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形成与转换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

2021-06-07王必达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禀赋黄河

王必达, 赵 城

(1.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2.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 上海 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的飞跃[1],这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和对内改革的全面深化。一是,对外贸易引致的市场范围扩张和要素分工深化驱动了经济增长;二是,对外开放倒逼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了制度变迁;三是,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但是,中国对外开放最先在沿海、沿江、沿边的重点城市和省份布局,对内改革也由东部区域“先试先行”后推广至全国其他区域。因此,中西部内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经济发展东西分化和南北失衡更加突出。从空间区位看,黄河上游区域(1)借鉴相关研究,本文将甘肃、青海和宁夏三个省份界定为黄河上游区域。[2][3]既属于西部又处于北部,还深居内陆,既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短板,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一带一路”倡议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黄河上游区域对内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将实现联动发展,对外将实现向南、向东和向西多层次的开放布局。此外,近年来,中欧班列、陆港、空港的迅速发展使得海陆贯通的新型国际贸易模式逐渐形成,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不断地改变着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分工方式、组织架构和市场主体。[4]所以,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有可能实现发展路径的转换。然而,黄河上游区域如何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形成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怎样实现动力机制转换,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二、文献述评

关于区域开放动力源的探讨和分析,需以贸易优势学说和贸易利益演化理论为依据。自亚当·斯密(1776)对区域贸易中的绝对优势问题展开精彩论述以来[5],理论层面对区域贸易优势和贸易利益的研究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外生技术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后发区域参与产业间贸易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解释[6][7],但是“林德贸易模式”“里昂惕夫之谜”以及新贸易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8][9],而且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也容易使后发国家的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10]。因此,大多数学者放弃了新古典假设,从本地市场规模[11],R&D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12],内生分工与专业化、制度变迁与交易效率改进[13],技术创新与营商环境[14]等方面拓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框架。新结构经济学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开放发展问题,开启了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视界。[15]二是塑造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尤其是要素禀赋理论不能解释区域贸易的全部模式和形态,而低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优势共同构成竞争优势。[16]事实上,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具有一致性,发挥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17][18],生产能力积累、技术转换和技术进步等是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关键[19]。部分学者还提出,要培育内生比较优势,塑造竞争优势并发挥外生比较优势两条路径。[20]新结构经济学则进一步指出,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是最具有竞争力的。[15][18]三是发挥后发优势。针对后发区域在开放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和贸易条件恶化等问题,有学者将“后发优势”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在后发区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换过程中,需以发挥后发优势为桥梁和关键[21],这为后发区域在对外开放中形成的贸易优势开辟了新途径。在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2],制定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战略[18]。新结构经济学将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拓展了后发区域贸易优势的形成和贸易利益演变的内容。[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和发挥后发优势。[23]这不仅缩小了我国作为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使“大国”内部呈现出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分化的现象。与东部沿海区域相较,黄河上游区域属于后发区域,在“双循环”背景下,如何形成开放发展的动力,上述研究尤其是“发挥后发优势”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仍存在三点不足。一是,现有文献缺乏对某一国家内部特定区域在特定发展阶段和特定发展条件下的开放动力问题的深入探讨;二是,在对后发区域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和形成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已有文献缺乏对其动力形成和阶段性转变过程中的一系列结构变迁问题的深入探讨;三是,忽视了我国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的积极作用,缺乏对要素流动、制度效率等导致后发区域跨越式发展可能面临“后发劣势”问题的分析。纵观来看,学界对黄河上游区域开放发展的动力机制、现阶段黄河上游区域开放发展动力的识别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深入研究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源、动力形成机制以及动力转换机制,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水平,并建立回归模型,识别并检验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因素和开放发展所处的阶段,针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形成和动力转换的困境提出对策建议,这对完善区域开放动力理论、拓展新结构经济学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三、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形成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要素禀赋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循环累积因果机制。[15]就黄河上游区域而言,在某一时点上,其要素禀赋结构是给定的,如果其产业结构建立在要素禀赋以及与之对应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则这样的产业结构就是最优的,相应的产业和企业因具有竞争力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剩余,这将加快区域内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最终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中推动经济发展。

从向西开放的视角看,首先,黄河上游区域只有根据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来确定其产业结构,才能不断融入贸易与分工网络,拓展区域开放范围,实现开放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某一特定时点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静态、外生比较优势是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形成的起点。这种比较优势蕴藏在由黄河上游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产业结构与先发区域产业结构在技术水平和制度效率层面的落差中,与此相适应的“跟随性比较利益”形成于“引进式模仿创新”下的技术引进、制度移植以及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

