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引导齐头并进促进科研提质增效

2021-06-06冯云杨清

新教师 2021年3期
关键词:提质课题

冯云 杨清

【摘要】中小学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助推器。随着课题立项数量的迅猛增加,课题研究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优化研究环境,提高科研效能;专业规范引领,提高科研能力;“因校制宜”制订计划,提高科研质量;重视培训、评估,提高科研效能;重视成果应用转化,提高科研效益。

【关键词】课题 提质 提高增效

近年来,在各方的推动和努力下,发布中小学课题的单位越来越多,随着课题立项数量的迅猛增加,课题研究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例如,数量急剧膨胀;研究走过场,形式化、表面化严重;结题仅用于相关评审,之后便束之高阁;研究成果造假;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谈谈几点思考。

一、优化研究环境,提高科研效能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科研管理既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相对单一的独立系统,其内部由很多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因此,教育科研管理不仅应该保持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和谐一致,而且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应保持相互协调。要提高管理的效能,首先,要规范内部管理,明确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进一步强调计划性,依据发展目标制订好中、长期和近期的工作计划,使日常事务性工作有序推进。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明确职能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做,减少工作交叉、推诿和扯皮现象。其次,要有大教育的视野,要把教育科研的发展放在当地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善于分析、捕捉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研究,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目前,我省面向基础教育发布省级课题的有多家单位。首先,由于课题管理单位不同,信息和数据无法共享,有的课题组一题多立或在研多个同级课题,造成课题资源的集中或浪费。因此,各课题发布单位和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避免一题多立,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课题管理部门要注意和基层学校领导、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科研能力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需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再次,对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管理与评价应淡化“一刀切”的刚性标准、要求和考评,代之以多元化的管理与评价,无论是管理与评价的主体还是内容,无论是方法还是标准都应是多元的,应该是适合并能够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样态。

二、专业规范引领,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管理者专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提高教育科研的效能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区域性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要身先士卒,选择区域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自身的研究为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探路子”“放样子”。

在指导基层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的过程中,有的专家建议比较模糊,是大而化之的说教;有的打着上位设计的招牌,说的是“正确的废话”;有的不谈研究中的不足,做老好人。这些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课题研究虚化的原因。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引导广大教育科研人员苦练内功,促进教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在指导基层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认真“备课题”,提高科研指导实效。每一次课题活动,指导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分析课题方案或者研究报告的核心价值以及研究脉络,分析它们的亮点和缺点。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二要站得高一些,分析透一些。一线学校的课题研究受学校文化的影响和教师自身教科研水平的制约,研究角度和研究策略具有局限性。一方面,在课题指导中,指导者站位要高,要帮助课题组剖析问题。另一方面,对课题的分析要逐点进行,每一个课题研究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在分析指导时,要有理由的支撑,做到既有数据又有案例。三要说到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到基层指导课题研究,首先要学会倾听和观察,既要在“对话”中获取更多的研究信息,又要深入到备课组、教研组中去,沉到课堂中去觀察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亮点和不足。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后,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因校制宜”制订计划,提高科研质量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善,尤其在硬件方面,各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每一所学校在文化、管理、师资、生源、校风、教风、学风等软件上却各不相同,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师个人的学历、兴趣爱好、学术背景、能力水平等方面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在面对不同学校、不同课题研究时,需要建立多元化、分层发展的管理思路,引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题组根据学校发展的优势、课题研究的资源特点、课题组成员的发展需求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在管理上要根据学校和教师教育科研的“成熟度”来选择管理方式:动力强、能力高的宜采用授权式的管理,动力强、能力低的宜采用参与式的管理,动力弱、能力强的宜采用说服式的管理,动力弱、能力低的则应采用指导式的管理,做到因校制宜、因人而异,推动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管理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好选题质量关,做好课题论证。选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要素,而论证则是选准课题、管好课题的前提和保证,是课题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选题上,要引导教师跟工作中的问题紧密结合开展行动研究,不能对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创新”或“填补空白”方面做太高要求。引导教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把研究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搞好课题论证有利于帮助研究人员获得最佳研究方案,有利于帮助科研管理者和决策者抓住重点,择优支持,避免一些课题低水平重复,防止盲目上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管理人员了解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培养、考核和使用人才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要抓实课题过程管理,把好研究质量关。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三个关节。要认真对待开题,开题阶段专家的建议对课题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克服课题申报时在方案设计方面的缺陷,便于研究者进一步梳理课题研究内容,清晰研究步骤,掌握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抓实中期检查,即时查漏补缺。中期阶段专家的建议可以进一步纠正研究中的失误,为下一步研究明确方向。要抓好课题验收,把好成果鉴定关。管理部门对已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结题验收时,除参考书面汇报外,还可组织专家参与验收。由于管理部门人力有限,专业也有局限性,有时较难通过书面材料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因此,可以请学科专家参与,跟踪课题研究过程。

