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一座有理趣的思维之桥

2021-06-06刘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刘祥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课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依托教材中的两篇例文,设计了一系列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群,教会了学生学习此类文本的基本阅读方法,并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落实了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統编教材;任务群阅读;教学设计

【文本课程定位】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由《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课文组合而成。

本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学习目标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学习方法是“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最终学习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7课的学习任务,在“学习提示”中被限定为“理清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过程,关注那些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还要注意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关注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探索历程”的表述方法。

【文本内容解读】

一、细读文本,理清结构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由屠呦呦2011年9月23日接受拉斯克奖时的获奖感言和2011年10月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的题为“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青蒿素的发现与来自中医药的礼物)”的评述文章整合而成。前者篇幅短小,概述了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过程,阐释了传统中医药研究的重要价值,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后者篇幅较长,详细叙述了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脱产研修两年半、进入“523项目”研究团队、验证青蒿抗疟疾效果、发现并提取青蒿素,到推动中医药药物研制的数十年科研经历。

教材编写者将这两个文本整合为一篇课文时,以获奖感言充当综述,将评述文章中涉及的诸多信息分解为五个版块的具体内容,组合成“1+5”的独特表述形式。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节选自《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全书400页,358千字,由“进入第五维”“十维中的统一”“蛀洞: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通道?”“超空间的主宰者”等四篇构成,共15章。

二、归纳提炼,强化重点

1.发现并成功提炼出青蒿素的主客观因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综述部分第3、4段,从五个方面列举了青蒿素被发现并成功提炼的主客观因素。主观方面一是体现为感知到中医药研究的“富有意义”“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二是表现为“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客观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的开启;二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学技术)的介入;三是优秀的科研团队的合作研究。

2.加来道雄的成功三元素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精心讲述的三个故事,就是加来道雄能够成长为世界级物理学家的“成功三元素”。三元素中,想象力是科学发现与科学研究的前提,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持久动力,实验精神与行动力是达成人生目标的根本。

3.由两篇文章看杰出人才的成功秘笈

顶尖人才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具体的主客观因素。客观上看,最重要的是环境,其次是外部世界已有的科技研究成果;主观上看,想象力和钻研精神是前提,好奇心和兴趣是基础,实验精神和行动力是根本。屠呦呦和加来道雄讲述的故事虽然不同,故事背后隐藏着的道理却相同。

4.为什么要学习这两篇课文

(1)基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屠呦呦由《肘后备急方》而获得灵感,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加来道雄由课堂上老师讲述的故事而激发好奇心,最终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学习这两篇课文,也应该从两位科学家的文字中汲取特定的人生养分,用以滋养自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质。如果能够像加来道雄那样因为阅读了这两篇文章而激发出对传统中医药或者高维世界的探索热情,最终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巨匠,则此两篇文章功莫大焉。

(2)基于能力的训练与养成。立足语文能力的养成而学习具体的文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学习这两篇文章,需探究围绕特定主题谋篇布局、运用语言的具体方法,学会依照读者的接受力陈述或阐释相关科学知识或事件进程。

【文本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两篇课文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课文中固然包含了特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但这些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仅只是一种静态呈现,并不能主动转换为动态化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品质。唯有借助特定的学习情境和精准的驱动型任务,激发出学习者的好奇心、想象力和行动力,使其主动投入到文本研读过程中,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组织教学活动时,以前一篇课文为主、后一篇课文为辅。学习用时为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依托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重要节点或重要事件,理清文章的结构。

2.探究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探索历程”的表述方法,归纳提炼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核心目标:

3.以驱动型任务为抓手,通过填写表格、分析材料、研讨细节、推敲语言等活动,发现两篇文章在立意、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拓展目标:

4.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提炼出两位科学家获取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四项目标中,目标2、3为教学重点,目标3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但那百分之一的天赋往往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如果以爱迪生的这句话为度量衡,去检测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两位世界级科学家,这句话还能视为真理吗?这两节课,我们就以两位科学家的自述为载体,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探索其成为“天才”的真正原因。

