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时代的教育挑战

2021-06-06高德胜

新教师 2021年3期

高德胜

【摘要】借助文字,人建构出独有的符号与意义世界。以印刷文字为基本媒介的学校教育正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文字世界的主导性力量。图像是比文字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但因其自身的局限,作用无法与文字相比。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图像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图像作用于人是直接接入式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图像的繁盛,给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教育所处的世界变了,教育的主体变了,影响人的方式也变了。面对图像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只能主动调整自身来迎接挑战。

【关键词】图像时代 印刷文字 电子图像 教育挑战

教育,尤其是正规学校教育是有主导媒介的。现代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印刷文字为主导媒介。学生上学所使用的教材,虽然也有插图,但插图与印刷文字相比,基本上是附属性、补充性、装饰性的,不具有主导地位。而且,随着年级递升,图片也越来越少,到了高中、大学,基本上就变成了纯印刷文字形式。印刷文字既保留了文字符号本身的特点,又借助印刷术获得了新的优势。文字作为符号,与所描述的事物既有对应关系,又有一定的距离。对应关系使文字符号“有所指”,而一定的距离又使文字产生了巨大的模糊与想象空间。正是文字所具有的模糊与想象性,使得文字可以相对脱离实体世界而单独去建构文字世界,形成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也就是说,在文字符号的帮助下,人在物理与实体世界之外,又拥有了一个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对人类来说无比重要,人类的精神生活、丰富情感、科技创新、文化密码更多的是“贮存”在文字世界里,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标志。只有人才有这个独有的世界,动物只有物理、实体世界,没有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一个人,如果不能进入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其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就是有巨大缺憾的。而教育,尤其是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一方面在这个世界里继承前人所“贮存”的人类文化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在此基础上创建出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

在现代印刷术广泛使用以前,文字主要靠手写。手写文字虽然带有每个书写者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但也因此存在着模糊难辨、不能大量传播的局限性。现代印刷术的成熟使用,使得文字可以得到规范印刷,既克服了手写文字的模糊性,也超越了手写文字难以大量传播的局限性。规范印刷的文字、大量印刷的书籍,是现代大规模教育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可以说,现代教育,与印刷文字是血脉相连的,一方面,印刷文字为现代大规模教育提供了媒介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则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主导方式。

人是符号存在,文字,尤其是印刷文字依然有着勃勃生命力,但图像大潮已经滚滚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已经進入了图像时代,到处是图像,整个世界也已屏幕化。图像既对文字产生了冲击,又与文字在进行着深度融合。图像的滚滚大潮,图像与文字关系的深刻变化,对以印刷文字为基础的教育也产生了多样而巨大的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教育不能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中,只能抬起头来迎接图像时代的挑战。

一、图像:插上技术翅膀的古老表达方式

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原初性。我们可以从个体发展上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幼儿是先识图再识字的。识字需要付出努力去学,需要成人去教,才能学会,而看图不需要教,婴幼儿天生就会。幼儿对图画有一种天生的、自然的理解力,在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之前就可以“欣赏”图画了。同样,儿童的“涂鸦”(画图)能力也早于写字能力,在学会写字之前,儿童都可以用涂鸦的方式“表情达意”了。更根本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其实也是心灵之中各种图像(表象)积累、丰富、建构、组合的过程。虽然借助语言,我们的思维可以高速运作,但这种高速运作的底色和原始材料始终是图像(表象)。可以说,图像(表象、画面)是我们最原初的表达与思考方式。

个体如此,人类也是如此。远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祖先已经开始使用图画表达心意、抒发情感了。人类学的诸多研究都发现,原始人已经可以绘制各种图形、图腾,而人类使用文字的时间大概也就几千年的历史。现在存世的原始岩画、洞穴壁画、原始图腾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图像不仅先于文字,还是文字的“先祖”。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字,一开始都是图形的,都是由图形、图画抽象而成,表音文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情。文字作为符号,其“先祖”不在其他,而在图形,是由图形凝练、抽象、演化而成。文字产生之后,超越了图形与实物之间直接联系的束缚,生发出图像、图形所没有的抽象性、想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逐步与图像、图形拉开了距离,甚至开始排斥图像。

