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的有效性对照分析
2021-06-07芦俊义
芦俊义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脑动脉瘤为颅内动脉血管局部管壁损害造成的血管外壁不断扩张形成的瘤性突起,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壁本身缺陷和继发病理改变,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颅底的Willis 环血管分叉部,90%发生在前循环,1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动脉瘤以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为特征[1]。一旦破裂,病情危险,致死致残率高,预后差。对于动脉瘤的治疗包括介入栓塞和显微外科开颅夹闭两种手术方法。传统开颅手术不仅能够直视下夹闭动脉瘤,有效预防再出血,还可清除颅内血肿,做到充分减压。尽管脑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却仍有大量的并发症发生,如动脉瘤术中破裂、严重脑血管痉挛,手术区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导致患者预后较差。临床上,脑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开颅夹闭,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治疗方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且容易造成各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神经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我院2018 年10月至2020 年10 月80 例脑动脉瘤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为二组。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治疗,实验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探析了脑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80 例脑动脉瘤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两组。每组例数40。其中实验组年龄41-76 岁,平均(56.71±4.21)岁,男26 例:女14 例。瘤直径0.64~2.45cm,平均(1.23±0.27)cm。Hunt-Hess 分级:0~II 级29 例,III~IV级11 例。前交通动脉20 例,后交通动脉19 例,其他1 例。对照组年龄41-71 岁,平均(56.01±4.46) 岁,男29:女11。瘤直径0.62~2.42cm,平均(1.21±0.26)cm。Hunt-Hess 分级:0~II 级28 例,III~IV 级12 例。前交通动脉20 例,后交通动脉18 例,其他2 例。两组一般资料统计P>0.05。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A 或DSA 明确动脉瘤所在位置,其中位于后交通动脉瘤33 例,前交通动脉瘤30 例,大脑中动脉瘤17 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术前通过颅脑CTA 或DSA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及瘤顶朝向。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颅,头向健侧旋转30 度,向下倾斜15 度左右,适当提升肩膀,让颚骨位于最高点,选取翼点入路开颅。在头皮髋弓上1cm 发际内弧形到中线处切开长7-10cm 左右的切口,分离皮瓣时,要保护面神经额支,第一孔位于额骨角突钻处,第二孔位于上方额骨眶缘处,靠近颅底,第三孔位于颞上线与冠状缝的交接处,第四孔处于颞骨的鳞部。去除骨瓣,磨平蝶骨嵴达中颅窝颅底,剪开硬膜,充分释放脑脊液,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显露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方向、瘤颈、载瘤动脉的角度选择合适动脉瘤夹,选用1-2 枚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根据术区脑组织肿胀情况决定是否去除骨瓣减压,然后逐层缝合头皮。
实验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全麻后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患者右侧股动脉,置入8F 股动脉鞘,用泥鳅导丝将6F长鞘送至颈总动脉,同轴将6Fnavien 中间导管送至颈内动脉岩骨段,根据3D 脑血管造影图像选取功能位,用Synchro 微导丝将塑形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如果动脉瘤瘤颈较宽,术中需使用支架(LVIS 支架、Solitaire 支架等)辅助栓塞动脉瘤,直至造影确认动脉瘤完全栓塞后撤出各级导管,穿刺点用股动脉缝合器缝合后加压包扎。
术后常规处理:两组患者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给予脱水降颅压、扩容补液、抗脑血管痉挛、预防癫痫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二日复查颅脑CT 观察手术区域有无出血及梗死,早期开始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促进脑脊液循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血管的刺激。
1.3 观察指标
当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时,为显效。当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微的神经症状时,可归类为有效。当上述情况没有改善时,患者的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生活不能自理或处于植物人状态,甚至死亡,说明无效。计算公式: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0-100 分,越高越好)、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软件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手术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P>0.05,手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而其中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2.2 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的手术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的手术效果是97.50%,对照组是77.50%。
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的脑血管痉挛1 例,脑出血1 例,发生率是2.50%。对照组脑血管痉挛4 例,脑出血4 例,脑积水2 例,发生率是12.50%。
3 讨论
脑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脑动脉瘤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大脑动脉管腔异常增大导致局部先天性脑动脉壁缺损和腔内压力升高,导致囊性膨出。脑动脉瘤的形状主要为囊状和梭形,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5-7]。本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剧烈头痛、颈部阻力、脑瘫等,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需及时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出血程度不同。临床上一般采用Hunt-Hess分级法进行病情判断,以选择血管造影和手术时机。传统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其临床疗效已得到肯定。它可以有效地去除病灶,通过脑组织的自然空间分离脑组织,充分暴露动脉瘤。夹闭动脉瘤和脑血管交界处,达到治疗目的。开颅手术需要暴露颅脑腔内的组织,创伤大、暴露范围广、手术时间长,增加了颅脑腔内组织感染的风险,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8-10]。
近年来,随着脑外科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血管栓塞术(动脉瘤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打开患者的颅腔。血管内栓塞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体积甚至消除肿瘤,减少肿瘤的血供和出血,视野清晰开阔,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肿瘤的切除率,减少肿瘤破裂的发生率,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临床安全性更高。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介入手术在各类临床外科手术中的操作已日趋成熟,并因其整体疗效好、患者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备受推崇。血管介入性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的一种介入性手术,目前已在临床应用[11-1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栓塞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效果理想,对患者身体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的身体可以完全康复,不会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3-4]。
该研究的成果显示实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开颅夹闭治疗动脉瘤瘤颈夹闭率较高,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如果继发颅内感染、严重脑血管痉挛、术区出血、术区缺血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加重病情,导致预后较差。血管介入性栓塞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手术是在血管中进行的,不需要开颅手术,通过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内,使用弹簧圈将动脉瘤完全填塞,做到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具有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5-6]。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