2.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1)自主学习:筛选出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重要节点或重要事件,理清两篇文章的结构。

(2)合作探究: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发现两文在立意、结构上的异同。

(二)自主研读,完成任务一

PPT呈现任务一,限时10分钟完成两篇课文的自读,随后10分钟时间提炼信息,完成信息整合,再合作交流探究。开展学习活动时,利用PPT对任务一进行分解,借助预设的任务指令明确学习内容。

活动:自读文本,填写表格(20分钟)

【提示】“文本结构信息摘要”重在把握关键信息,比如《青》文抓五个标题,《一》文抓三个故事。“文本结构特征分析”是在信息摘要的基础上,立足文章的框架结构分析其特征。《青》“总—分—总”结构,其中分写的内容以时间为序;《一》以时间为序,串联起三个故事。“科研品质提炼”关注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写作目的”关注文章的最终价值指向。《青》以青蒿素研究为切入点,重在阐释传统中医药研究的价值,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一》以自身成长故事为立脚点,重在形象化告知科学研究的应有素养及其获取路径。

(三)发现差异,完成任务二(20分钟)

1.寻找题目中的秘密

要求:对两篇课文的题目进行赏读,透过细节发现作者个性、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其他隐藏信息。

【提示】《青》强化“一小步”,既是客观陈述,也体现出东方文化的谦虚。另外,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而言,青蒿素研究也只是其中之一。《一》强调“物理学家”的身份,彰显身份认同感,也有利于吸引读者,还为选材组材确立范围。

2.发现表达上的特色

要求:立足整篇课文探究其表达特色,注意和另一篇课文形成对比。

【提示】《青》概述为主,只在最重要的节点上描述细节;《一》描述为主,关注过程中的典型细节。《青》侧重呈现各阶段取得的成绩,《一》侧重过程中的感悟与启迪。《青》尽量淡化情感元素,采用冷静介绍的方式详略得当地介绍青蒿素提取全过程的各重要节点;《一》渲染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用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打动读者。《青》语言典雅,富有理性;《一》语言生动,富有情趣。

3.探究细节中的隐语

要求:(1)研读《青》综述部分第3段,划分层次,分层提炼相关信息。

【提示】本段由三个长句构成,第一个长句强调知识储备和“热衷”,第二个长句强调中国传统哲学的启迪,第三个长句强调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的结合、强调团队合作,强调对中医药学精髓的继承。三个层次中,可提取五个角度的信息。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才最終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2)《青》的综述和第六部分为何都跳出青蒿素研究而谈中医药学的贡献?

【提示】结合“获奖感言”和中医药研究的事实而分析,此“一小步”只是中医药研究这个漫长征途中的一个过程,中医药研究还将在医治众多疾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示例如下:“青蒿素属于中医药。青蒿素的发现与提取,获益于传统中医药著作的启迪。青蒿素不是中医药研究的唯一果实。当下,白血病等诸多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中医药的介入。”

(3)《一》中“观鲤鱼遐思”的细节是否真实可信,儿童时代的“我”真会形成那么深刻的人生思考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可认为其真实可信,因为对人生的影响极其重大,因而印象深刻;也可以认为存在一定的虚构,将成年后的思考掺入了其中,这样能够表现对此问题的长久思考,依旧强化其影响的深刻。

(四)课内自结,复习巩固

【提示】根据教学用时而裁定自结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文本差异的认知与理解中。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梳理了《青》《一》两篇课文的结构,大体上了解了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技巧,知晓了两位杰出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多方面原因。这节课,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换一种思维读文本,看看能否收获新的认知。

2.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1)思维训练:文本互解,以《青》中的信息解读《一》,以《一》中的信息解读《青》,看看能否收获新的认知。

(2)合作探究: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发现两文在行文思路、主题表达、语言运用上的异同。

(二)思维训练,完成任务一

活动1:回顾旧知

1.《青》中屠呦呦获取成功的元素主要有哪些?《一》中加来道雄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的元素又有哪些?

