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学 情蕴于读
2021-06-05耿亮
耿亮
在新的教学理念推行下,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学形式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由较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逐渐趋向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更加有趣、生动,同时教学理念由以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逐步转变为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成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情感教学方面对语文阅读进行理性探讨。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尚不成熟,单纯地向学生描述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可能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变化,甚至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惑,但是通过情景的有效创建能够激发学生与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路线感同身受,从而引起强烈共鸣,进而使得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一次比一次进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进行情景对话,通过亲身体验与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小燕子观察事物的细微与认真,让学生体会到燕子妈妈每次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进步时的开心及对小燕子的不断鼓励与赞扬,从而使得学生切身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一定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并不难,只要每次都做得比上次好就是进步,一次次进步就会累加成巨大的成功。面对进步时,师生间、同学间及朋友间等要对对方的每次进步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对其取得的每次成果进行肯定。总之,情景对话或者其他形式的情景创建都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文中核心思想及作者情感脉络走向,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善于表达,最终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二、联系生活实践,提升阅读情感鉴赏水平
语文素材源自生活但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倘若要学好语文这一课程,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联系生活,观察生活,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审美水平。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小鸡、小狗、小鸭等爪子的特点分别对应出雪景中的画作,这样通过日常生活小知识让文中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文所描述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强大,语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可分割的,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学生通过个人实际体验,就会对生命的发展与变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个人情感,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发挥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应用带来颇多益处,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教学方法,巧妙应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是具有多重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讲授《雨点》这一章节课文时,老师可以借助幻灯片技术,将雨点配上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可以绘制成可爱的“雨人”进行文中对话,然后配上相关音频进行雨景的设置,通过动态图片或视频描述雨点的路程走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雨点的路线及下雨后所带来的万物变化。此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向学生介绍雨的形成原因、雨的作用、雨具备的特点等,让学生知道雨是有声音的,雨有多种类型,即小雨、中雨、大雨等,雨的声音大小代表了雨的大小程度,“淅淅沥沥”是小雨,“哗哗啦啦”是大雨等雨大小的表达。
四、强化师生交流,丰富情感体验
首先,在语文教材中拥有多元化的情感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情感素材设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会真正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其次,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使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直接有效,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以口语交际《春游》话题教育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同时向学生提出开放性讨论话题:“春游可以去哪儿玩儿?在春游过程中有哪些游戏活动以及春游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三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寻找出春游的相关信息和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激情高涨,就会更加准确明晰地提出个人实际情感内容,又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德育教育也融入到讨论话题中,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如:“如果一名同学在春游过程中受了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将谦让文明等话题元素也融入到讨论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话题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德育教育还能够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借助其他学科引发学生思考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项综合性学科,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来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有古代诗词与现代作曲相结合的现代歌曲如《水调歌头》,让学生配合美妙的音乐去理解古诗词,随后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听这首歌曲可能不太理解歌词含义,但同学们能够根据这首歌曲得到什么样的情感感受?”当学生能够自主发表个人对歌曲的情感认识后,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并展开思考:“这首古代诗词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有了思想情感丰富的音乐作为铺垫,学生很快就能够进入学习状态,找到剖析古代诗词情感的方法。最后就是鼓励学生结合配乐朗诵全文,学生的思想情感将会再一次得到熏陶。让学生真正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全文,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育的目标。
六、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加强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内在思想情感,并且让学生在自主朗读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我的祖国》教学中,课文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爱国情感,但如若只是单纯地讲解诗歌内容,无法让学生直接体验到作者饱含激情的语句,以及祖国地大物博、锦绣河山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做好情感铺垫,教师可首先用自己优美动听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學生通过教师的阅读语句和面部表情,就会初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跟随教师有感情的跟读,在跟读过程中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带入情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与阅读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最后教师可以寻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音乐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就会充分体验到课文中浓厚的思想情感爱国情怀。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名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理解和认识都有所不同,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现做过多地干涉。而是在泛读后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体会文本情感,引领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表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
结束语
情感是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教师培养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学习,利用情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文学情怀熏陶,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内涵、善于自我情感表达的人。这种教学方式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对教学资源的进一步补充,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在该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