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钅羽改元辨析

2021-06-07钱运春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6期
关键词:称帝吴越中原

钱运春

在群雄纷争的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弱小的力量立国70余年,其“善事中国”的国策永载史册,为史家所称道。因为“善事中国”的国策与改元是相悖的,所以历代史家大多隐晦改元事实,结果反而引来了诸多的指责。本文认为,钱镠改元与尊奉中原并不矛盾,具体探究改元的名称、改元的反复以及时代背景,改元更多看作是吴越国的生存智慧,试辨析之。

一、改元事实

自唐天祐四年(907)朱温灭唐,到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国历三世五王。立国72年后,钱镠孙忠懿王钱俶,遵循钱镠遗言,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致损失,舍别归总,将所部13州、1军、86县、550680户、115016士卒,悉数献给宋朝,促成中华和平统一,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纳土归宋。

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有评价认为,十国中,唯有钱氏对中央政权忠心耿耿,善事中国,不曾改元称帝,而这正是最终促成纳土归宋的最根本原因。《资治通鉴》表述为:

《资治通鉴》这段话引自《吴越备史》,后者原文为:

王建国,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惟不改元。置百官,丞相、客省等使。②

但是,有研究者仔细考察这段历史,认为钱镠虽然尊奉中原,没有公开称帝,但改元也是事实。欧阳修可能是对“不改元”论的最早质疑者:

五代十国,称帝改元者七。吴越、荆、楚,常行中国年号。然予闻于故老,谓吴越亦尝称帝改元,而求其事迹不可得,颇疑吴越后自讳之。及旁采闽、楚、南汉诸国之书,与吴越往来者多矣,皆无称帝之事。独得其封落星石为宝石山制书,称宝正六年辛卯,则知其尝改元矣。③

《资治通鉴考异》转述余仁绰《闽王事迹》云:

同光元年春,梁策钱镠为尚父;来年改宝正元年。永隆三年吴越世宗文穆王薨。

同书引林仁志《王氏启运图》云:“同光元年,梁封浙东尚父为吴越国王,寻自改元宝正。长兴三年,吴越武肃王崩,子世皇嗣。永隆二年,吴越世皇崩,子成宗嗣。”公绰、仁志所记年岁差缪,然可见钱氏改元及庙号,故兼载焉。至今两折(浙)民间犹谓钱镠为钱太祖。今参取诸书为据。④

上述材料基本可以确认改元的事实。可问题是钱镠何时改元?改元几次?

表1 钱钅羽年号表

改元主要发生在开平二年(908)到长兴三年(932)的24年间。究竟改元几次,欧阳修和司马光均发现或者怀疑只有一次。这个谜底至迟到南宋被揭开,钱镠共改元三次,断续约13年。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根据王厚之(字顺伯)收碑记载,在《容斋四笔》卷5详细考证了“钱武肃三改元”经过。⑤

第一次改元“天宝”。根据临安府石屋崇化寺尊胜幢云:“时天宝四年岁次辛未四月某日,元帅府府库使王某。”明庆寺白伞盖陀罗尼幢云:“吴越国女弟子吴氏十五娘建。”其发愿文序曰:“十五娘生忝霸朝,贵彰国懿。天宝五年太岁壬申月日题。”推断自朱温篡唐,钱镠次年即自建元,即开平二年开始。

然后钱镠又复用后梁年号,根据的是钱唐湖广润龙王庙碑云:“钱镠贞明二年丙子正月建。”新功臣坛院碑、封睦州墙下神庙敕,皆贞明中登圣寺磨崖,“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钱镠建”。又有龙德三年(923)上宫诗,又说明使用了后梁的年号,直到后梁亡。

第二次改元“宝大”,是根据九里松观音尊胜幢:“宝大二年岁次乙酉建。”衢州司马墓志云:“宝大二年八月殁。”宝大元年当在甲申,就是后唐同光二年(924)。

第三次改元“宝正”,是根据水月寺幢云:“宝正元年丙戌十月,具位钱镠建。”是年为明宗天成元年(926)。《招贤寺幢》云:“丁亥宝正二年。”又小昭庆金牛、码碯等九幢,皆二年至五年所刻。贡院前桥柱,刻宝正六年岁在辛卯造。所以推断宝大共2年,然后而改宝正,共6年。