其次,在“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开放结构”的良性循环中,黄河上游区域的企业能够参与开放过程的技术模仿和引进,发挥“干中学”效应,形成其发挥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政府通过“增长甄别与因势利诱”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并改善制度环境、金融结构等基础设施,有利于其发挥制度层面的后发优势。黄河上游区域的后发优势蕴藏在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技术和制度供给结构与区域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匹配能力中,与此相适应的“赶超性后发利益”来自“整合式集成创新”下的技术适应性整合、制度本地化改进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效匹配。

最后,随着技术性和制度性等后发优势的发挥,黄河上游区域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升级,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竞争优势开始形成。这种竞争优势蕴藏在黄河上游区域企业的自生能力中,与此对应的“率先性竞争利益”形成于“自主性率先创新”下的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以及二者之间的高水平互动。由此可见,基于特定时点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是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源,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和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1a:遵循静态、外生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1b:发挥动态、内生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1c:发挥后发优势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1d: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从这三种动力的形成和作用看,遵循比较优势是发挥后发优势和形成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且贯穿于三种动力形成和转换的始终;发挥后发优势不仅是比较优势从静态向动态、由外生到内生演化的转换器,更是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桥梁;竞争优势的形成是比较优势完全内生化、动态化的前提,是后发优势完全转变为先发优势的条件,也意味着“后发劣势”被完全克服。

事实上,比较优势从静态到动态、由外生到内生演化的过程,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和塑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但是,竞争优势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后发优势却面临衰退或递减的问题。[24](PP.48~59)后发优势衰退或递减,即后发利益要经历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变化过程,相应地,比较利益的增长速度也将变得缓慢(如图1所示),最终将导致区域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长机制难以为继。另外,“后发劣势”的存在将使黄河上游区域与先发区域之间的差距被固化或被拉大,使其处于国内和国际分工网络的低端环节。因此,如何通过发挥后发优势使比较优势持续动态演化并形成竞争优势,是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关键。然而,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即在自由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激励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三个层面。同时,“有为政府”(2)转引自林毅夫、付才辉编写的《新结构经济学导论》(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应因势利导,解决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外部性和软硬基础设施约束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2a:政府完善区域开放硬基础设施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2b:政府完善区域开放软基础设施的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3: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从国际分工格局看,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拓展了要素禀赋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以要素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新模式的出现。[25]因此,在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黄河上游区域开放动力的形成与演化不仅依赖于自身要素质量和要素结构的升级,还依赖于该区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能力的提升,这又取决于该区域适宜要素流动和要素集聚的制度环境的形成。具体而言,区域制度环境改善一方面将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另一方面将提高区域市场主体配置高端要素的能力,从而推动供给端的产业和需求端的消费在本区域的集聚,由此形成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将推动区域向西开放的进程。然而,我国仍然存在诸多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区域经济集聚并不意味着要素集聚,只有经济集聚与要素集聚相匹配并形成“协调性集聚”,才能够推动区域开放。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制度环境优化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5:经济集聚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5a:要素集聚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假设5b:供求集聚有利于推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转换

(一)从比较优势驱动向后发优势驱动转变

如图1所示,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的转换是由不同时点禀赋结构决定的开放动力源的依次更替、创新模式的动态更迭和开放利益的渐次实现组成的。其中,横轴代表时间T,以此将黄河上游区域的向西开放划分为 [T0—T1]、 [T1—T2]和[T2以后]三个阶段,纵轴代表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三种动力源以及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三种直接动力对应的开放利益,即“跟随性比较利益”“追赶性后发利益”与“率先性竞争利益”,分别用LCA、LBA与LRCA曲线表示。

图1 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转换机制

在向西开放前期,区域要素禀赋以劳动力为主,缺乏对前沿技术的需求,但黄河上游区域可以通过引进先发区域的成熟技术与制度,优化本区域分工结构,拓展区域开放空间,这将使其在技术和制度的引进与模仿过程中形成收益递增效应。因此,这一阶段黄河上游区域的跟随性比较利益处于快速递增状态(LCA在T0—T1区间斜率较大),但同阶段的追赶性后发利益增长缓慢,其原因在于,遵循比较优势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前提,黄河上游区域必须基于比较优势选择适宜区域发展的战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可见,比较利益是先导性的开放动力,在开放初期,其增长率高于后发利益。

