更小、更实,更具个性化。在横向贯通方面,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家校协同活动提升家校共育效果,二是通过课程德育整合五育资源,设计精品课程,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育民小学形成了纵横交叉、服务于全人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和反馈体系,进而构建了系统化的“大德育”体系(见图1),既保障了学校德育能面向全体学生,又强化了年级德育、课程德育、家庭德育各自的特色,从而最终实现具身德育所追求的时时习德、处处立德、人人有德、事事见德的理想境界。

育民小学“大德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国家立德树人的相关政策精神,学理基础是“生长融通”的教育哲学,目标是“育人为民、育才为民、育教惠民”(三育三民),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学生发展质量跟踪与反馈体系基础之上的家校横向贯通、幼小中纵向衔接的有机统一体。这种设计不仅有效避免了传统德育的“碎片”“孤岛”现象,增强了德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为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机制保障。

二、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具身德育主张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灵魂,在人的发展中起着统领作用。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是领航铸魂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以道德与法治课为统领,融合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育民小学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对接(见表1),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抓纲带目、落到实处的整体效果。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有效对接成为育民小学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载体。

三、优化课堂教学

具身德育主张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是具身德育的中心工作。育民小学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确定不同的侧重点,着力优化课堂教学。如低年级的教育态度体现一个“亲”字,教学方法重在一个“活”字,习惯培养实行一个“恒”字,管理要求讲求一个“细”字;中年级的教育思想树立一个“赏”字,教学氛围讲求一个“和”字,管理方法重在一个“情”字,教学方法重在一个“巧”字;高年级的教育原则树立一个“尊”字,教学手段立足一个“启”字,管理方法坚持一个“理”字,教学境界体现一个“创”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具身德育落实、落细、落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鼓励教师运用具身德育倡导的ARCS动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即确保课程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Attention),内容与学生发展紧密相关(Relevance),学生因体验成功而增强自信心(Confidence),最后因收获和强化而感到满意(Satisfaction),从而形成了积极乐学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序的教学组织、生动的教学形式、差异的多元发展。学校坚持以学生的感悟、困惑、反思、灵性和理解作为基点,把课堂建成师生共同学习和健康快乐成长的园地。“爱满校园、情溢课堂”已经成为育民小学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四、注重课程融合

具身德育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身心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而环境的影响作用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因此,德育在强调德育显性课程的同时,还要发挥其它隐性课程的作用,从而实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五育并举水平。

首先,育民小学充分发挥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数学、体育、外语等学科的德育功能,积极探索“身体—情境—情感—行动”具身认知观在学科德育渗透中的运用。学科教师站在五育并举的高度,超越学科原有视野,虚心汲取德智体美劳各科教师的经验,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从而实现五育并举高效落实。学校尤其重视校本课程,通过整合协调,使之向五育并举方向聚焦,确保所有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育人效果。比如,学校开展了“走进北京”“中秋时节话中秋”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将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优势,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强德育体验,启迪学生智慧,锻炼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陶冶心灵和情操。

其次,育民小学以养习教育为圆心,以活动为半径,把德育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中。比如,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班队会课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利用开学、期末两个“安全教育周”开展文明礼仪安全专题教育活动,不间断开展“美在校园”“爱在校园流动”“文明成长在路上”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讲规则、养习惯,讲诚信、养品行,讲合作、展风采,从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争当“育民最美少年”。

再次,育民小学以“玉”的品格塑造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将校园环境做成人文景点,把校园做成一本多彩的书。比如,学校依托艺术长廊、感恩墙、创造墙、年级展示板、温馨书屋、图书馆、心育空间、校训石等来营造氛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体现了正确的育人导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五、创新过程评价

育民小学在“以人为本,育人至上”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制定各项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坚持开展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力求使评价推动德育工作,调动师生的热情,激发师生在德育中求新向上的活力,为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提供质量保障和动力机制。

一是制定德育工作章程,促进评价系统化。育民小学制定了具体、详尽的德育评价规章制度,以保证评价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如实行学校、家长、学生“三结合”的德育考核评估办法,对学生既考知,又考行,对教师既考勤、考绩,更考德;建立班主任德育工作制度,对班级管理、小干部培养进行期末考评;对班队活动、好人好事记录、学生一日常规管理、班刊制作、学雷锋活动等进行周检查、月评比、年总结;对各班学生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纪律卫生、课堂常规、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实行文明班集体挂牌制;道德与法治课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估。

二是建立质量监测系统,贯通育人全过程。育民小学组织专门的信息组,通过调研、追踪等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发展质量监测反馈平台,开展全过程的质量追踪监测评估。从2019年7月份开始,学校给每一名学生建立贯通培养的档案,涵盖学生从进入学校到小学毕业的全过程成长信息,数据内容覆盖学生学业表现、综合素质评价、家庭教育等信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发展现状、调整育人策略。

三是在认真研究与分析中学学段的能力、素养要求与教育教学特点后,反观小学教育教学,通过对小学毕业年级与初中学段育人特点的衔接研究,科学制定学生贯通培养的考察标准和内容。学校还将逐步实现质量监测在多元评价、能力指标、难度系数等方面的细化与优化,希望通过质量评价直接反哺教育教学,为学生的贯通衔接学习与健康成长把好脉。

在上述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家校社共育机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涵养学生的品德;通过双轨制教育、贯通教育、互聯网+教育等措施培养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涵养学生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通过美育、体育等发展学生的一技之长,让学生开阔视野,自信自强。总之,学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育人路径,立德润无声,树人细无痕,致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多彩发展奠基。

【王丽环,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