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子鼓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研究

2021-06-05郑朝晖

艺术品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爵士鼓架子鼓对位

郑朝晖

架子鼓是节奏类打击乐器,是现代流行音乐的重要部分。爵士鼓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美国,随着音乐的发展加入嗵鼓等形成了现代架子鼓,架子鼓是需要四肢配合进行演奏的乐器,肢体语言运用是架子鼓演奏的重要环节。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对加强音乐形象塑造,增强舞台表演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架子鼓演奏肢体语言练习是核心训练环节,代表演奏者内心情感传递,体现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体现中掌握肢体语言可以掌握演奏者舞台表演艺术特点。目前关于架子鼓演奏专题研究较少,研究架子鼓演奏肢体语言运用,对指导架子鼓训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架子鼓的发展

架子鼓最早出现在20 世纪初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打击乐器加入架子鼓演奏中。其包含不同音色的脚手击乐器组件,现代架子鼓有低音大鼓等组成,根据演奏需要可增减附加打击乐器[1]。在现代摇滚乐队中演奏起到重要作用,能通过把握音乐作品节奏引领音乐风格,是现代乐队中的重要乐器。

架子鼓起源于美国,最初专为爵士乐伴奏。爵士为早期美国黑人乐手名字,爵士鼓外观像架子上挂着很多鼓,人们根据其外形特征称为架子鼓。最初架子鼓结构简单,19 世纪中期,黑人从解散的军队中获得很多乐器,把各种鼓镲巧妙组合形成架子鼓的雏形。通过发展改良演化成为现代架子鼓,随着爵士乐的发展,在打击乐组合中加入小鼓,以其发声命名为嗵嗵鼓。后来加入踩镲,最终形成形制健全、配有八九面吊镲的世界性打击乐器。

架子鼓由低音大鼓、军鼓等组成。架子鼓的雏形可追溯到1890 年,鼓手用自由表达的节奏表现其节奏感,美国新奥尔良爵士乐队鼓手使用军乐队中低音大小鼓,把低音大小鼓放在相互反击的位置,根据音乐风格即兴演奏。拉格泰姆时代特征为左手演奏进行曲节奏低音,鼓手喜欢自由表现,希望把鼓的演奏作为舞台表演重要部分。1920 年为爵士乐盛行高峰,鼓手演奏技巧上不断创新[2]。1935 年鼓艺广泛流行于民众,鼓的演奏技巧不断改变。1927 年踩镲出现,演奏者可以奏出生动多变的音效。

二、肢体语言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

演奏技术是鼓手关注的话题,很多乐器演奏会设计肢体语言表达,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具有重要作用,肢体语言是架子鼓演奏训练的必要模式。由于架子鼓演奏不同于其他影视等舞台艺术表演,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很多舞台表演门类等领域对肢体语言运用得到很多发展,架子鼓演奏的肢体语言具有独特特点。

架子鼓表演是使用肢体语言的典型乐器,要求鼓手演奏中充分掌握身体平衡。协调好身体各部位才能掌握架子鼓演奏状态,架子鼓演奏中涉及音乐演奏技巧需要结合演奏者状态体现。架子鼓演奏研究肢体语言包括演奏者神态和技术等应用,如何自由发挥肢体语言特点是重要研究话题。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体现特殊含义,身体四肢用力完成音符是必要措施,打击乐器演奏要求演奏者明白基本发音技巧等,使用肌肉控制来演奏,肢体语言是建立在科学上的体现方式。

爵士鼓是需要四肢配合演奏的乐器,四肢对位训练在基本功练习到节奏型演奏中起到重要作用。肢体语言训练是架子鼓的重要环节,随着架子鼓教学的发展,肢体语言训练法得到迅速推广。手脚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应进行肢体语言训练,使四肢配合更加协调。肢体语言在很多音乐中有运用,肢体语言训练中,每个声部单独打击是对其他声部音符准确性的监督。可以将肢体语言训练举一反三,演变为不同节奏型。肢体语言训练可以加强演奏者肢体协调性,使其演奏音乐更加精准。

三、架子鼓演奏肢体语言程式化训练方法

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训练程式化,肢体语言训练要遵照科学模式,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表现机械化规定会影响演奏艺术性[3]。架子鼓演奏肢体语言训练以动静结合为指导思想,肢体表现层次力度等为动静的表现,通过动静结合表演训练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情绪。动静结合建立在演奏者分析音乐作品层次基础上,演奏者客观分析作品包含情绪才能准确使用肢体语言。

视听结合是架子鼓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训练指导思想,在音乐表达主题中出现听觉差异。视听觉结合才能达到音乐作品效果,如表现激情的音乐作品中需要采用大气的肢体语言。抒情的音乐要求采用柔和的肢体语言,架子鼓肢体语言训练种类包括单手单脚、双手双脚与双手单脚对位训练。在肢体语言对位训练前要保持良好坐姿,使演奏状态更加轻松自然。应将鼓凳调至合理位置,左脚平放在踩镲踏板,后脚跟保持微微抬起状态。双手保持放松,击打时抬高手腕[4]。练习中要找准音符位置,逐渐提升速度。

