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微知识”服务研究*
2021-06-07郑红京夏军辉
郑红京 胡 穗 夏军辉
(1.湖南工学院图书馆 湖南衡阳 421002; 2.中南大学图书馆 长沙 410083)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高校大学生随身持有的智能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使用率持续攀升。这一现象表明互联网已进入移动互联的“微时代”,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和微学习等为代表的“微”概念刷新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而“微学习”成为“微时代”一种新颖且重要的学习模式,环境微课由此应运而生。凭借短小精准的内容、不限场地的形式,微课满足了学习者的微需求,成为在线获取知识的新趋势。“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新的切入点与技能升级的契机。图书馆通过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基础铺垫,全方位运用特有的信息资源搜集、存储和再造、传播优势[1],从建立微课学习资源系统、广泛宣传、拓展服务内容、部门协作、学科馆员和教育培训等方面主动拓展图书馆微知识服务,设计微课服务体系,构建微课服务模型,融入微课教学模式,多维度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重构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开创“微时代”读者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1 “微时代”给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带来新挑战
微服务是将各种复杂的系统去耦合,分解为一个个微应用,用一个微应用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同时将这些微应用的用户、数据、界面和管理等统一在同一个管理平台上。在信息开放共享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以馆藏为环境,以师生为中心”的封闭和单向交互的资源服务模式渐变为“以平台为环境,以在线教育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和交互的知识服务模式;其职能定位也从被动的知识服务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2],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效的信息获取者和数据整合者的角色日渐突出。“微时代”背景下如何收集、整理和开发建设优秀的课程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中的一个崭新挑战。不同来源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所采用的数据指标、时空维度、分类编码等标准不一致,采集的数据信息量大、无序且混杂,造成跨库统计整理、统计描述和分析工作难度加大。基于此,高校图书馆针对教育大数据管理的现实需求,制定规范化的数据管理标准,将非结构化信息进行一定标准化处理,进而转换成可用于分析的数据,构建专业化的开放资源管理平台[3];对接学校教学系统,收集加工、揭示传递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源,建立教学参考资源服务加工体系;研究、开发融入现有教学系统的微课服务,将图书馆资源、学科咨询服务和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连接,促进教参资源与教学过程的相互融合,支撑图书馆成为在线获取教学资源的新路径。
2 “微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微课服务
高校图书馆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及多媒体技术,以“微课+资源”为嵌入模式,围绕学科特色和师生需求积极开展微课服务。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数据庞大复杂,高校图书馆如需检索有价值和时效性的学科数据信息资源,并及时将这些数据信息贯穿并融入其原有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信息挖掘整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取教育实践大数据的内在价值,辅助解决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4]。面对大量传统介质及以海量数字内容为基础的存储,面临知识管理与学科服务供给速度量化问题,高校图书馆形成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微课服务体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梳理、组织和整合,使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交替并行。本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专业特色为标准的原则,高校图书馆在微课服务过程中以学科馆员为主导,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服务平台,分析评估不同层次用户群的用户行为和用户数据,进行各类数据库的建设,如课程资源数据库、学校通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库、研究生或公务员统考科目辅导数据库、学校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等[5];在对资源、学科、人员和机构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精准收集、组织和整理更符合学科需求的资源,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在专业需求及学习体验上的差异来提供增值知识服务。
3 基于微课的高校图书馆微课服务体系构建