到钱镠去世,钱元瓘袭位,乃复用中原年号。有天竺《日观庵》经幢为证,称长兴三年八月。《中国历代年号考》根据历史文献得出表1,大致可以看出钱镠改元的历史轨迹。

二、明暗之争

公元907年唐灭之后,各路诸侯对后梁的态度不一。“明”的改元称帝有三种:一是仍然沿用唐朝的年号“天祐”。如南吴一直用到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始改年号为“武义”。二是直接沿用中原年号。如南楚的建立者马殷实际自896年开始割据,历代君主均沿用中原年号。闽国、荆楚直接采用后梁的年号。第三是直接改元称帝,如王建在907年称帝于成都,国号蜀。也有的是先使用中原年号,然后改元称帝,如南汉直接采用后梁年号,然后刘龑917年改元称帝。总之,处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主频生”年代,十国中一直使用中原年号的非常少。但“明”的用中原年号,“暗”地改元的,可能只有钱镠一人。

在五代的中国,是否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有几个指标:第一,承认中原政权的天子为惟一合法的天子,尊奉其正朔,秉行其政令;第二,藩镇节帅必须由朝廷任命;第三,藩帅在京师中设置进奏院,委派进奏官,向朝廷汇报地方事务;第四,朝廷在藩镇统内设置监军使院,委派监军使,对其政务进行监督和干预;第五,藩镇负有缴纳赋税与遣使朝贡的义务。⑥

上述五项在十国中部分诸侯国中或多或少有些体现,但是以吴越国执行得最为彻底。吴越国历代国王“明”面上没有称帝,吴越国的历任承认中原王朝为正朔,最高统治者的官爵、包括两镇节度使,吴越王、吴越国王、尚父、元帅等,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唐朝政府还在钱镠的辖区内设置监军使院,委派监军使。钱氏政权在中原王朝中王朝的首都均设进奏院。第四条吴越国在唐时曾经遵循,至五代后废止。第五条遣使朝贡做得最好。《旧五代史》称:“镠虽季年荒恣,然自唐朝,于梁室,庄宗中兴已来,每来扬帆越海,贡奉无阙,故中朝亦以此善之。”⑦

“明”里尊奉中原,获得安全保证和贸易便利。“暗”里在境内改元“称帝”,对中原王朝的命令,也是从自身利益度量后才实施,有见风使舵、阳奉阴违之意。历史上对此有非议。比如《资治通鉴》对吴越王国的建制描述为:

梁主遣兵部侍郎崔协等册命吴越王镠为吴越国王。丁卯,镠始建国,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谓所居曰宫殿,府署曰朝廷,教令下统内曰制敕,将吏皆称臣,……置百官,有丞相、侍郎、郎中、员外郎、客省等使。⑧

这个王国体制的设置,在司马光看来是僭越行为。但事实上,纵观五代更迭,每一个政权的合法性都不足,诸侯国在具体政策和做法上都有些越制,也就司空见惯了。朱友贞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当是认可了钱镠按照王国制度来设立的管理制度。而且,十国类似于这样设置的也占多数。与此相关的,还有诸侯国设立宗庙和自主外交行动,钱镠当然也使用了这些“暗招”。

设立宗庙制度是称帝的重要步骤。据《咸淳临安志》卷74《祠祀·钱王太庙》,在钱镠的故乡临安曾有钱王太庙。另据《资治通鉴考异》载,吴越三代国王除钱倧、钱俶外都有自己的庙号,钱镠为太祖、钱元瓘为世宗、钱弘佐为成宗。不仅如此,钱镠在梁龙德元年(921),按照“兆于南郊就阳位”的古制,在其都城南郊,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支脉——天真山的山顶,设立郊坛,举行郊祭,进一步坐实了其“独立”王国的体制。