文字,尤其是印刷文字取代图像成为人类文明史这一时期的主导媒介,既得益于文字自身的优势,也肇始于图像自身的局限性。图像比较复杂,虽然谁都能“涂鸦”,但要达到清晰表达自己心意且他人又能理解的程度,那是相当困难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绘图、绘画。而且,图画与语言有距离,不像文字那样与口头语言直接相关,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局限性很大,尤其是在表达连续性思想和进行推理思维方面缺陷明显。图像的另一个缺陷是,受介质(carrier of host)影响较大,因为我们虽然可以在地上、墙上、布上、纸上绘画,但图成之后的流动与传播很受限制。

如今,作为人类古老表达方式的图像,借助电子技术克服了固有的局限,可以说,电子技术为古老的图像表达方式插上了翅膀。首先是图像介质的电子化、数字化,让图像的复制、传播、流动变得方便快捷,介质上的短板已经不复存在。其次借助数字技术,图像的制作难度降低,即使自己不能动手绘图,也可以从海量的网络图库中选择想要的图像。正是技术的发展克服了图像这一古老表达方式所固有的局限,使得我们进入了一个“图满天下”的时代。屏幕是图像的电子载体,而我们的世界到处都是屏幕,手机、手表、电脑、电视,甚至建筑的内外墙壁都是屏幕,我们只要睁开双眼,看到的就是屏幕与图像。

技术便利只是外因。如果我们厌恶图像,技术再发达都没有用。内在的原因在于,人的心灵是图像的贮存地和流淌空间。我们的心理活动总是有图像(表象)的,我们的诸多思维、感受都须借助图像(表象、想象),即使逻辑思维,也要进行类比,也不能完全离开图像。心灵的图像性,才是图像得以复活、复兴,甚至是兴旺发达的内在基础。

二、图像作用于人的独特方式

图像作用于人的方式与文字不同。文字是有门槛的,不识字就无法读懂文字。而且,文字具有内敛、被动性,不会主动引人注目,相反,需要人去主动阅读。图像几乎没有门槛,一般图像,几乎所有人都能观看,不需要特别的训练。而且,与文字的内敛不同,图像是张扬的,天然带着吸引人之目光的欲望,总渴望与人形成零距离的接触。这是图像生命之所在,抓住人的目光,图像就是有生命的,抓不住人的目光,图像的生命力也就无从确立。抓住人的目光不是其欲望的终点,其终点在于进入人的心灵。如前所论,人的心灵是图像的贮存与流动之所,图像意欲通过人的注视进入人的心灵,并常驻人之心灵。进入心灵之后的图像,就化作不需要介质的形象(表象),就可以脱离介质的束缚而成为心灵的“永久居民”。

希望工程在我们国家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希望工程推行的过程中,一张照片发挥了不可否认的巨大作用。照片中女孩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这幅图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其所传达的心灵诉说。可以说,诉说是图像的另一个欲望,另一个作用于人的方式。图像的诉说力量不容小觑,一幅图甚至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图像看似静态,但却会说话,向观者诉说,这正是图像表达力量的方式。

文字要对人产生影响,需要人的“解码”,从这个角度看,作为“编码”的文字,作用于人的方式是间接的。图像则不同,图像作用于人的方式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接入性,仿佛图像上有一根线,可以直接接通我们的心灵。一方面,图像是直观的,不是“编码”,所以无需“解码”;另一方面,我们的心灵本身就是图像的贮存与流动之所,与外在的图像可以实现无缝对接。我们的心灵是一个个“图库”,对外在的图像有吸附能力,而外在的图像,则有直接接入“图库”的向心力,内外两种力量相向而行,就可实现图像到心灵的直接接入。

图像可以直接接入心灵,即图像达至心灵没有中间、中介环节,所以图像也就更有说服力。网络流行语“有图有真相”就道出了图像的强大说服力,即将图像等同于事实、真相。这一点儿是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文字有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其优势在于通过这一過程可以附加、延伸更多的信息、想象、内容、修辞,但劣势在于随着中间、中介环节的增多,可信度下降。图像的巨大说服力不仅在于真实,还体现在心灵震撼上。如前所论,图像有诉说的欲望,一幅图就是一段诉说,而这诉说是以形象的方式进行,与真实性结合起来,更能震撼心灵。

