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草原文化背景下哈萨克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的共性研究

2021-06-06蔡乐

艺术评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性

摘要:草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远、内含丰富,是世代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各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在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其中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性格洒脱、豪迈,通常多住毡房(蒙古包),以马为代步工具;在饮食方面,他们也侧重于肉类,如牛肉、羊肉等;喜歡吃奶制品且当地的奶制品也十分美味,“奶”是他们的主要营养来源,故舞蹈文化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舞蹈动作大多都具有模拟性,如擀毡舞、剪羊毛舞、挤奶舞、模仿马的舞步、模仿雄鹰、模仿天鹅等等。本文以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的舞蹈为着眼点,通过对草原文化背景下的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在其文化内涵、舞蹈动作、舞蹈表现形式、舞蹈服饰、音乐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共性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文化环境总能够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民族文化受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影响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哈萨克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共性

一、哈萨克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共性

(一)生活生产方式

艺术往往从生活中产生,舞蹈也是当地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再现。哈萨克族与蒙古族是两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地区、博尔塔拉地区、库尔勒地区等。那里有着美丽的草原、湖泊,物产相对丰富,适合开展农业、畜牧业,其丰富多彩的舞蹈特点也来源于长期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及劳作场景的艺术再现。大部分舞蹈动作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其生产生活的劳动背景下经过艺术家们的艺术化创造而形成的,在生产、劳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看到舞蹈的原有影子。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都以游牧狩猎为生,逐水草而居放养着牛、羊、马、骆驼等牲畜。在放养牲畜的过程中,主要以马为交通工具。当牧民骑着健硕的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面朝蓝天白云,天空中有雄鹰飞过,湖泊中有天鹅漫步。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形成了草原民族豁达、开朗、豪迈的性格,同时为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提炼,最终形成了剪羊毛舞、马舞、鹰舞、天鹅舞等。还为舞蹈动作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如哈萨克孜、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脚下步伐等都是根据骑马的形态开发出来的。在生产和加工奶制品的过程中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挤奶舞》。哈萨克族与蒙古族通常居住在拆装方便的蒙古包,毛毡的制作过程被极具智慧的草原人民运用到了舞蹈创作中,形成了草原民族特有的舞蹈作品《擀毡舞》。这些相似的生活场景、生产方式使这两个民族在舞蹈动作和舞蹈类型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大多具有模拟性。

(二)审美风格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及流变都与这个民族的审美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审美风格也影响着每个民族的舞蹈的发展及创编的变化。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对大自然十分崇拜,受地域文化影响,加之多元文化的渗透,在漫长的舞蹈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天然合一的艺术特色。男士的舞蹈形象豪迈有活力、自然而狂野、威武高大,双臂延展而有力,显示出男子的豪迈气势,体现了草原民族粗犷豪放的情感特征。腿部动作的节奏灵活多变,外在形象多是模仿马的动态,展现了像骏马一样强悍、奔放、自由乐观、悠然自得的舞蹈情感。相比之下,女士的舞蹈形象以婀娜多姿而又不失洒脱,在柔美轻盈中不乏内在的力量体现,灵巧的手腕、柔韧有力的双臂、灵活的双肩、带动着胸部的张弛。这是草原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是受草原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的共同特征。