后梁武肃王郊台题名,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镠建置。右题名在西湖天真寺后灵化洞石壁,文四行,正书,径三寸余。十国春秋载,天宝十三年建天真院于天真山后,旧名登云台,亦云拜郊台,盖钱王郊天之所也。⑨

独自发展对外关系,是其确立“独立”王国的又一表现,也是其改元“称帝”的催生因素。当时中国陷于分裂,在与“外夷”的交往中各行其是,缺少一个公认的中央政权。作为海洋之国的吴越国,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便代表中国大陆在“外夷”面前扮演起宗主国的角色,如钱镠曾调停高丽和百济两国之间的战争。也许是这个宗主国身份,让其认为有必然要有所“作为”,否则也会让新罗、渤海国等感觉奇怪或难堪。《新五代史》表述为:

[钱镠]遣使册新罗、渤海王,海中诸国,皆封拜其君长。⑩

吴越国依靠其发达的海上交通,独立与契丹、朝鲜半岛诸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建立起政治和贸易关系,改善了外部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吴越国虽然“独立”发展与外部关系,却很大程度上又考虑中原王朝的好恶,服从总体的战略布局。

虽然钱镠“暗”地里做了很多改元“称帝”的事情,比如,改年号、用国仪、置百官、立宗庙、使海外等,这些有不少都是说说(大话)而已。其年号也仅私行境内。但在“明”面上,钱镠仍然是“高调”地尊奉中原的,有的与称帝至关重要的事情并未做,比如铸通宝。

吴越国始终没有铸通宝。通宝即年号钱,从货币上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五代每个朝代都有铸币,五代后梁铸有“开平通宝”“开平元宝”,后汉“汉通元宝”。十国中,前蜀王建改元通正,同年铸造通正元宝,前蜀后主王衍铸有“咸康元宝”,北燕刘守光在应天元年铸造了“应天元宝”、南唐李璟铸有“唐国通宝”、闽王延羲的“永隆通宝”。十国之中,只有吴越、荆南、北汉等国没有铸钱。未铸通宝再一次证明,钱镠改元,并非是想称帝,而仅仅是吴越国的生存智慧。

三、生存智慧

乾宁四年,钱镠因平叛董昌有功,昭宗赐丹书铁券,上有“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的褒扬内容。钱镠在《谢赐铁券表》的最后也明确表示,“圣主万岁,愚臣一心”,无处不体现钱镠对唐室的忠义。后来,“昭宗崩,太子即位。敕遣来宣告,王素服举哀于军门”⑪。这些表现,足以证明钱镠对唐朝的忠诚。

朱温纂唐成了钱镠是否忠于唐室的一个重要考验。淮南杨氏曾于天祐三年底赠钱镠龙衣、玉册、书疏,被后者严词拒绝。但是到天祐四年,朱温灭唐,遗使宣谕钱镠,他是否要接受呢?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忠”“义”矛盾。

从对唐室的“忠”而言,钱镠应该与李克用等反朱势力一道,高举反朱大旗,借“替天行道”之名,行“扩充实力”之实,派兵讨梁,或者以静待变。既对唐室有所交代,也对天下有个说法。如以罗隐为代表的一些唐朝旧臣,力主举兵讨梁,罗隐说:“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⑫

从对朱温的“义”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哀帝天祐元年,钱镠上表朝廷,求封吴越王,被朝廷拒绝,后因朱温斡旋,被改封为吴王。到了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兼任淮南节度使,钱镠是否该接受呢?更为重要的是第二方面,钱镠和朱温、淮南杨氏形成远交近攻的三角关系,钱镠为了反制北境的劲敌南吴,常联络南吴的对头中原朱温以牵制,朱温在关键时候伸出援手,救吴越于危难之间。朱温称帝,钱镠即使不认可,但是他更不认可淮南杨氏或者李克用。他认识到,来自淮南的威胁仍然存在,一旦拒绝向朱温称臣,失去了朱温的军事支持,吴越能否像罗隐说的那样“退保杭、越”,实在是很成问题的。因此,为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唐室,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是得不偿失的。