【提示】屠呦呦的成功元素参见上一课时对综述第3段的分析;加来道雄的成功元素主要是想象力、好奇心和行动力。

2.如果以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科研经历来验证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但那百分之一的天赋往往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这句话还成立吗?如果将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也视作天才,则他们这份天才如何构成?请仿照爱迪生的句子,结合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科研经历,重新为“天才”作一个诠释。

【提示】此活动既用来回望上一课时开始时的学习情境,又用来整合两篇课文的相关信息,落实“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的学习目标。至于学生如何分配想象力、好奇心、行动力、合作力等要素的百分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2:思维训练

1.和屠呦呦的成功相比,加来道雄的成功中多了些什么元素,又少了些什么元素?

【提示】加来道雄的成功,获益于儿时养成的想象力、好奇心等科研品质,亦获益于允许其自由想象、大胆实践的成长环境,这些在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相对匮乏。但加来道雄完全是依靠自身兴趣和坚持而获得成功,屠呦呦则依靠着国家层面的科研团队、依靠国家赋予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而工作。相比较而言,加来道雄多的是个性的自我绽放和由兴趣而激发出的研究能力,屠呦呦多的是时代大潮中国家交付给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加来道雄的成功三元素,在《青》中是否都有介绍?屠呦呦是如何介绍的?

【提示】想象力、好奇心和实验精神,在《青》中都有体现。屠呦呦对自身的科研品质只是一语带过,并未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介绍。例如综述第3段的“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就是谈的好奇心;“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中由葛洪《肘后备急方》想到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成分,就是说的想象力。至于实验精神,则贯穿整篇作品。

3.如果两位科学家互换表达方式,屠呦呦用《一》的章法结构介绍青蒿素的研究,加来道雄用《青》的结构介绍自身的成长,是否可行?请结合文本和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陈述理由。

【提示】不可以。首先,《青》侧重介绍科研历程和研究的价值意义,《一》侧重介绍具体事件对科研能力养成的影响,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便不同。其次,《青》属于演讲稿,侧重介绍研究成果,而非介绍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一》属于回忆性故事,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文字的感染力。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二

活动3:先独立完成下表的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提示】该表格前三项的内容,在上一课时和本课时的分析中多有涉及,可参照前面的分析而落实相关内容。“审美体验”上,相同点在于都能够激发读者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能给读者带来思维的触动和精神的洗礼。两文的不同在于《青》信息量大,平实介绍的背后藏有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一》故事性强,细节生动,能在微笑中思考厚重的科学研究素养问题。

(四)拓展阅读,培养精神

活动4:阅读下面的短文,探究文后题目

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青蒿素这一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已获得了一些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的。当拉斯克奖颁发给屠呦呦个人后,国内出现了一些批评声,认为屠呦呦将集体荣誉占为己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

“屠呦呦创造了用乙醚来制取青蒿素的方法,这是最原创最重要的发现,后来的中医药研究者对青蒿的研究贡献也很多,但都是‘锦上添花。”全球最大的、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基于此种认知,葛兰素史克授予屠呦呦“GKS创新日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这篇短文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具体内容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发言稿,围绕一个思考点阐述你的主张。

【提示】本课时教学设计前部分的教学用时约25至30分钟,此项任务视剩余教学时间而定,时间充裕则当场写作完整的发言短稿,时间紧张则拟写发言稿提纲。

材料中涉及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如何看待团队中领衔人的价值。如果将其进行分解,则至少包括了“想到和做到”“付出与获得”“功劳与苦劳”“个体与集体”“发现与研究”“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等内容。诸多内容中,最值得深挖的,是结尾段的信息。

[作者通聯:江苏仪征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