二、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共性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大多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都以狩猎与游牧为生,流动性相对比较强,为了方便流动多以毡房为居所,居住条件相对简陋狭小。另外,由于我国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人们穿衣比较厚实,舞蹈大多数是在室内相对狭窄的空间里表演的。所以动作具有下身简单、幅度较小,上身复杂多样的特点。具体特征有:第一,手部动作: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的手部动作是非常灵动的,手型通常多以五指自然伸展型为主,给人一种柔美灵动、生机焕然的感受,手腕与手臂的造型较多,有绕腕、压腕、推腕、提腕、柔臂、绕臂、曲臂等,手腕动作灵活多变,发力干脆不拖沓,给人以灵动活泼的感受,多配以节奏欢快的歌曲作为伴奏,手臂动作延展性强,柔韧有力,情感丰富,多配以舒缓悠长的歌曲作为伴奏;第二,肩部动作:哈萨克族与蒙古族作为草原民族,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一直处于颠簸状态的他们,肩膀通常比较放松灵活,受其启发,肩部动作的开发一直是这两个民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常见的肩部动作一般有硬肩、揉肩、耸肩、抖肩、碎肩等,不同的肩部动作在节奏的处理上也各不相同,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感受也不同;第三,腿部动作:由于我国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所以传统舞蹈大多数是在室内等相对狭窄的空间里表演的,为了适应这个生活环境的特点,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的下身动作相对简单、幅度较小,脚下的步伐一般以扎实、缓慢的动作为主,有半蹲踏步、单腿跪蹲等基本动作,在表现马及与马相关的舞蹈动作中,腿部主要加入马步步伐,上肢多配合肩部、手腕等动作进行表现。模拟天鹅形象的舞蹈一般出现在女子舞蹈中,动作缓慢,手臂动作柔和,手腕呈下折姿态,脚下多以踏步蹲的形式交替行走,展现天鹅高贵、典雅的气质美。

三、哈萨克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表现形式的共性

(一)模拟性舞蹈

草原民族的舞蹈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化。受生活、生产方式的应影响,产生了许多固有的体态、姿态、动作。人们对代代相传的劳动经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从劳动行动中发现美的存在,在现实中提取劳动动作通过历代舞蹈家的艺术化形成现今的舞蹈动作,并将其传承、发展和保存了下来。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共有的模拟类舞蹈有:模拟动物的舞蹈(马舞、熊舞、雄鹰舞、天鹅舞等)、模拟生活生产劳动的舞蹈(摔跤舞、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等)。

《马舞》马作为草原民族的图腾象征,是他们非常喜爱与崇拜的动物,他们通过模仿马漫步与奔跑的形态表现人们渴望自由洒脱、勇猛果敢的情感。在表现马的舞蹈中,多出现上下颠簸的动律与左右摇摆的动律,可表现骑马的人,也可以表现奔跑的马。在表演的过程中,在场的观众会被舞者的情绪所感染,由此得到鼓舞和激励。

《熊舞》一般有男子表演,演员穿着厚重的服饰,呈半蹲状,模拟熊出洞时的左顾右盼、行进时的左摇右晃、捕获猎物时的勇猛强悍,运用扩指动作“爬行手”模仿熊梳鬃毛、威胁吼叫的形象。

《鹰舞》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对鹰也有着特殊的喜爱,他们会调教、驯服鹰,来帮助人们抓捕猎物,鹰在抓捕猎物的同时能维护草原生态的平衡。人们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也渴望像鹰一样警觉、勇猛、自由,从而获得鹰一样的精神和力量。

《天鹅舞》天鹅作为草原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是纯洁、柔美、善良的象征。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天鹅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说哈萨克族祖先在一次征战中受伤,被一直天鹅所救,最终结合而繁衍了今天的哈萨克民族,蒙古族同胞也同样喜爱天鹅。这些传说,充分说明了天鹅在草原民族心中的地位。天鹅舞为女子群舞,舞者穿着洁白的服装,头顶戴有高耸的头饰起舞。脚下多为碎步,注重流行性。上肢突出舞者的身体线条,腰肢柔软,手臂细长。模仿了天鹅在水中优雅、高贵的形象。总之,草原民族的模拟类舞蹈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二)自娱性舞蹈

哈薩克族与蒙古族共有的自娱性舞蹈,是人们为了愉悦身心而创造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类型,多在婚礼、祭祀活动等场合出现。舞蹈动作多为即兴表演,主要是根据舞曲的节奏及旋律选择与之相符的动作进行表现,并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通过即兴动作的配合、眼神的交流来增加情感,参加跳舞的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舞蹈技巧的程度自行开发动作进行表演。每个人的动作姿态都不一样,但每个人舞蹈动怍的动律都自然而然地和舞曲的节奏,速度相吻合。