钱镠自身很清醒,他知道自己和中原王朝,甚至和边上的吴国相比,实力相差太大,两浙之地虽然富庶,但地盘狭小,无法长期维持庞大的军队,同时境内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再者,钱镠实际上是处在吴国、闽国的包围之下,地缘位置太差,战略纵深太小。既然如此,倒不如直接归附后梁,在后梁的羽翼之下,钱镠要安全得多。

因此,钱镠说:“古人有言,‘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吾岂失为孙仲谋邪?”⑬欣然接受了后梁的诏书。罗隐的主张仅代表了那些富有情操、品格高尚而又不失书呆子气的士大夫们的观点,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钱镠则更多地从实际政治需要来考虑问题,做出决策。事实证明,在他与杨吴政权的战争中,朱梁朝廷有时出兵与他遥相呼应,事梁(中原)国策,保全了自身一方平安。

在临终前的《武肃王遗训》里,钱镠对自己的人生有过总结:“垂五十余年,身经数百战。其间叛贼诛而神人快,国宪立而忠义彰。”这是他事唐的功劳,也是他最为辉煌的人生和其价值观最为一致的时候。随即钱镠对他自己转身事朱再事李的“反复”做了解释:“无如天方降祸,霸主频生,余固心存唐室,惟以顺天而不敢违者,实恐生民涂炭。因负不臣之名,而恭顺新朝,此余之隐痛也。”

因此,钱镠事大中原王朝的策略,根本出发点是吴越国的存亡。从“远交近攻”和经济利益出发,不管中原皇帝姓什么,一律称臣。《武肃王遗训》第二便是:“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钱镠不求虚名,只要实际,这也可算是他的高明之处。

钱镠在唐、梁交接之际向梁称臣,为后来吴越国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宋称臣提供了一个可以依袭的先例,确立了吴越国“尊奉中原,连横诸藩,对抗淮南”战略的范式⑭。这个范式说白了就是充当北方大国牵制南方南吴、南唐的棋子,因吴越国的存在,使南吴或者南唐不能够全力向北。因此,吴越国有了它存在的作用,北方大国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先消灭吴越国。而吴越国也乐于做这样的棋子,用有限的兵力和财力维持政权的存在。比如在北宋攻打南唐的过程中,吴越国也出兵出钱作为一路攻打南唐,为北宋统一出了大力。

即使到后来,与中原朝廷的联盟关系,仍对吴、南唐起着牵制作用。如冯延巳曾建议李昇攻打吴越,但李昇以为,“钱氏父子,动以奉事中国为辞,卒然犯之,其名不祥”⑮。李昇没有采纳冯延巳的建议,说明钱镠对中原事大政策效果还是很有用的。

四、年号明志

但是,不论怎么说,朱温篡唐,作为世沐唐恩的旧臣,如何向天下交代,是钱镠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强敌如林的乱世,小国的生存智慧究竟是如何?钱镠搞了一个“创新”,改元而不公开称帝。口是心非,做出一个不合作的姿态,以年号明志。

钱镠使用年号的时间是从908—912共5年,使用了“天宝”的年号;从912—923年,使用的是后梁的年号;后梁被灭后,从924—931年,使用了自定年号,宝大和宝正。总共加起来,自定年号是三个,使用时长总共13年,与《新五代史》里“镠世兴灭”的84年相比,不到六分之一时间。与其他九国相比,反复使用自定和中原年号的,惟钱镠一人,充分反映了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句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钱镠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无奈,以年号坚守了自身的信仰。

朱温灭唐后,改年号为“开平”。而当年,钱镠虽然接受后梁册封,但是并未使用其年号,而是沿用唐朝的“天祐”。到908年,钱镠虽然接受了“吴越王、并加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后又守中书令的加封,觉得还是应该表明下自己的态度,遂改元“天宝”。因钱镠没有大张旗鼓宣传,又因后梁战祸不断,“天宝”年号被使用了5年(908—912)。

