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探寻
2021-06-06杨红粮王久强
杨红粮 王久强
摘 要:为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物理作业应该体现出不同的学科特色,进一步发挥学科特点,积极探索,丰富作业设计.积极进行学情调研,减轻学生的负担.关注科技发展方向,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丰富作业形式,培养探索精神,重视科学探究.
关键词:作业设计;整体计划;社会热点;科技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6-0012-03
作者简介:杨红粮(1985-),男,北京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和物理实验教学工作;
王久强(1982-),男,北京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密云区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物理教研及物理教学.
1 目前课后作业仍然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作业本内容单调.物理题目往往文字描述很多但答案文字很少,抄写多作答文字少,因此以作业本形式留物理作业不容易选择内容,概念性作业抄写文字量大,主要起到记忆性功能,思维性差;图文并茂式的实验题不容易抄写、画图;开放性较强的探究式作业答案不易统一,评判难度较大;最终很多教师选择用计算题作为家庭作业.
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作业本或试卷作为家庭作业,大多起到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的作业能够直接有利于提升考试成绩.缺少思维含量较高的制作、阅读、操作、拍摄和探究等形式的作业,单一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无趣.
1.2 思考时间长、文字表达少、易抄袭、易分化
物理学科的纸质习题作业,往往题目叙述文字多,答案文字较少,如一些选择题只需填写选项字母,一些填空题只需填写很少文字,实验题的答案文字量也不大.所以物理纸质的习题作业体现出这样的特点:阅读和思考时间长,写答案的时间很短,所以如果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能需要半小时,而抄袭作业的学生只需一分钟.久而久之,自觉性差的学生将越来越差,习题中较简单的题目也不愿动脑完成,最终出现两级分化,纸质的习题作业需要再设计.
1.3 认为阅读、制作、思考、操作和画图不是正式作业的学生不在少数
物理学科可留作业的形式其实是比较多的,但是有些形式的作业不易检查和监督,甚至一些学生认为画图不是正式的物理作业.很多学生认为能够工整表达或有明确答案的作业才是正式的作业,才乐意去花时间完成.所以,不同形式的作业还需要再研究、再设计,增强此类作业的反馈性和可监督性.
1.4 实现真正分层很困难
每次作业都要分层,对教师来说是一件考验毅力和耐力的事情,每次都要有多种层次设计,多种评判标准,对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些教师认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基础也可能不牢固,需要做基础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能完成较难问题,若做不出较难问题自然也实现了分层.然而,这样的分层是被动的,不是教师刻意安排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作业.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已提出很多年,但由于诸多原因,真正做到还是很困难.
1.5 作业量大、无序重复、缺乏筛选
缺乏筛选、无序重复造成学生作业量较大,每一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是有限的,无序且过度重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一整套一整套的模拟试卷发给学生,总怕有练习不到的地方,缺少知识的分类和筛选.
2 问题分析
2.1 过度追逐成绩致使作业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
很多学校对各个学科的作业量有明确要求,即对每周作业次数和每次作业的时长做了明确的规定,不仅协调了各个学科,更减轻了学生负担.但是,落实并不成功,作业本按要求布置,纸张习题可能还要附加,纠其原因可能与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有关,过度追逐考试成绩仍然是作业重复、单一、量大的重要原因.
2.2 缺少学情调查,教师缺乏不留作业的自信
缺少学情调查是造成学生作业量大的重要原因.缺少课堂检测或阶段性检测,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了解,教师便缺失了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的信心.当然,克服遗忘的巩固性作业还是需要的,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次巩固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教师不敢少留作业是因为对学情不了解,缺乏不留作业的自信.
2.3 学科之间不统筹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效的学习时间,有效学习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学生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时间够长,这一学科的成绩就有保障,因此不同学科之间不能统筹,出现了每天学习时间较长的“强势学科”和时间较短的“弱势学科”.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在争抢时间,各学科作业只能越来越多,否则就会成为不被重视的“弱势学科”,最终出现作业量大的现象.
3 课后作业的改进研究
3.1 发挥物理学科特色,重视培养核心素养
按照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布置作业,会提高学生的兴趣、思维层次和实践能力,物理学科是一个实践学科,要发挥物理学科的特色,丰富作业的形式,节省学生的时间,提升学生的记忆和思考的质量.