三是健全管理体制,提高保障。促进科学研究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课题管理机制注重课题主持人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性。但是,要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做到加强管理而不限制科研人员的学术活力。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加大机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保障质量。

四是要加大激励,由重视结果走向注重过程。传统的科研管理为控制管理,往往由组织来决定研究者的分工,属被动管理,不利于科研积极性的发挥。科研工作投入大,过程缺少有效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为科研所付出的劳动难以计入工作量。为此,在科研管理中必须引进科学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研究者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都有相应的奖励办法,但它们主要集中于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上。

目前,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与先进地区、优质学校的差距比较大。针对这一现状,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走进学校,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每学期要开展若干次走进基层、走进教科研薄弱学校、走进备课组、走进课堂活动,主动提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服务与指导。教科研人员要分区、分片定点帮扶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定期走访帮扶点,了解其教科研情况,并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面对面指导课题研究方面的问题,在指导中管理,在服务中提升。整体提升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课题研究水平,逐步实现我省教科研工作的均衡发展。

四、重视培训、评估,提高科研效能

当前,虽然课题研究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不能因此怀疑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重大作用。近年来,国家明显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从教育部到省市县各级教育机构都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比如:“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名校长培养”“名师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等。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抓住时机乘势而为,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借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实力。

科学研究重在效果,而效果的呈现离不开合理的评估。科研评估贯穿课题管理始终,从课题立项时的申报,到结题时科研成果的鉴定都离不开评估。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创新就得不到肯定,重复也就得不到监督。为此,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相当重要。科学研究的评价方法对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行为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而不合理甚至违反科学规律的评价方法必然对科研活动产生误导,从根本上损害科研。

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的主体、评估的标准等多具有随意性,缺乏规范;评审专家有时会犯主观主义的毛病,评价标准缺乏现实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时习惯于把参照目标集中于国内外已经做过的工作上,认可的论证报告往往缺乏创新,而对具有原创性但非共识性课题,仅仅因为前期基础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存有争议,便予以搁置。因此,科学、合理、公正、完善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教风、学风、校风甚至党风、政风的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五、重视成果应用转化,提高科研效益

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两个方面。其一,先进的教育思想。为解决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学习、掌握和遵循教育科研成果所揭示和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同时,科研成果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式也可启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二,先进的教育行为,即先进的教育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为解决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有必要将科研成果中所包含的实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加以推广和应用。

当前,教育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高,除了观念上的原因以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转化机制落后,创新活力不足,转化方式可操作性不强等。因此,在成果转化上,需要创新转化机制,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可操作性。

第一,從方法论层面来看,机制是指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系统化和制度化方法。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要素中,教育行政人员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当负有宏观引导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方向的责任。从驱动机制来看,主要指的是促进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内在推动力量。基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教育性”特征,在科研成果转化中涉及人的因素是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实践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基于教育科研成果的多重价值取向,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应当是采取多元评价模式。基于此,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应当坚持学术性、教育性、经济性、社会性相结合,当前效益与未来发展效益相结合,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构多元性、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增加其信度和效度。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熟的教育科研成果才能得到推广应用。部分教育科研成果由于缺乏信度和效度而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缺乏可靠性,有的结果难以被证明,甚至不能被科学解释,有的研究成果不可复制,有的推广条件不佳。因此,有必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找出能突出其精髓的要点,编成成果公报,将教育科研成果放到教育实践中加以检验,去除一些“想当然”的成分,增加其信度和效度。

第三,共同制订推广计划,组织推广活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考虑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状况、生源状况、学校管理,等等。因此,成果研发者与应用者共同制订推广计划,按照程序有目的地组织推广活动是落实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必要环节。从程序的角度看,成果的推广应用大致可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确定推广应用的成果;制订推广应用计划;学习成果及相关理论;组织培训、现场示范和指导,落实推广应用的措施;反馈调整,交流研讨,发展创新;总结经验并对原成果进行再评价。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泛化、虚化等现象,相关部门要加以重视。从区域的总体规划、外部环境的创设、内在研究动力的激发、科学合理的评价、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等方面入手,内外并举,提升科研实效,让科研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真正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肖林元. 课题管理工作的五个空间[J]. 江苏教育研究,2012(20):18-19.

[2]姚慧. 权变理论视角下对地方教育科研管理的思考——以课题管理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2013(32):33-34.

[3]赵翠兰,徐金海,张彦春.关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的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20(1):72-76.

[4]肖昊,周舟. 高等学校运行机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5.

[5]易海华.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7(4):16-20.

猜你喜欢

提质课题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为城市提质而歌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美术课题 课题四:构成创作中的乐趣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