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首皆是的“奇字”,使你大开眼界

2021-06-04王树仁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孔府父皇错字

王树仁

所谓“奇字”,这里是指“故错字”,即“故意写错的字”。但这些“错”的字在特定的场合出现后,不仅不影响效果,而且会使文字产生一种神奇的艺术效果。在游览天下的名胜古迹时,你会发现这些俯首皆是的“奇字”,它们会使你大开眼界。

“峰”字少“一横”:这是康熙皇帝在山西五台山上留下的“故错字”。顺治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但他在24岁那年便驾崩了。宫里传出的说法是死于天花,而民间则另有说法,说顺治为情所困,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这样,皇位传给了儿子玄烨,年号康熙。父皇之死成了康熙最重的心事。听说父皇出家在五台山,他便借来此拜佛为名,悄悄打听父皇的下落。行到山上灵鹫峰菩萨顶寺附近时,他遇到一个仪表非常的僧人。康熙便与他打招呼,僧人自称“八乂”。康熙查探不到父皇的下落、行踪,心里很是失落,下山后他反复念叨“八乂”,猛然醒悟:原来自己见到的僧人就是父皇。“父”字上下拆开,不就是“八乂”么?康熙赶紧上山寻父,但“八乂”已找不到了。题字时,康熙有意将“灵峰胜境”中的“峰”字下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墓”字少一个“土”:在河南卫辉市城北约十五里处,有一座中华林姓的太始祖比干的墓。墓碑上四个隐约可见的字为“殷比干莫”,是我国春秋时期儒教创始人孔子存世的唯一真迹。可“墓”字为何少写了一个“土”呢?传说,孔子对比干非常敬仰,他周游列国讲学时,特地来到比干的墓前凭吊,并用剑在石头上刻下“殷比干莫”四个字。孔子认为比干乃取大地之土而葬,于是,“墓”字下面的“土”有意未写。后来,有个秀才说孔子这个大教育家也写错字,便自作聪明把“土”字添到了“莫”字下面。不料,这个秀才刚刚写完,突然晴空霹雳,把完整的墓碑劈开了,秀才刚添加上的“土”字也被劈掉了。因此,后来人们看到的“殷比干莫”四个字残缺不全。清代乾隆皇帝到此游览,听了这个趣闻后,挥笔写下了“宣圣真笔”四个字,旨在昭告世人:我乾隆皇帝作证,这是孔子的真迹!

“鱼”字少一个“点”:在浙江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公园,位于公园东大门不远处的景名碑上,那个“鱼”字是个繁体字,即“魚”字,但底部的四点却少了一点,为何要这样写呢?原来,这块碑上所刻的“花港观鱼”四个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手迹。因为康熙皇帝信奉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所以他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康熙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魚”字底下四點中的第一个“点”去掉,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

孔府的“冨”字和“章”字:山东曲阜孔府的大门,气势雄伟,上悬“圣府”大匾,两旁明柱挂一副蓝地金字对联,联曰:“与国咸休安冨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使人不解的是,上联中的“富”字顶上没有那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部的“十”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中间。为何要这样写呢?这还要从孔府这个家族说起:孔府占地200多亩,有厅、堂、楼、殿463间,可谓贵族府第。孔府号称“天下第一家”。在历史上,孔府是个显赫的封建大族,有着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及许多特权。孔府的族人当然希望其家族的富贵永无止境,故而将大门对联上的“富”字去掉一点,“章”字下部“十”字的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中间,其寓意是盼望孔家永远“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泰山上两个有趣的字:山东泰山万仙楼北面盘路西侧的石壁上,刻有两个有趣的字,一个是“虫”字的“中”的上面多了一撇,另一个字是“二”。上世纪50年代末期,几个日本学者登临泰山时,这两个字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便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中国学者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日本学者回到北京,仍追问这两个字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有人就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求教郭沫若。郭沫若看了这两个字后,沉思片刻,就提笔在这两个字的外边各加两笔,成了“風月”。然后郭沫若含笑说道:“这两个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原来这是繁体的“风”字和“月”字去了“框”,取“风月无边”之意。这两个有趣的字的另一解是:原来在此石壁的上面,走出不远,有座“斗母宫”,宫内过去住着一位尼姑,名叫“月”。随后又来了一位和尚,名叫“风”。两人凡心一动,异性相吸,很快就结了难解之情。这种秘密,凑巧被一位好事的诗人发现。这位诗人既不肯直言,又不甘心默不作声,于是就在此宫下面的石壁上书写了这两个字,暗暗地揭示了“风”“月”两人的爱情“无边”。

