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探讨

2021-06-06宋春凤王玲玲刘元琳

锦绣·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

宋春凤 王玲玲 刘元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育人方式也不断地与时俱进。传统的思政课程虽然在学生的三观形成中依旧起着主要作用,但课程思政也在专业课中扮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工科专业,要想学生将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真正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能力为最终培养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培养新兴领域的工程科技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

1、“新工科”理念

2017年2月以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提出了“新工科”理念。所谓“新工科”,是指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形成于2017年的“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仍然需要秉承着立德树人的宗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科技快速变化、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工程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学习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工科新人才为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提高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更有效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努力提高工科教育的质量,打造好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2、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

(1)教学工作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谓“教书”,需要教师巩固好自身的专业本领,将学科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所谓“育人”,则需要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情况。课堂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一负责人,要把握并利用好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情况。不仅要努力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更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时代在进步, 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情。传统思政课程仍然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们无论是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还是处事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导致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需因时而变。因此必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传统“漫灌式”的思政课程教育基础上,实施“沉浸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

(3)“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构建了新兴工科与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以期最终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科技强国的目的。因此,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树立为祖国奋斗的人生目标。其次,“新工科”建设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因此需要教师们建设好学科专业思政素材库,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深入挖掘历史的、现代的、身边的、生活中的各种创新思政教育素材。此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导致未来的新工科人才必然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切实了解行业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行业自豪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

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工科专业应着力于开展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新工科”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1)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既需要保证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要实现课程的德育目标。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育人资源,提炼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育人要素,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尋找思政融入的切入点。思政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专业课教师可在专业课建设过程中与其形成课程思政结对制度,共同提取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切实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2)丰富教学案例,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工学发展历程中蕴含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适当引入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结合移动通信每一代的发展,详细介绍华为在5G方面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对民族企业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强国之梦打下坚实基础。

(3)引入OBE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以结果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重点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最终教育成果的体现。教学目标的改变,导致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适时改变,因此我们引入OBE教学方法,以结果为导向,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4)关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论是“新工科”建设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都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必须加大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关注力度,并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但教师摒弃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也尽量不拘泥于课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程相关的社会实习和实践活动,多接触相关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所使用的新兴技术,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

(5)丰富课程思政元素,以实例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目的同思政课程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工科学生而言,除了培养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以及爱国精神,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身上的责任,找好自己的定位,并能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务实、求精、敬业的精神和态度。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最后,必须注重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主导人和实施者是专业教师,因此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学校应对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交流和监督平台,一方面可以为专业教师建立学习、交流的纽带,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例如,以学院为单位定期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教师们互相交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互相帮助。将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典范及案例,适时运用到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提高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适时的成果检验可以及时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4、总结

我国目前正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应运而生,亟需大量优秀人才。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毕业生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主力军,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要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确的科学素养、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校内外的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要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以能力为导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下的“沉浸式”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Hjyj2020034

(2)海南自贸港背景下“五维”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 Hjyj2020033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