钱镠为什么确定“天宝”为年号?“天宝”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742—756),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共计使用15年,是继“开元”之后一个年号。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随后认为大功告成,遂改元为“天宝”。钱镠重复使用唐玄宗的年号,应该是其“心存唐室”的证明吧!在古代,重复使用年号,表明一种寄托。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建武”年号,就被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齐明帝等使用过,无外乎都希望像光武帝中兴汉室一样中兴本朝。钱镠确定“天宝”的年号,应该说与李隆基的盛唐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是追思盛唐反感朱温的一个行为,是弱国明志的一种姿态。

五年后,911年,梁太祖朱温改元为“乾化”。“乾化”只用了2年,钱镠仍然使用“天宝”年号。郢王朱友珪弑父篡位后,对钱镠进一步拉拢,在原先各个封号基础上,如吴越王、淮南节度使、守中书令、尚书令等之外,尊钱镠为尚父,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5年之后,钱镠判断总体局势,认为唐朝大势已去,逆贼朱温已被杀死,旧恨已除,再守旧唐已无意义。新皇帝又给这样的待遇,他也只能顺水推舟,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尊后梁为正统,遂使用其“凤历”的年号。

但好景不长,朱友珪即位后虽然大量赏赐将领兵卒以图收买人心,然而很多老将还是颇为不平,朱本人又荒淫无度,因此民怨四起。第二年,均王朱友贞等顺势政变,夺取帝位。朱友贞对诸藩国采取“姑息”政策,对各国所求皆允:“及梁末帝嗣位,务行姑息之政。”⑯政变后钱镠仍然尊崇后梁,并使用后梁的年号,顺势取得了一些实质利益,包括获得与中原地区的贸易权,吴越国不仅有丰富的粮食、精美的丝织品,其他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如秘色瓷名扬天下,还有与大食等国贸易的一些海外珍稀物品如猛火油等,这些产品除了供应本国的需求外,还通过对中原贸易获得更多的利润。尽管纳贡花费不少,但是北方连年战乱物品稀缺,贸易可以带来巨额利润和满足自己的军需,强化了对吴越地区的实质控制权。不论为自身安全还是经济利益,称臣的收益远远大于自立的成本。贞明二年(916),钱镠派安抚判官皮光业入贡中原,被加封为诸道兵马元帅。贞明三年(917),朱友贞又加封钱镠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并准其设立元帅府。贞明四年(918),淮南杨隆演夺取虔州,吴越入贡之路断绝,钱镠只得改由海路入贡。龙德三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设立百官,一切礼制皆按照“皇帝”的规格,不过“称帝”仅通行于境内。

923年,“上源驿之变”后的40年多年恩怨,终于在朱温与李克用的后代那里决出了分晓,宿敌李存勖的后唐灭了朱友贞的后梁。后梁被灭,使得钱镠顿时失去了依靠。当年朱温称帝,钱镠与朱温站在一起,钱镠的老冤家南吴和朱温的老冤家李克用等结成“拥唐讨逆”联盟。现在最为尴尬的是,后唐灭了后梁,钱镠咋办?

在朱梁时代,中国形成了以朱温为一方,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为另一方的两大军事同盟,吴、蜀等国打着忠于唐室的旗号,与后梁对抗,而吴越、楚、闽、南平等与吴国接壤、受到吴国威胁,这些南方弱小藩国则站在朱温一边。当李存勖灭梁之后,昔日的敌人已经成为中原的主宰,对钱镠来说,此时,吴越国核心利益仍然左右了道义上的忠诚。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改元同光。钱镠又遣使进贡,并求取玉册。李存勖也不计前嫌,仍赐予钱镠玉册、金印。同光三年(925),再次册封钱镠为吴越国国王。

唐庄宗入洛,镠遣使贡献,求玉册。庄宗下其议于有司,群臣皆以谓非天子不得用玉册,郭崇韬尤为不可,既而许之,乃赐镠玉册、金印。镠因以镇海等军节度授其子元瓘,自称吴越国王。⑰

钱镠与中原王朝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即我表面上仍然尊崇你中原王朝,但是事实上执行自己的一套制度,如“置百官”、下属称“臣”等。同时,由于后梁的灭亡,原先的战略同盟后唐与南吴之间龃龉不断,终于于天成三年(928)爆发。