但是,由于存在先发区域对某些技术转让和扩散的限制,移植而来的制度需要与黄河上游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同时,模仿创新的成果容易被其他区域效仿甚至被赶超,这将致使黄河上游区域的跟随性比较利益在经历递增之后又趋于下降。当跟随性比较利益增长曲线由递增转向递减(Q点之后LCA虚线部分)时,随着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黄河上游区域必须进行创新模式和开放动力的首次转换,即创新模式由引进式模仿创新向引进式模仿创新+整合式集成创新过渡,开放动力从跟随性比较利益驱动向追赶性后发利益和比较利益“双轮驱动”转换,否则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二)从后发优势驱动向竞争优势驱动转换

黄河上游区域在进入比较利益和后发利益“双轮驱动”的初期阶段后,由于集成创新初期存在研发成本和研发风险,区域禀赋结构升级和创新结构升级之间的匹配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其追赶性后发利益增长较为缓慢,表现为经过Q点的LCA+LBA曲线较为平坦。

然而,整合式集成创新是对既有成熟技术和制度的引进与改进,跟随性比较利益和后发利益也面临着在持续上升到最高点后递减的情况。当后发利益下降到P点时,黄河上游区域必须在禀赋结构升级的同时进行创新模式和开放动力的第二次转换,创新模式从引进式模仿创新+整合式集成创新向自主性率先创新转换,开放动力由追赶性后发利益和比较利益的“双轮驱动”转向竞争利益驱动,否则,黄河上游区域将会陷入“引进—整合—再引进—再整合”的恶性循环,即“后发优势陷阱”。值得注意的是,在P点之前,LCA+LBA曲线的增长率小于LRCA曲线的增长率,但其绝对量依然大于自主创新初期的竞争利益,这是因为自主性率先创新受研发成本和风险的约束,在黄河上游区域深度向西开放转变之前,其跟随性比较利益和追赶性后发利益仍然存在。此外,P点的纵截距高于Q点的纵截距(B2

黄河上游区域进入自主性率先创新阶段之后,区域内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仍然要权衡创新边际收益与创新边际成本,当前者高于后者时,开展自主性率先创新才是最优决策。因此,自主性率先创新是一个平滑但非连续性的过程,黄河上游区域在追赶性后发利益达到最高点并下降时不会直接转向自主性率先创新。此外,以高端要素为特征的禀赋结构内生的自主性率先创新带来的竞争利益具有稳定上升的特征,其持续时间远远长于模仿创新阶段的比较利益和集成创新阶段的后发利益,而禀赋结构升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创新结构也会根据不同的禀赋特征演化出新内容,这将驱使黄河上游区域开展更高层次的率先创新,区域开放也随之呈现出新形态。

综上所述,根据特定阶段的禀赋结构特征,选择适宜的产业结构和创新模式,在“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创新结构—开放结构”累积式循环中,形成开放内生动力由“引进式模仿创新”到“整合式集成创新”,再到“自主式率先创新”的动态更迭,相应的开放利益目标由比较利益驱动向比较利益和后发利益“双轮驱动”,再向竞争利益驱动的渐次实现(LCA曲线经Q点转向LCA+LBA曲线,再经 P点转向LRCA曲线的实线部分),构成了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形成和演化的全部过程。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只有选择与不同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应的动力源和动力转换机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

五、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机制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一是,构建静态面板OLS回归模型(1)来初步验证相关理论假设;二是,考虑到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将导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和价值链分工地位造成的竞争效应等也可能使得区域间的开放存在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将受到不同区域外部效应共同作用的影响。因此,为避免产生估计偏误,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式(2)到式(5)为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向西开放、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动力因素的回归方程。

openit=α+βXit+εit(1)

式中,α为常数项,i、t分别为地区和时期,β 为各动力因素的影响系数,open、int、inr和reg分别代表向西开放、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Xit为根据理论假说选择的一系列动力因素,包括外生比较优势(exca)、内生比较优势(enca)、后发优势(baa)、竞争优势(coe)、政府行为(gov)、硬基础设施(hin)、软基础设施(sin)、产业升级(ind)、制度环境(ins)、经济集聚(eag)和要素集聚(fag),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为考虑空间效应后各动力因素影响被解释变量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用式(6)所示的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来表示。

其中,dij表示i地区与j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借鉴王必达等人(2020)的研究[3],构建包括区域内开放、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3个子系统16个测度指标的区域开放水平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2.动力因素 (1)静态、外生比较优势(exca)。“一带一路”倡议是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最有利的初始条件和静态、外生比较优势,本文用虚拟变量来表示,若i地区在2013年之后被划入到“一带一路”沿线的省份中,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动态、内生比较优势(enca)。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提出,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是动态、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具体用比较优势指数(TCI)来衡量[26],计算公式如式(7)所示。