3.1.1 增强作业的实践性
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才能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否解決实际问题更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很多学生“笨手笨脚”是因为动手太少,所以需要布置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如可以布置制作针孔照相机作业,孔的直径多大才能成清晰的像,学生需要不断调试,调试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布置用钉子制作电磁铁作业,把线绕均匀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即使绕不均匀,也会让学生有不同的发现和体验.用废旧玩具中的电池盒和齿轮创作新玩具也是不错的实践性作业.总之,实践中会有动脑,会培养情感态度,会激发创造性,增强实践性作业是丰富作业设计和体现物理学科特色非常好的方式.
3.1.2 增加定性探究式的作业
实验探究是物理学的特色,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物理学科素养也在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是一种思想,不一定用实验室中的器材,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探究,而生活中的物品或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所以可以适当布置定性探究实验作业,如对比用不同力捏车闸时自行车向前滑行的距离便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是否有关,用水果制成的电池可以探究电压与水果种类是否有关等.总之,探究式作业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1.3 关心社会热点、融入情感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情感态度融入作业设计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情感责任,例如从牛顿第一定律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给老弱孕残让座,从惯性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汽车不能超载,用运动的相对性分析解放军通过天安门的整齐方队,学生有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学习便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成绩当然也不是问题.
3.2 课后作业要丰富多样,利用更多思维工具
课后作业不能总是单一样式,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物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特点,作业可以设置的丰富多样,如阅读一篇科普文章,圈点批注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自己动手进行小制作,如制作一个小电动机,虽然比较耗费时间,但是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设计到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小电动机原理和工作过程;利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如用思维导图分析自行车涉及的物理知识,发散思维,不设定具体答案,会让学生特别感兴趣;思维图中有八种思维模式,利用“双冒泡”图可以容易地比较两个概念的异同.总之,多样性的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探索的新鲜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热爱学习、乐在其中.
3.3 纸质习题作业要有整体计划和临时修正
教学中,做好教学内容计划的同时,也要对家庭作业进行整体设计.新课教学阶段要有阶段性或单元性作业设计,使得每一天的作业有设计的规划性、连贯性、持续性和递进性.中考总复习阶段更要做好留作业的整体计划,做到知识点不遗漏,避免过度重复,按难度分层.通过作业计划让纸质习题作业实现“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模块分类、难度分层”.
按计划布置家庭作业的同时,也要做好质量反馈,根据学情修正作业计划,一旦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完全有信心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可以考虑用作业完成时间或题量来控制作业量,从而减少学生的负担.
3.4 作业展示让学生更热爱表现
作业展示有多种形式,手抄报可以提高学生的版面设计和编辑能力;制作幻灯片让学生讲解自己所研究的成果也是展示作业的好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利用手机拍摄操作视频并分享到网络、展示给其他学生也是理科生必备的技能;展示自己的小制作更让学生兴奋且提高成就感.让不同形式的家庭作业都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家庭作业的质量将大大提高.
3.5 关注科技发展方向,享用科技带来的便利
当前的时代属于信息发展的时代,是流量发展的时代,涌现出了很多视频直播网站或手机APP,4G信号已经非常普及,5G信号也在蓬勃地发展.教学中也要关注科技发展方向,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所以教师所录制的微课、优质的网络科学视频都可作为学生拓展的学习资源,而这些很难在有限的课堂中呈现,需要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也为布置家庭作业提供了新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上传好的视频网址制作一个二维码,将二维码印在纸质作业上,作为辅助讲解或拓展学习,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视频下方留言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
总之,课后作业的设计要考虑整体规划,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兴趣,减少负担,利用学科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学科素养,让学生认为学习物理有趣且有用.
参考文献:
[1]刘蓉.初中物理作业改革初探[J].名师在线,2018(12):92-93.
[2]兰英.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05):74-75.
[3]任立福.核心素養背景下物理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路[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0):46
[4]叶惠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0(23):61-62.
[5]唐建华.网络环境下物理作业差异化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28):49-50.
(收稿日期: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