吴自庄宗灭梁以来,使者往来不绝、庚辰,吴使者至,安重诲以为杨溥敢与朝廷抗礼,遣使窥觇,拒而不受,自是遂与吴绝⑱。

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因此,钱镠求封、中原王朝姑息,都有各自的核心利益诉求。

“城头变幻大王旗”。如果此次钱镠在接受后唐册封的同时,立即使用后唐的年号,其不断“反复”的人设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接受册封是不得已力量弱小,自己在态度上总归有所表示。因此,钱镠又故态复萌,演绎改元之事。此次改元没有反复,宝大、宝正两个年号一直用到钱镠去世,共8年时间。同期后唐的同光、天成、长兴年号,均未使用。阎自若《唐末泛闻录》云:“同光四年,京师乱,朝命断绝,镠遂僭大号,改元保正;明年,明宗锡命至,乃去号,复用唐正朔纪年。”⑲

这里复用唐正朔的说法值得商榷,《资治通鉴》的记载基本符合史实,是“讳而不称”。

吴越王镠以中国丧乱,朝命不通,改元宝正;其后复通中国,乃讳而不称⑳。

因为“宝正”的年号,实际用了6年,直到932年钱镠去世。“讳而不称”就是明的不说,暗的还在用。除前述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外,《资治通鉴考异》转述宋庠《纪年通谱》也可以佐证:

镠虽外勤贡奉,而阴为僭窃,私改年号于其国。其后子孙奉中朝正朔,渐讳改元事。及俶纳土,凡其境内有石刻伪号者,悉使人交午凿灭之。惟今杭州西湖落星山塔院中有镠封此山为寿星宝石山伪诏,刻之石,虽经镵毁其文尚可读后题云“宝正六年,岁在辛卯”。㉑

到了钱元瓘即位后,后唐力量进一步强盛,因此,对待削藩的态度也较为强硬。之前钱镠作为几朝元老,威望犹在,大家睁一眼闭一眼装糊涂,钱镠也心知肚明,因此,在其遗嘱中提及:“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钱元瓘“以遗命去国仪,用藩镇法。”㉒国仪就是王国的管理体制。

总之,钱镠改元也罢,关门称帝也罢,“机会主义”的做法,体现了小国吴越国的生存智慧。在“霸主频生”的时代,钱镠也不是不想称帝,奈何实力不允许而已。吴越国从来都不是具有很强实力的地方派。从钱镠作为唐朝地方节度使的时代开始,吴越地区军队战斗力就比较弱,与北方军队不可同日而语,吴越的成功恰恰在于较好地执行了可靠的联盟与外交策略,也得到了足够多的贸易收益。在宋朝建立后,继续维持这种局面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纳土归宋,也就是最后一条可选之路。而从《武肃王遗训》第三条看出:“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更是说明,钱镠归顺新朝是权宜之举。因为在他看来,朱温篡位以来,历代皇帝都不是他认可的“真主”。既然不认可其“真龙天子”地位,僭越、改元,又有何尝不可呢?这与“善事中国”的基本国策并不矛盾。

注释:

①⑧《资治通鉴》卷272《后唐纪一》。

②⑪⑫⑬[宋]钱俨:《吴越备史》,转自傅琁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213、6196、6200、6200页。

③ 《新五代史》卷71《十国世家年谱》。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宋刊本,1936年,第204页。

⑤洪迈:《容斋四笔》卷5《四库全书》子部。

⑥⑭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219、218页。

⑦ 《旧五代史》卷133《世袭列传二》。

⑨[宋]阮元:《两浙金石志》卷4,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4页。

⑩⑰《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

⑮[宋]史温:《钓矾立谈》,《五代史书汇编》本,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11页。

⑯《旧五代史》卷135《僣伪列传二》。

⑱《资治通鉴》卷276《后唐纪五》。

⑲㉑《资治通鉴考异》卷29。

⑳《资治通鉴》卷275《后唐纪四》。

㉒《资治通鉴》卷277《后唐纪六》。

猜你喜欢

称帝吴越中原
沁园春·赞中原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帝制并非自为
略论金哀宗完颜守绪
河流
吴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