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2021-06-07肖友花郭文斌黄家俊
肖友花 郭文斌 黄家俊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麻醉手术室,广东惠州 516000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约为4%,多发为单右侧,偶见双侧,自愈率较低[1-2]。目前,对于1岁以上无法自愈的腹股沟疝患儿,常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但据相关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儿在手术前会存在恐惧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哭闹、抵抗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影响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3-4]。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是集合护理、麻醉、营养手术等多学科专家意见,整合、优化患者围术期医护服务的一种重要医疗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各项手术中[5-6]。本研究通过探讨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围术期的应用,为小儿腹股沟疝的围术期护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手术室择期实施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65例患儿,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多学科组(n=33)和常规组(n=32)。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腹股沟疝诊断标准[7],且经B超等辅助检查确诊;②符合手术治疗指征;③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外嵌顿疝患儿;②患有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儿;③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疾病患儿。患儿及家属对本研究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多学科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4±1.3)岁,右侧发病17例,左侧发病9例,双侧发病7例;常规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10岁,平均(6.1±1.2)岁,右侧发病15例,左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围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在术前,护士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疼痛管理等,术前6 h指导监督患儿禁食禁饮;术中与医生良好配合,帮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安装心电监护,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及时为患儿更换伤口敷料,全程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临床指标。
多学科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①组建多学科合作小组,由儿科、麻醉科、综合外科、营养专科等科室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分析,并制订麻醉方案、围术期管理方案;②医护人员发放腹股沟疝知识手册并告知患儿家属腹腔镜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相关状况及解决方案,并在术前通过心理护理,多接触多鼓励患儿,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综合外科干预,按手术时长进行液体控制;④麻醉干预,根据多学科讨论意见选择合适麻醉方案由麻醉医生进行麻醉;⑤术中保温护理,使用医用保温毯以保证患儿体温恒定,术中所用药液均经恒温加热仪处理后进行滴注,伤口冲洗均采用温生理盐水,减少温差对机体造成的刺激;⑥术后护理,排除有禁忌证者,根据多学科合作小组制订方案及手术情况给予口服药物,缓解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症状;⑦疼痛干预,术后在伤口局部行罗哌卡因注射,不使用其他止痛药物,每日早上对伤口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积极鼓励患儿下床活动;⑧营养支持,由营养科室医护人员根据患儿术后恢复状况及临床指标,协助制订患儿的饮食方案,术后6~12 h鼓励患儿进食流质食物,以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评估患儿入院时、术前焦虑评分,采用改良耶鲁焦虑量表(mYPAS)[8],从5个维度(活力、发出声音的方式、情绪表达、觉醒状态和对父母的依赖程度)、22个具体行为等方面评估。每项得分分别为1~4分(活力、情绪表达、觉醒状态和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或1~6分(发出声音的方式),按照各项得分除以每项最高分算出比例得分,相加后为焦虑程度分值。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②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③观察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尿潴留、血肿、伤口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入院时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前焦虑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组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焦虑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焦虑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入院时 术前 t值 P值多学科组 33 36.24±2.89 38.17±1.72 3.297 0.002常规组 32 35.78±2.65 42.16±3.43 8.327 0.000 t值 0.66 5.956 P值 0.506 0.000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多学科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低/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疼痛时间(d) 住院时间(d) 下床活动时间(d)多学科组 33 7.31±0.87 20.76±2.62 4.31±0.54 1.92±0.43 0.98±0.21常规组 32 11.32±2.16 27.48±3.61 5.18±0.63 2.51±0.54 1.23±0.26 t值 9.873 8.609 5.984 4.881 4.27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多学科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在胎儿的胚胎期,其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能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进行子宫圆韧带的固定。但出生后,部分新生儿由于腹膜鞘状突处于不完全关闭的状态,使睾丸下降至此鞘状突,导致腹股沟疝发生[9]。该病多发于早产儿,且在小儿哭闹、咳嗽或排便等原因使腹内压升高时亦可发生。在未发生嵌顿时,部分小儿腹股沟疝可在按压后自行回纳和消失;但在发生嵌顿后,易造成小儿睾丸或肠管缺血坏死等不良后果[10]。目前,腹腔镜手术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较大的优势,如创伤小,安全性较高等;但患儿年龄较小,且部分家属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使患儿常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导致患儿在围术期的治疗配合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治疗与恢复[11]。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通过联合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将医疗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中,两组入院时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经过护理干预后,多学科组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常规组,提示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可更有效的降低腹股沟疝患者的焦虑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下医护人员在术前通过心理护理,多接触多鼓励患儿,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冯瑞玲等[12-13]的研究结果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小儿的术前焦虑水平,使其对治疗的配合度增高,促进手术顺利完成。
多学科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低/短于常规组,主要由于: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下,组建多学科合作小组,由儿科、麻醉科、综合外科、及营养专科等科室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分析,并制订麻醉方案、围术期管理方案。这保证了患儿的治疗方案在多学科意见下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14-15]。另外,在术中由综合外科协助手术液体控制,根据多学科意见由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及术中保温护理等均有助于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16-17]。
而在术后,由多学科合作为患儿制订药物治疗方案、营养支持、积极鼓励患儿下床活动等,更有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减轻患儿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18-19]。多学科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常规组低,提示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围术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集合护理、麻醉、营养等多学科意见对患儿进行了优质的治疗及护理,有利于减少患儿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20]。本研究为单中心对照研究,样本例数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后续探讨。
综上,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围术期应用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明显降低患儿焦虑水平,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疼痛时间、住院时间,使患儿下床活动提前,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