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2021-06-07吴梦琪刘露露
吴梦琪 刘露露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安徽合肥 230011
心肌梗死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比较高,发生率逐年上升。心肌梗死发病较急,病情危重,发病4 h内可到达高峰,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在其发病4 h内及时开展救治[1-2]。研究报道指出,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迅速,院外方60 min内死亡患者占据一半[3]。院前急诊工作属于医院急诊流程中的关键步骤,由于院前急诊的急救条件较差,缺乏客观检查,容易出现不良事件,因此为确保患者顺利入院,需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保障救治成功率[4-5]。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为此开展研究,以验证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引入针对性护理的价值和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将应用常规院前急诊护理的40例患者设立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7岁,平均(53.2±5.2)岁。23例为下壁梗死,6例为广泛前壁梗死,5例为前间壁并高侧壁梗死,6例为右室梗死。将应用针对性院前急诊护理的40例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54.1±5.1)岁。22例为下壁梗死,7例为广泛前壁梗死,6例为前间壁并高侧梗死,5例为右室梗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此研究开展审查,并同意批准。两组间患者的个人资料和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内科学》[6]提出的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个人信息无欠缺且依从性良好;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其中。
1.2.2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在精神层面、意识层面、交流层面存在明显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开展常规院前急诊护理,接到急救电话初步对患者症状进行评估,依照地址及时到达现场。对患者机体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并记录患者体征指标,包括血压、心率、脉搏等。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予以患者吸氧,构建静脉通道,予以患者镇痛镇静。予以硝酸甘油、基础药物治疗。对心室颤动患者予以直流电非同步除颤。患者若心脏骤停,则予以人工呼吸、气管插管、除颤、心肺复苏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①小组构建。依据科室情况建立急救管理小组,组员由涵盖急诊科、介入室、心内科三个科室。并商讨和制订出诊规范、协作流程、质控标准。组织小组开展集体培训,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急诊流程等。开展情景模拟训练、视频教学等,强化小组成员的专业技能水平。②出诊护理。在接到患者求救后,由1名护士与其交流,并指导患者开展自救,记录患者所在位置。另一位护士则告知出诊团队出诊,对出诊车、急救物品提前检查,人员到位后及时发车。再次与求救者确认位置,并咨询情况,继续指导患者自救,同时稳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到达时间以及等候位置。③规范急救流程。到达现场后及时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并初步予以诊断。明确病情后将患者呼吸道打开,常规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并固定留置通道,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并对其用药反应进行观察,对存在异常患者及时予以处理,实时记录患者病情指标变化,并做好并发症预防。④心理护理。急救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通过言语交流予以开导,疏导患者负面心理。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做到操作准确且快速,提高患者安全感、信任感。⑤规范转运流程。在完成初步治疗后,开展转运工作,转运前对患者、患者家属说明在转运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并使患者、患者家属表示理解和支持。转运前做好患者的综合评估,并与医院联系,告知患者具体情况,使医院做好接诊准备。转运期间要求患者在担架保持平躺,并维持静脉通道的顺畅,密切监测患者体征指标,包括呼吸、血液、心率等,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开展处理。转运期间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对病情出现变化患者及时予以心肺复苏、初产、抢救给药等应急处理。⑥规范交接。入院后构建绿色通道,患者送达急救抢救室后与心内科取得联系,组织开展会诊,结合心电图复查结果商讨治疗计划。患者若符合介入手术开展指征,则联系介入科开展治疗,对患者开展心电图复查,明确治疗方案。对符合介入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与介入术团队联系,并将患者转运至心脏介入室。小组需与介入术团队做好工作交接。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和比较两组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监测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②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血管再通率。③并发症。对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予以记录,并对发生率进行比较。④护理满意度。由科室护士长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价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态度,Cronbach"s α系数=0.940,效度=0.841。量表分值为0~100分,分值>95分表示满意,分值为80~95分表示较满意,分值<8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问卷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在SPSS 23.0中完成分析和检验,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监测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监测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监测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监测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比较(±s)
组别 n 出诊反应时间(s) 首次心电监测时间(min) 院前急救时间(min) 转运时间(h)观察组 40 62.62±7.34 11.50±1.24 24.92±4.01 2.42±0.32对照组 40 113.57±10.21 35.22±8.57 34.57±5.19 3.39±1.45 t值 25.626 17.325 9.306 4.13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血管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血管再通率比较 [ 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n(%)]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n(%)]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类,主要因冠状动脉受阻,导致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坏死,部分患者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左心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较快,短时间内需及时予以诊治。研究指出,心肌梗死血管在持续闭塞18 min之后,心内膜心肌细胞开始坏死,血管闭塞3 h后,心肌细胞坏死区域可进一步扩大,直至心肌全层2/3,闭塞时间持续6 h后,可发展为透壁性心肌坏死,因此及时开展院前急救,可使患者发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进一步缩短[7-8]。院前对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对院前急救时间的管理,可使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得到提升,使急救质量得到保障[9-10]。
在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中开展针对性护理,结合院前急诊护理活动的差异性,使护理活动的开展保持有序、安全。通过开展针对性护理,可规范有关人员的急救操作,使护理活动量化完成时间得到制约,使护理人员在时间紧迫性前提下实现对急诊时间的合理安排,保障急诊服务的有效性[11-12]。针对性护理同时使急诊护理流程得到规范,实现急诊流程的标准化,避免护理环节缺漏,使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性。针对性护理的开展,也使得转运、交接工作护理得到规范,提高了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为患者急救争取了更多时间[13-1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监测时间、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郁娅等[1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提示将针对性护理引入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可使患者转运时间、急救时间缩短,规范了急诊工作流程,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选取数量较少,研究时间过短等,仍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综上所述,将针对性护理引入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中,可有效缩短急诊救治时间,保障患者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