高校图书馆微课服务体系由微课平台和微课资源构成,契合了微时代的特点,满足了用户的新需求,拓展了自身的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弥补了图书馆服务在时空上的局限性。高校图书馆搭建微课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微推荐、微书评、微讲座、微宣传等微知识服务,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微课服务平台,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微课资源的整合、调度、共建和共享,作为数据信息的处理平台,突破时间、空间与地点的限制,满足数据资源的处理、迁移与备份需求,以及数据搜索、运算分析、存储与共享的要求。
3.1 微课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挖掘学科特色资源,搭建一个微课资源推广应用、用户群体学习交流的微课服务平台。图书馆提供网络支持学生在其任意空间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为微课应用、资源获取、平台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6]。作为用户交流、学习的平台,易操作性和吸引力是高校图书馆建立微课平台重点考虑的因素。为了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增强微课平台对学习者的引导,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本校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梳理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在微课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专业、特色学科、精品学科的相关资源,发挥微课微教育的作用。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是高校图书馆微课平台建立的目的,平台不仅具备提供微课制作、上传的基本功能,还能保障用户学习、研究、交流、评价、考核等基本要求的实现,形成微课建设、资源管理、数据应用、成果研究四位一体的内循环服务环境。
图1 微知识服务系统运作流程
3.2 微课服务平台功能
结合师生的混合式教育和微课的专题划分特点,高校图书馆微课服务平台以用户的需求导向为目标,以学科资源的专业分类为支撑建立服务体系。功能模块设有微课资源模块、交流讨论模块及后台管理模块;资源数据采集组织模块利用数据库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管理交流分析模块则利用大数据管理和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对三个区域进行优化管理。用户登录平台根据自身的数据信息需求,实现数据资源的访问及利用。
3.2.1 微课资源模块
微课资源模块是微课平台的核心模块,具备多种实用功能。一是文档编辑功能。用户可以编辑微课内容中的课程简介、课堂总结等各类文档,并上传到微课服务平台,供其他用户浏览。二是在线播放微课视频的功能。该功能支持多种视频格式,教师或教学团队通过讲述教学设计、文献素材、练习测试等某个知识点或数据库的应用案例制作微视频,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视频格式,平台需具备支持分屏联动的功能,以保障播放器能流畅播放多种视频格式的视频资源。三是资源管理功能。平台将微课资源按照服务项目建立分级体系,由系统管理者对上传微课进行审核,可供学习者自主观看或下载。四是在线测试功能。微课学习结束后,用户可以自行测试,系统对测试结果出具答案和分数,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进行评估,以便日后到用户题库中查漏补缺。微课资源模块可以多途径检索、多来源收集存储教学所需的数据资源,为使用者提供便捷条件[7]。
3.2.2 交流讨论模块
交流讨论模块是提供给学习者、教学者进行在线交流的平台。此模块具有在线评价功能,学习者可以对某个教师的微课在线点评,教学者之间可以就微课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及教学经验进行探讨,教师可以对学习者遇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解惑,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无障碍交流,不断提升微课制作水平及内容质量[8]。交流讨论模块的沟通互动功能,提升了用户的微课体验,用户通过创建交流帖,可以就学习中的热点自行组建讨论小组展开话题。交流讨论模块同时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互动的环境,学科馆员设计微课的制作技巧、学生所需的专业资源、教师对平台的应用反馈等三方面的信息,都能在平台上自由分享。平台通过在线公告和邮箱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学科馆员可以根据用户对微课的评价,不断修改完善内容,提高微课的质量水平;师生用户可以选择系统提供的信息更新推送方式。
3.2.3 后台管理模块
后台管理模块作为用户直接接触且相互关联密切的信息平台服务层,其主要功能是控制校内外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访问,同时根据网络协议在合法范围内多途径、多功能、多元化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该模块在安全管理层中设置了网络隔离指令,用户进入图书馆登录通道时,平台通过身份认证、访问授权、安全审计等流程对用户进行识别判断,筛选用户的合法访问身份及权限;实行用户分级服务,充分考虑用户学习环境及学习形式的需求元素;鉴于用户身份不同而采用分类管理,可设置管理员、教职工用户、学生用户3个类目群,并根据其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由管理员负责,根据用户的偏好、学习习惯以及人群属性,设置读者标签并管理用户权限以及整个平台系统;教师用户依据不同学科知识的价值和热点上传微课视频,精准推送,针对性地指导、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学生用户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选择优质微课视频资源,通过面对面交流或下载浏览的方式进行探讨学习[9]。
图2 微知识在线学习平台架构
