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研”式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
——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为例
2021-06-07张志磊
张志磊,杨 丽
(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1 引言
2016年底,教育部、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2],而研学旅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3]。
本文立足于中学地理,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例[4],进行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在活动中学生走进黄河走入小浪底,让学生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激发学生保护黄河,保护祖国美好生态环境的家国情怀,从而达到地理教学目标。
2 研学活动设计思路
(1)学校在各班级组织黄河小浪底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工具收集有关黄河小浪底的信息,为接下来的小浪底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做好知识储备。
(2)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展实地研学旅行活动,亲身感受黄河的千年沧桑和中国人民在治理黄河上做出的努力。
(3)在小浪底各景观处开展研学活动,如手绘大坝,净水实验等。
(4)小组合作,完成研学手册。
(5)研学结束,将学生平安带回学校,并在学校开展“小浪底研学旅行征文比赛”“保卫黄河”演讲比赛等活动。
3 活动实施
3.1 研学目标设定
立足于小浪底水利枢纽实际情况,将此次研学目标设定为:学习关于黄河的自然地理知识,了解黄河的源头,黄河流经的区域及黄河的现状;了解黄河上游的特征,如凌汛等自然现象,以及国家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而修建的水电站等水利工程;了解黄河中游出现的水土流失以及含沙量大现象并了解国家治理黄河的措施;了解黄河下游出现的“地上河”成因,并归纳总结出治理“地上河”的计划。使学生理解黄河的重要地理意义以及保护黄河的重要性。
了解在黄河上修建的所有水利工程;明白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地理区位因素及其水利功能和经济价值。通过净水实验,使学生学会“过滤”原理,深刻体会到“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现状,在学生动手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学会系统的地理探究方法。通过本次研学活动,树立学生环保意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深刻在心里。
3.2 研学旅行内容
研学旅行内容见表1。
表1 研学旅行内容
4 活动总结与反思
相对于在校园里的书本教育,地理研学旅行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授课模式,学生亲临地理一线,亲身参与地理教学中,并在研学旅行中收获不同的乐趣,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能够自觉投入地理学习中。而且,地理研学旅行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机会,一个将课堂上掌握的地理知识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多样复杂而又充满偶然性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培养了学生其他地理核心素养。
(1)地理实践力。此次小浪底研学旅行通过前期的知识储备、中期的实地探究,后期的总结反思顺利完成既定地理研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了黄河千年来的变迁及先辈治理黄河的举措,帮助学生树立和谐的“人地观念”,会利用河流也会保护河流,提升地理实践力。
(2)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理解黄河对流经区域原住民当地人的价值理念,以及在不同时期黄河的变化折射出流经区域原住民的地域文化和价值理念改变。能综合全局考虑不同时期影响黄河泛滥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分析当前黄河治理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成因。
(3)人地协调观。理解黄河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对流经区域带来的经济效益、对环境带来的改变、旅游/水产的发展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形成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认同感以增强传统地域文化竞争力,理解个人在保护和改善地域文化环境中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