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21-06-07曾宪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科卓越导师

曾宪文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提出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1]2018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提出要“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在师范院校办学特色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师范专业培养能力提升上发挥领头雁作用,在师范人才培养上发挥风向标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并要求显著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形成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健全协同培养机制。

2020年11月3日,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共商新时代文科教育发展大计,共话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共同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任务提出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等要求。应该说,《新文科建设宣言》既是新时代对文科教育的新号召和新要求,又为正在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供了新的指南。

四川文理学院作为位于四川东部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学生中心,强化产出导向,以四川省第二批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重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对接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以培养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上勇于创新、注重综合育人并能够自我发展的卓越语文教师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立足产出导向,注重持续改进,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理念,落实了教育部关于卓越语文教师的培养要求,经过近4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契合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的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双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是衡量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如何确定目标。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首先要对学生、当代社会生活进行研究,听取学科专家的建议等,然后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学习理论等筛选这些教育目标,确定真正重要的目标,最后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使目标具体化。[3]而对卓越教师的培养,就是国家层面根据新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学生特点等的变化而做出的重要举措。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明确了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的总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勇于创新、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毕业时,具有成为卓越语文教师的潜质。

要达成培养目标,关键靠课程。刘献君认为,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4]因此,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落实教育理念的依据,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保证。而《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夯实课程体系,也说明课程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性。那么,怎么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来达到卓越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呢?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三个课程模块为基础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5]应该说,三个基本课程模块设计是目前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做法。

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范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根本,以学生未来成长发展为目的,构建全方位模块化课程体系。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本体功能就应是、也只能是培养人。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6]为此,我们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双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设置了通识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用实践课程、复合培养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表1)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实践课程、复合培养课程都以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专业核心课程则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要求。这种较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既顾及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基本理论,也确保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学生的师范素质与能力,体现了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并重的理念,为培养具有作为卓越语文教师潜质的学生提供了基础保障。而复合培养课程则为学生未来成长、后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等课程,专业课也融入“思政”元素。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相对完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双专业”课程体系要达到效果,需要每一位专任教师打破学科壁垒,明确自己任教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然而,“现阶段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各科教师教育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与一贯的教学模式有关,同时,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自身缺乏驾驭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不能有效革新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新形势下应当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7]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召开研讨会,让老师充分领会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与师范类课程教师的合作沟通。围绕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立项实施了相关子项目,如,基于“卓越计划”理念的汉文师范专业普通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学生主体”的卓越语文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研究、“卓越教师”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

表1 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表

二、建立“双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师范能力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教师,卓越语文教师的培养关键还得靠教师去落实。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必须充分对接基础教育。为此,我们建立了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因为“教师专业的独特知识基础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知识,这种综合性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其他关于社会、文化的知识,但是它并非这些知识简单相加后的‘混合物’,而是经由教师在实践中通过体验、反思、提炼、升华等以个性化方式融合生成的‘化合物’。”[8]因此,我们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师范素质和能力。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师范技能训练等;校外导师由中学优秀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学生到中学跟班听课,试教,参加教研活动、教育调查等。同时,开展系列讲座、专题研讨、学徒制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教育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通过“双导师”制,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对接了师范职业要求。同时,根据校内外导师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正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这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的“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

以“双导师”制为依托,大力强化实践教学,落实以学生实践训练为导向的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改革。我国师范专业第二、第三级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做出了专门规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9]为此,我们建立了四年一贯制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确保教育成效。一年级以“三字两话(画)训练为中心,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训练,夯实学生的基本师范技能;二年级以表达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训练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三、四年级以教育见习、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为中心,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鼓励学生将实习实训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强化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同时,将教学观摩、见习、实习活动贯穿四年的学习过程。

以“双导师”制为基础,形成“理论-反思-实践”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双导师制”的重点在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推行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积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以及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实现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设高效课堂,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主要采取基于行业经验和环境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本位的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每门课程原则上由老师讲授、小组研讨和个人实践三部分组成,立足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邀请一些教育专家、优秀中小学教师来校讲授课程、开设讲座。针对教学改革的热点议题,开设了系列讲座,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导师管理和小组自主管理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推动模式创新,为此,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实施“导师管理+小组自主管理”的日常管理新方式。将6名左右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对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对口指导,制定导师管理制度,规定指导细则;同时,每个小组确定组长一名,实行小组自主管理,小组除了完成课堂上需要小组活动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在组长统筹下,将导师分配的课后学习任务落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无缝对接。

导师有记录手册,能很好地记录并了解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同时,强化课外自主学习,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比如一起训练“三字两话(画)”,进行教学试讲,开展小组讨论,教学研讨,教育调查,支教活动等。为夯实卓越师范生内功修养,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拓宽知识面,厚实文化底蕴,在卓越教师培养班探索实施“四个100” 课外阅读计划(100本文学经典、100本(篇)语言文化论著、100部优秀影视作品、100种优秀期刊杂志和文化类网站),要求学生阅读观看后写笔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导师管理和小组自主管理,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将与学生专业能力和师范素质培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实践教学体系,给予相应学分,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监控及考核机制。一是要求学生听相关学术讲座并作记录;二是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场竞赛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朗诵赛、主持人大赛、师范技能大赛、说课讲课比赛、课本剧比赛、作文比赛、优秀教案评选等;三是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教育调查、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四是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如参加学术会议,从事教研课题研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撰写、发表论文等。在监管考评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材料提交、期末集中考评等方式外,卓培班管理团队还利用QQ群、微信群,定期晒三笔字、晒读书笔记、发布即兴演讲话题等,在群里和全体同学保持密切沟通,随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通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校地合作,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然要对接基础教育实际。而新文科建设提出不仅仅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还要打破院校壁垒,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协同。为此,我们在以前与地方政府、中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建立与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一是与地方教育部门多方面联合,成立合作育人示范区。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合作,以合作育人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反馈培养效果。

二是加强与中学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一是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二是与中学建立定期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的机制,进行持续地合作与交流;三是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开办专题讲座、讲示范课、讲授教学法等课程;四是将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班的学生与中学语文教师建立“结对子”关系,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作为导师,将教育见习、实习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五是派遣教师到中学观摩或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中学教学一线的情况;六是与中学合作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水平。

三是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中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通过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反馈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合理制定招生计划,确定教师培养、培训的具体措施,优化教育资源。

五、利用“成长记录册”,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打造质量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文科特色质量文化。因为“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监控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学校管理部门控制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结果的重要手段。”[10]而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强化过程管理,加强质量保障。

在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除了常规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外,我们通过“双导师制”和“成长记录册”,切实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要求导师做好指导记录,确保指导落到实处。同时,印制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册包括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相关管理规定和实施方案,技能考核表、阅读书单记录、活动竞赛记录表、讲座心得体会、调查表、听课记录、班会记录、教育见习总结、成绩评价表等内容。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与法律教育、教育情怀教育贯穿四年培养全过程。以“全面写实、动态评价”的方式,全面综合反映并及时应对卓越教师受陪学生的成长与不足,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各个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大四时,对学生考核验收,评定等级。“成长记录册”与学生的学籍档案相结合,比较完整的呈现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和师范能力及水平,从而确保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落到实处。

从目前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看,几乎所有学生从站不稳讲台到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从不够自信到树立自信到自信满满,从口笨舌拙到表达流畅到口若悬河,从照稿念读到脱稿演讲到即兴发挥,每个人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同时,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的意识不断提升,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成为卓越语文教师的基本潜质。

结 语

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协同工程,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要根据国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落实国家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坚持学科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并重,特别是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强化过程管理。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还要面向未来,使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体现能够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文科卓越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V eraW an g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导师榜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