4 基于微课的高校图书馆微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整合与管理模式,微课服务平台具备了利用新媒体开展微知识服务的支持要求,以其多线程独立并行的工作优势,发挥动态获取、分配和处理用户数据信息资源的功能效应,支撑起资源发现、馆藏搜索、信息查询、阅读推广、参考咨询、微课堂等服务。高校图书馆微知识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微课”开展学科资源导读活动,将图书馆纸质馆藏文献(新书推荐)微课导读、数字化馆藏资源(数据库介绍)微课导读、名师荐书微课导读等,以小视频、动漫、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传播,为师生及时了解最新资源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师生需求提供快捷的渠道[10]。
4.1 开发图书馆微课,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常规服务,通过介绍图书馆的资源概况、信息资源的检索路径和查询技巧来提高用户的知识体验效率。以微课的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文献检索教学的大量检索操作实例,是科学整合微课程与教学的切入点。将操作实例制作成生动的微课程,并将检索操作步骤制作为可直观互动的动漫视频,学习者可反复观看,帮助其加深实操印象并灵活运用微课知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联合学校教师,依据资源主题,共同开发微课内容,及时向学生推送资源信息。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及时反馈所需配套学习资源的范围及专题选择的方向。高校图书馆据此推出网上荐购服务,不但注重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而且增强了馆藏资源建设的实用性、精准度和针对性,确保对师生资源信息需求趋势的了解和把控,为高校图书馆的微课知识服务提供了内容保障[11]。
图3 微课学习的微知识服务交叉模型
4.2 以馆藏资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开展微阅读服务
高校图书馆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外在特征、学科背景及前景制作微课,可以突出呈现其专业特色,帮助学生高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特别是学科专业的关键知识点、重点章节、经典案例、实验等。以教师为主、馆员为辅的组合形式,利用微课开展专业阅读,提高了专业教学与学科服务的匹配度,通过对用户的微课阅读数据和辅助书籍借阅量的统计反馈,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兴趣和倾向,合理配置荐购资源,设置专题空间,由教师与馆员共同核定资源类目,并对内容进行揭示,形成微阅读的资源储备。嵌入微课程的图书馆资源微阅读,能够帮助学习者评估自己所需的知识范畴,甄别优劣,提高查找、获取、保存及使用微课程的必备信息技能[12]。高校图书馆广泛收集微课资源,对中国微课网、微课网、高校微课资源网站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整序及加工、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个开放存取、共创共生的微课学习资源系统,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并分享彼此的学习资源。
4.3 开展学科知识服务,支持微课学习
图4 微知识服务内容体系
在微课的学习中,读者是主动学习者,图书馆是读者获取知识的一个节点。图书馆资源利用行为包含了用户、资源、信息人员和行为四个要素,其中行为要素将前三者关联起来,各个要素包括了众多的可分析维度。针对师生的课题研究和知识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获取的数据包括用户数据、资源数据、信息人员数据和行为数据四类。通过大数据分析需求制作微课,收集、推介各类学科最新学术前沿的动态研究趋势、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多载体网络学科资源以及数据库知识发现和利用等,高校图书馆可以指导学习者掌握资料检索与收集技巧,高效支持科研选题、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获取平台资源的路径[13]。
4.3.1 高契合的方式
配置微课参考资源,完善相关考核评价流程。在微课学习者进行视频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提供一套辅助的优质教育资源,从不同角度充实课程内容。学科馆员逐一以微课程各个“知识点”为检索核心,融合集成异构载体,将数量庞大且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筛选、拆分并关联性地整合重组,契合专业特色,给学习者推送精准、完整和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料、教材教参资料、模拟考试资料等[14]。 “传统+案例”,在微课资源中添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师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展开对案例的讨论和剖析,加深学生对专业中一些枯燥难懂的专业概念和内容的理解。“传统+体验”,在微课教学互动的环节中增加体验环节,模拟学习内容里的一些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以便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案例+体验”,将微课的案例分析与情境体验内容双向融合,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案例的真实情况,从亲身感受出发,理解案例中的内容,加深对微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3.2 高互动的过程