单手单脚对位训练为肢体语言训练初级训练方式,可以选择同异侧肢体搭配训练。双手单脚对位训练是肢体语言训练的中级练习方式,多声部对位练习中须注意双手齐奏准确性。双手双脚对位训练是肢体语言训练复杂练习方式,使四肢都运用到练习中。常见双手双脚对位训练为多声部叠加打击方式,训练中注意四肢配合。肢体协调性在爵士鼓练习中占有重要比重,协调性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肢体协调性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提升,练习中应放平心态,通过积累不断完善肢体协调性。

架子鼓肢体语言对位训练方法包括复合槌法与重音移位式,复合槌法是常见的军鼓基本功练习方法,复合槌法有四六八连音等不同形式,组合方式有RLRR,RLLR 等四连音复合槌法,RLRLLR,RLRLRR 等六连音复合槌法,RLRLRLRR,RRLLRLRR 等八连音复合槌法。练习中随着打击次数增多组合方式不同。复合槌法对位训练是将军鼓复合槌法谱例拆解,将某个声部用底鼓代替。可以将很多军鼓复合槌练习谱例举一反三,组成新的肢体语言对位训练谱例。如RLRR 为经典四连音复合槌法练习,将每组单击音天为底鼓练习,谱例中用底鼓替换左右手单击,组成新的复合槌法肢体语言对位训练谱例。

四、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国外架子鼓练习法促进演奏技术的进步,不少鼓手盲目模仿肢体语言应用技巧,技术对肢体语言表现非常重要,但良好技术不代表完美音乐形象。卧姿训练中不同动作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注意肩部等相互作用。鼓手学习初期不能理解打击动作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明确时值[5]。依靠节拍感是重要的训练方式,演奏中注意肢体语言个性化运用,演奏者演奏风格是重要形式、是充分体现演奏者艺术水平的体现。

架子鼓演奏中个性化肢体语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及自古演奏肢体语言程式化训练等是大众理解的方式,只有演奏者掌握肢体语言表现含义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具有不同特点,表现风格与演奏技巧娴熟有关。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具有地域化特点,不同国家演奏采用肢体语言不同,源于自身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如欧美国家架子鼓肢体语言表现夸张,亚洲国家文化发展较为含蓄,我国很多鼓手学习模仿西方国家鼓手演奏,但运用肢体语言特殊表现很少。国内架子鼓手要采用独特的艺术表演魅力展现作品内涵。

架子鼓肢体语言四肢对位训练在演奏中运用重点是演奏不同音乐风格,将肢体语言训练谱例转化为节奏型。很多音乐中爵士鼓声部节奏型以肢体语言训练为基础转化,如何将肢体语言训练谱例转化为实用节奏型是鼓手的困扰。肢体语言训练与节奏型转化应注意二者节拍是否相同,大多情况下肢体语言对位训练谱例无轻重音区分,转化为节奏型需要有强弱对比变化。在转化时要增加一些重音;注意转化时踩镲的合理搭配,爵士鼓节奏型大多由军鼓、踩镲构成,节奏型中踩镲打击频率较多,只有合理搭配才能点线合一成为完整节奏型。

随着爵士鼓演奏的发展,肢体语言训练法在很多音乐风格中运用,如Swing 等乐风节奏型异肢体语言为基础完成,牛玲乐器源于拉美洲,在Latin 打击乐中经常出现,演奏者需要将左脚换到踏踩牛玲,击打出2-3Clave 节拍形式贯穿音乐。底鼓以每拍1个四分音符击打。军鼓在不同位置节拍中变化击打,组成基本的Latin 风格节奏。爵士鼓演奏Swing 乐风节奏型以肢体语言为基础,4/4 拍节奏型乐风重拍在2、4 拍,音符排列密集,节拍的掌控在于爵士鼓演奏,需要左脚持续踏踩踩镲2、4 拍。右手四拍在节奏镲固定演奏1、3 拍四分音符,军鼓演奏随着音乐重音变化,形成基本的Swing 节奏型。肢体语言在很多乐风中频繁使用,演奏前应对乐曲进行分析,可以掌握乐曲音乐风格,使演奏更加精准。

五、结语

架子鼓进入国内时间较短,随着现代音乐发展,肢体语言训练逐渐受到重视。肢体语言训练能强化肢体配合能力,使其灵活运用四肢掌控乐器,演奏技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本文简单分析架子鼓的发展,研究肢体语言在架子鼓演奏中的重要性,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是鼓手面对的问题,鼓手在架子鼓演奏中只有不断学习训练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特色。肢体语言训练运用灵活广泛,对不同音乐风格音乐适用,在将来练习演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爵士鼓架子鼓对位
一生的朋友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我和架子鼓
弟弟的“架子鼓演奏会”
这样“类比”破坏意境了
架子鼓的魔力
我亲爱的爵士鼓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爵士鼓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方向
十二音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