三、图像繁盛的教育挑战

图像繁盛带给教育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教育主体的改变。与前面几代人不同,如今的孩子可以称作“屏幕少年”(screenager)。之所以如此称呼,在于他们一落地就栖身于屏幕所承载的图像世界之中,在电子图像的陪伴下生活、成长、发展,屏幕与图像就是他们成长的伙伴,是“在手”的自然存在物,他们对电子图像一点儿也不陌生,对其持自然态度,不能想象没有电子图像的世界与生活。对图像的自然态度,也会渗透到其思维方式之中,即他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都已经带有了图像的影子。比如,过去我们的文字交流基本上都是纯文字的,如今的网络交流,虽然还依赖文字,但已经附加了各种有图形意义的表情符号。对很多“屏幕少年”来说,不加表情符号,就几乎不能进行文字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如果死守着文字这一主导教育媒介,排斥图像,就不仅仅是跟不上图像时代的步伐,还包括对学生的吸引力。一个纯文字、没有图像或图像稀少的学校空间,对“屏幕少年”将是没有吸引力的。

图像繁盛带给教育的第二个挑战是世界的变化。在图像时代之前,教育所栖居的世界是印刷文字的世界。印刷文字建构在物理世界之上,是高于物理世界的一个由文字所构筑的知识、思想与意义世界。如今时代变了,教育所栖居的世界已经是“屏幕世界”,整个世界犹如一块大屏幕。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是调整姿态以适应图像时代,还是固守于印刷文字的时代?这是一个重大的方向性选择。如果选择后者,需要承担什么后果?如果选择前者,如何适应?是否会因此而动摇现有教育的根基?适应图像世界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悬而未明的时代大问题。

图像时代带给教育的第三个挑战是如何看待图像作用于人的方式,如何看待图像的强大说服力。图像作用于人的方式如此直接、如此有效,如果学校教育不加以利用,如何抵御来自校外图像影响力竞争?如果接受图像,利用图像发挥影响的方式,利用图像的强大说服力,那么教育该如何调试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平衡,不至于使教育过于直观、感性而失去理性深度、想象空间?

四、回应图像的挑战

面对图像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可以说是反应迟钝的。这种迟钝既体现在对文字的偏执固守上,也体现在对图像的排斥上。现代学校教育得益于印刷文字,对印刷文字有骨子里的偏爱。在图满天下的时代,学校教育是最不为所动的地方,印刷文字依然是教育活动运行的主导媒介、教学方式、思考凭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对图像的排斥也是明显的,将图像归入娱乐消遣活动之中,不认可图像影响人的力量。因此,可以说,在图满天下时代,学校是被漫天图像所包围的“文字孤岛”。

当然,学校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图像,比如教材中就有这样那样的插图,幼儿园、小学低年段教材中的图片也比较多。但仔细推敲,教材中对图像、图片的使用,往往是无意识的,装饰性的,远未达到以图像特性为基础的自觉程度。回应图像时代的挑战,就是要在图像使用上达到自觉的水平,既欢迎图像进入学校教育之中,充分利用图像的特性及其作用于人的不同方式,实现教育自身的目的;又对图像的缺陷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觉预防图像所带给人的、带给教育的副作用。

我们知道,读写能力不经教育不会自动形成,而看图能力在很大程度则可以不教而会。学校教育对图像的忽视,也许与图像的这一特性有关。但人读图的能力也是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的。有的人成年之后,读图能力依然停留在儿童阶段,没有得到发展,这在图像时代,可能就是新的文盲(“图盲”)。而且,图像时代,图像如海,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图像世界里识别图像,也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就是说,图像时代,读图、识图、制图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这正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

图像时代的飞速而至,一方面在于电子技术的推动,古老的表达方式插上了技术的翅膀,另一方面也在于商业推动。商业,尤其是娱乐行业的嗅觉最为敏感,它们洞察了图像对未成年人、成年人的巨大作用力,嗅到了巨大的利益与商机。如今的图像盛行,与商业机构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但商业毕竟是商业,它们推动图像的目的不是让人变得更好,而是通过图像实现控制人进而赚到更多的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学校不介入图像领域,不进行图像素养的培育,将图像品味塑造的机会拱手让给商业机构,显然也是极大的不负责任。

回应图像时代的挑战,首先是态度的转变。学校教育要改变排斥图像的态度,自觉探索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平衡点,充分发挥两种媒介的特性与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学校教育的图像使用是有价值导向的,在利用图像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图像素养,自觉抵御商业机构对图像的逐利化、庸俗化使用。最后,图像时代,一种新的伦理需要建构,即图像伦理。图像使用伦理有多方面的含义,包括图像内容的健康,对图像权利的尊重,对图像刺激度的控制等。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