其中,IVAit和ILit分别表示i地区t年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就业人数,GDPit和LABit分别表示i地区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总和。

(3)后发优势(baa)。后发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的技术水平差距收敛,而技术进步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故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后发优势,计算公式如(8)所示。

(4)竞争优势(coe)。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表明,创新能力决定区域竞争优势,当前,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乃至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本文采用地区R&D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

(5)政府行为(gov)。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能够推动区域开放,但过度的政府干预不利于企业自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继而对区域开放产生消极影响。本文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

(6)硬基础设施(hin)。在开放过程中,影响区域开放发展的硬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本文用公路和铁路密度,即公路和铁路里程除以区域行政面积来衡量。

表1 向西开放评价指标体系

(7)软基础设施(sin)。制约区域开放发展的软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约束方面,新结构经济学也强调与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15]本文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之比来衡量。

(8)产业升级(ind)。衡量产业升级的方法较多,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指标、泰尔指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本文采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来衡量。

(9)制度环境(ins)。本文用虚拟变量表示制度环境,借鉴毕青苗等人(2018)发布的行政审批数据[27],若2001年i省份省会城市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则取值为1,其他取值为0。选取城市层面的原因是,城市经济在黄河上游区域的三个省份中占据主导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8],以城市群为依托建设创新要素、高端产业集聚区也是该区域兼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选取2001年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在于,2000年底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黄河上游区域的区域开放和区域开发进程均在2001年以后正式开启。

(10)供求集聚(eag)。经济活动的集聚表现在供给端产业集聚和需求端消费集聚,本文用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在全国占比的加权值来衡量。

(11)要素集聚(fag)。对于要素流出的后发区域而言,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本文用各地区年末常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来衡量。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2003年至2018年我国黄河上游区域三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除制度环境数据来自于毕青苗等人(2018)[27]外,其余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各个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甘肃发展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和《宁夏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利用插值法补齐。限于篇幅,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在正文中展示。

(四)回归结果分析

如表2所示,模型(1)是利用式(1)估计的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因素和动力转换机制的结果,可以看出,Hausman检验的结果支持随机效应模型。一般而言,在随机效应假设满足的情况下,复合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可以得到一致估计,但此时OLS估计不是最优估计,为了得到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本研究运用了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在具体的回归中又采用了聚类稳健标准误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2)至模型(5)分别是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的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动力因素和动力转换机制的结果。为考察被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本文计算了2003年至2018年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水平的Morans’I指数,结果发现,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空间关联性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显著性也从逐渐不显著变为显著,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负相关特征。因此,采取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是合理的。同时,表2中的第3列至第5列的Hausman检验结果也均支持随机效应模型,故表中不再报告LR检验结果。同样,为了得到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此处仍选择聚类稳健标准误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此外,四个模型的Wald_spa_lag值和Wald_spa_error值也都支持建立空间杜宾模型。

1.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因素分析 从模型(1)可以看出,内生比较优势、外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以及竞争优势对向西开放的影响系数均为正值,且除后发优势外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对黄河上游区域的向西开放均具有促进作用。从理论分析看,黄河上游区域只有遵循比较优势从外生到内生、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化,继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形成竞争优势,才能够不断深化推动向西开放,故假设1得到验证。

政府行为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地方政府过度的干预行为对其向西开放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进一步考察发现,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对向西开放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融资环境将推动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假设2得到验证。

产业升级对向西开放的影响系数不显著,说明产业升级对推动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作用不显著。原因是,当前的产业结构还未完全适应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导致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新旧动能转换迟缓,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开放结构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尚未形成,假设3得到验证。

制度环境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具有促进作用,制度环境或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或降低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14]对于黄河上游区域来说,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仅有技术进步而没有制度变迁将导致“后发劣势”,假设4得到验证。

供求集聚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要素集聚的影响系数不显著,主要原因是,黄河上游区域的经济结构与要素结构不匹配,经济集聚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未产生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与假设5相悖。但是,在模型(2)中,供求集聚与要素集聚的影响系数与模型(1)相反,且二者的综合影响为正,证实了假设5。原因在于,对于要素均匀分布且空间结构唯一的区域而言,要素流动和供求转移没有意义,只有纳入经济地理因素,考虑不同区域的异质性和空间交互效应时,区际之间的要素流动、产业迁移和消费转移才对区域开放产生影响。

表2 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转换机制回归结果

2.空间视域下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动力因素分析 模型(3)至模型(5)探讨了引入空间因素后国际开放、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的动力因素。具体而言,外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要素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国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但对区际开放的影响不显著。这是因为,当前黄河上游区域在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并且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的层次较低。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挥后发优势和要素流动对区际开放尚未起到推动作用。