将微课嵌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动。高校图书馆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嵌入各专业教师的微课课程,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推荐、文献检索、资料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服务。微课浓缩了知识的精华部分,需要学习者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图书馆适时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或网站建立微课开放式虚拟社区,为用户(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BBS专区研究等知识社区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创造让学习者围绕课程内容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以及进行自我认知、评价和教育的机会。平台支撑载体的功能可以支持学习者针对学习微视频开展微批注、评价、建议及上传自制的微课视频、音频等作品进行体验交流。学科馆员嵌入微课学习社区,参与线上讨论和回帖,提供知识导航和参考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设置研究座谈场所,给学习者提供线下交流讨论空间,学习者针对微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可申请场地面对面研讨,积极深入解决疑难问题[15]。
4.3.3 高颜值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借助多学科馆藏资源优势和知识信息服务特长,制作设计有价值且有颜值的“微课程”。在图书馆“微课”的建设过程中,学科馆员利用PPT和微课制作软件,在分析评估学习者个性特征及其文献选择特征的基础上,以专业背景和发展前景为设计理念,在内容素材方面挖掘新颖创意,充分发挥微课的微知识优势,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在微知识服务推进中,高校图书馆优化部门职能,建立服务团队。文献资源采编部门和资源流通服务部门结合学校对不同学科的定位,确立文献资源建设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指标,以需求数据作为提供相应素材内容和策划方案的依据;参考咨询服务部门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改善图书馆主页的内容揭示形式,提升各项服务和网络数据库资源的用户使用体验;信息技术部门对资源进行合理分析,优化配置,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对视频录制、合成、字幕处理等程序进行深度加工,对图书馆原创的课件进行录屏、智能手机拍摄、数码摄像机拍摄等开发制作[16]。
4.3.4 高精准的应用
要建设完备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必须梳理专业学科范畴,精准收集相关资源。基于微课的特点,配备丰富的微课教学教科书、参考资料和课件、教学视频,扩充教学知识量。定位教学的知识范围,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各种载体的教育视频、课件和电子教案、试题等优质教育资源,高校图书馆组织、分类和序化各类文献,确保教师微课教学应用归纳整理好的资源,也可形成图书馆的在线课程,供学习者利用学习[17]。了解跟踪国内外先进学科的学术前沿,提供学科领域的学术评价,为教学科研开展情报咨询和态势分析。
4.3.5 高协同的推广
为了发挥微知识服务的积极效应,高校图书馆需要多途径、多视角、全方位地营造服务氛围,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广泛宣传,让学习者知晓并能积极参与微课学习应用。结合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读者日常培训、阅读推广等信息素养教育[18],将其纳入微课进行推广普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实现微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如有针对性地制作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的微课、制作好书推荐微课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化需求、联合不同部门开展服务纵深化和用户多元化的新型信息服务,制作、宣传、推广和利用微视频,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发挥其资源优势。
4.3.6 高水平的配置
加强馆员对新学科、新技术的学习,以应对微时代的到来。学科馆员除具备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外语和信息处理的技能,能对复杂、碎片化的知识内容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充分揭示和组织知识内容。学科馆员在开展学科服务过程中,应参与构建学科信息开放、共创、共生、共享的学习资源系统,注重宣传微课服务,并引导师生积极使用,加强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每一个知识点以及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图5 微知识服务模式实施流程图
5 结语
移动互联网使得图书馆的资源传播模式多样化,阵地转移至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平台,开启了移动传播的微时代。作为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重要补充的“微课”,有效对接了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高校图书馆微知识服务是在微服务架构上呈现的一个个独立的微应用,每个微应用负责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多个应用间互相协调、配合,并在微服务平台上统一管理。全面融入微课教学的微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智慧泛在课堂的创新起点,以智能化的方式保障了资源的利用与服务的推送。基于微课的高校图书馆微知识服务依托“互联网+”资源进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同一学科知识不断进行碎片化的多维度多层次多路径重构,实现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再现目的[19]。高校图书馆面对知识新存储、知识新管理和学科新服务的现状,应不断强化服务新意识,应用数据新集成,完善智能新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空间,收集融合各类载体的知识资源,实现虚实资源的有机结合,满足学科需求,成为传播辐射中心;持续完善外拓服务,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网络学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