四、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服饰的共性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的传统民族服饰都受他们居住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是以牲畜皮毛作为原料。男子衣服宽松肥大,配有坎肩,腰系皮带,颜色多以深色为主。夏季穿布面单袍,冬季穿棉袍或皮袍。下身穿着马裤,男女老少皆穿长靴。女子喜欢穿不同款式的坎肩,戴首饰、系腰带,喜欢穿贴身的连衣裙(长袍),裙子的领口、袖口、裙边、衣服的前襟、下摆和帽子、套鞋、靴子等一般都有各种图案的刺绣做装饰。蒙古族舞蹈头饰突出刺绣和金银首饰装饰,正面还装饰有垂吊在脸前的珠子,戴着各种宝石的吊坠。哈萨克族舞蹈头饰喜欢带羽毛的装饰,羽毛一般为鹰的羽毛。受服饰特征的影响,草原民族的女性头部动作没有维吾尔族动脖子的习惯,而是晃头,轻轻的抖动帽尖上的羽毛,显得十分有特色。舞蹈服装是在传统民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不同的款式和颜色衬托出不同的舞蹈形象。但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舞蹈表演的需要:轻巧、舒适、方便,能适应各种大小幅度的运动范围,但花纹文案、着装风格还是遵循本民族特点。

五、哈萨克族与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共性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受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其音乐中也具有着或多或少的共性。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的音乐大致分为:赞歌(赞美故乡故土、思念亲人)、仪式歌(婚礼歌、祭祀歌、酒歌等)、摇篮曲、狩猎歌、爱情歌曲等五类。伴奏乐器多以两根线的弹拨乐器为主,大多数舞蹈音乐都以抒情表白为主,节奏柔美。一般抒情、叙事性的舞蹈音乐节奏相对自由、气息缓慢悠长。自娱性舞蹈音乐节奏相对欢快、节拍规整,通常有2/4、3/4、3/8拍等。民歌调式音阶有五声、六声、七声,调式通常为五声调式。同为草原马背上的民族,热情豪迈,能歌善舞。在舞蹈过程中,结合音乐与古老游牧民族对草原、对马、对劳动生产的深厚感情,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得到表达、释放和强化。科技的进步和贸易的发展也使少数民族的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人们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新气象下,舞蹈在编制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题材。一方面要注重群众文化的变迁,舞蹈在其中也要有所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要注重推陈出新,对传统因素要有一定的选择保留,同时将现代的因素融入其中,从而形成新的体系,需要舞蹈家们大胆尝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哈萨克族与蒙古族舞蹈以其阳刚、质朴、豪迈的审美价值取向、多样的表现形式,深化了草原文化的内涵。舞蹈是人们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一种创作方式。通过观察舞蹈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的评判。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要借鉴其他的舞蹈,不但在自我反思中重视充实舞蹈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舞蹈对不同的人们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逐渐体现出重要性。民族舞蹈在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丰富不同地区人们的文艺生活方面有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一定重视。新时代中的群众要将舞蹈传承到底,使蒙古舞蹈与哈萨克舞的魅力传承下去。通过对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舞蹈表现形式、舞蹈服饰、音乐特点等众多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在草原文化背景下哈萨克族和蒙古族舞蹈具有的共性,为草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吴婷婷.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分析[J].北方音乐,2017(10):322,248.

[2]谢雯雯.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研究[J].舞蹈,2013(08):62-63.

[3]吴启梦.蒙古族舞蹈动律的应用与风格的体现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年.

[4]蔡乐.天鹅形象在新疆草原民族舞蹈中的运用及其特征分析[J].戏剧之家,2018(28):292,117.

[5]高娃.多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J].文学教育(下),2017(12):420,186.

[6]彭小希,潘飞.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舞蹈的变迁与适应——以新疆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08):107-111.

[7]尚雪娇.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特征分析[J].西部皮革,2018(14).

[8]贺艳.蒙古族服饰:草原上的亮丽风景[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0).

猜你喜欢

共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刍议书法与文学的艺术创作共性特征
莫言与门罗作品中叙事风格的共性分析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音乐剧表演的基本特征
新闻网站首页视觉呈现元素研究
Voice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