内生比较优势、政府行为、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向西开放未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说明在现有空间发展格局下,国内要素流动使得黄河上游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禀赋结构优化之间因存在时滞而缺乏良性互动,区域金融结构难以适应不断变迁的产业结构需求,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战略也不能严格遵循本地比较优势,这些都将导致向西开放难以深化。

竞争优势对国际开放的影响显著为负,对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竞争优势来自于自主创新。然而,当前黄河上游区域以劳动和资本为主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难以满足区域内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发挥竞争优势的内在需求,不仅对国内开放未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国际开放形成阻滞效应。

硬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区际开放,阻碍了区域内开放,对国际开放没有明显的助推作用。说明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之后,黄河上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其与邻近区域的经济贸易联系,从而融入国内一体化进程。但如果黄河上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和要素禀赋特征不匹配,则会阻碍企业自生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难以推动国际开放。

制度环境阻碍了国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说明当前黄河上游区域制度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的困境阻碍了企业自生能力提升和贸易网络拓展。供求集聚促进了国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阻碍了区际开放,说明供求集聚能够不进要素流动,推动本地企业创新并融入国际分工网络,但因国际市场和区际市场存在替代关系而制约了区际开放。

3.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动力转换机制 模型(1)的结果显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对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综合影响明显大于竞争优势。同时,在模型(2)至模型(5)中引入空间因素后发现,竞争优势不仅对黄河上游区域的区际开放和区域内开放的影响不显著,对向西开放和国际开放也起到了显著的阻碍作用,这表明,当前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以遵循比较优势和发挥后发优势为主,创新模式也应该以引进式模仿创新和整合式集成创新为主。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和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持续升级之后,创新模式将转向自主创新,竞争优势才能够成为向西开放的驱动力,假设6得证。

4.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 从表2中的模型(2)至模型(5)的结果可以看出,向西开放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表明本区域向西开放将对邻近区域向西开放产生阻碍作用。原因在于,对于区域市场主体而言,黄河上游三个省份之间没有形成良性协作关系,在国际层面也不存在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协同开放,导致融入国内价值链(NVC)和国际价值链(GVC)具有替代性,因而,在协同推进向西开放层面存在短板。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分析表明,黄河上游区域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和塑造竞争优势才能不断深化向西开放,而动力因素从特定阶段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驱动向后发优势驱动,再向竞争优势驱动转变,与之对应的创新模式从引进式模仿创新向整合式集成创新,再向自主性率先创新转变,构成了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动力形成机制和动力转换机制的全部内容。对动力因素和动力转换机制的实证分析发现:从动力因素看,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竞争优势、软硬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经济集聚和要素集聚驱动了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政府的过度干预、产业升级与要素结构升级不匹配等制约了黄河上游区域向西开放;从动力转换机制看,当前黄河上游区域的开放发展仍处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驱动阶段,在创新模式上应当选择与这两个阶段的要素禀赋特征相适应的引进式模仿创新和整合式集成创新;从空间效应看,黄河上游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因此,通过政策创新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和塑造竞争优势是黄河上游区域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一,在利用比较优势方面,一是要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现实机遇,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口岸经济和枢纽经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二是要通过加快社会资本积累与集聚、拓宽外部资源引进渠道、挖掘数据要素市场和畅通要素流动机制等途径,优化要素禀赋结构;三是要推动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立足敦煌文化、红色文化等,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是既要发挥“有效市场”功能,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又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通过“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识别并助推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在发挥后发优势方面,一是要进一步畅通“引进来”渠道,通过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直接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形成复制效应;二是要强化本地化整合,围绕“中国制造2025”,依托现有各类工业园区,促进创新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三是要完善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结构,鼓励具有自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市。

第三,在塑造竞争优势方面,一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从使用初级要素向培育高级要素转型,从采用优惠政策向竞争政策转型,从优化开放环境向全面深化改革转型,从融入分工链条向攀升高端环节转型;二是要促进创新方式转型,从强调模仿创新向推进自主创新转型,从扩大研发投入向优化创新结构转型,从注重基础研发向加快成果转化转型,从激励企业创新向培育创新系统转型;三是要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从推动企业发育向提升自生能力转型,从强化实体集聚向虚拟集聚转型,从提高产品质量向标准体系建设转型,从完善产业体系向培育产业网络转型;四是要创新“走出去”发展路径,拓展国内市场,巩固传统国际市场,开拓俄罗斯、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禀赋黄河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
重新审视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