琅琊山的“弌”字:安徽滁州琅琊山半山腰处的“醉翁亭”,建于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于此任滁州太守后,常邀友人去琅琊山上的琅琊寺饮酒抒怀,与寺僧智仙过往甚密。智仙敬于欧阳修的高尚人品,为了让其少跑山路,特在半山处建一方亭供他歇足,并可在此聚友饮酒。亭建成后,智仙请欧阳修命名,欧阳修自号“醉翁”,遂题名为“醉翁亭”,还写下了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亭后的一块石头上,刻有陆鹤题写的“六弌亭”三个大字。为何要写这样的三个大字呢?欧阳修曾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因此他自号“六一居士”,陆鹤题写的“六弌亭”,就是“六一亭”,“弌”实为“弍”字少一横,自然就是“一”字了。由此足见其写法的幽默。

“书”字少一“横”,“讲”字少“一横一竖”:海南省文昌市珠溪河北面,有座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的“溪北书院”。该书院坐北朝南,规模相当宏大,占地面积20多亩。门匾上为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院内设有训导学生的场所,挂着一块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题写的“讲堂”木匾。最有意思的是,书院的“书”(書)字缺一横,讲堂的“讲”(講)字缺一横一竖。为什么同是书法大家的师徒二人竟然写了两个“错别字”呢?其实不然,这两个残缺字寓意深远,“书”字少一笔,寓意“读不完的书”,而“讲”字少一横一竖则寓意“讲不完的学问”。如此一看,两位大家之题字除彰显书法劲道外,更包含了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和对书法境界的无限追求。

“烈”字少一个“点”:位于湖南省中部的衡山香炉峰前的“南岳忠烈祠”,是原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战阵亡将士,于1943年6月建成的我国大陆最大最早的抗战纪念陵园。忠烈祠正门上方悬挂的由蒋介石亲题的“忠烈祠”的木匾中的“烈”字却少了一个“点”。蒋介石为何在题匾时将“烈”字少写一点?历来有如下四种不同说法:一说“烈”字左上方是个“歹”字,蒋介石忌讳“歹徒”的“歹”,因此有意将“歹”中的一点略去;二说蒋介石在题字时,觉得这些阵亡将士大都年轻,他们壮志未酬身先死,令其甚感悲痛,又有一点遗憾,故将“烈”字少写了一点,寓意“牺牲少一点”;三说日本国小人少,中国地广人众,而小日本却在中国土地上大肆践踏,蒋介石有点想不通,因而少写了一点;四说蒋要待到把小日本赶出中国后,再来忠烈祠补题这一点,以告慰为国殉难的英灵。

“流”字少一个“点”,“在”字多一个“点”: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个“点”,而“在”字却多一个“点”。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个“点”,“在”字多写一个“点”,意思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竹”字“头”写成“草”字“头”:秦皇岛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横匾中的“第”字的“竹”字“头”写的是“草”字“头”。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画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画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關)字笔画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碑”字上面少“一撇”:西安碑林的“碑”字少“一撇”。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裕”字少一个“点”:黄浦江畔耸立着一座三十一层的大厦,它就是安徽在上海招商引资的窗口——裕安大厦。“裕安大厦”四个字乃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手笔,其中“裕”字左偏旁少了一个点。赵朴初先生是安徽人,对家乡很有感情,也很了解安徽老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所以他在题写“裕安大厦”时感到家乡离富裕还差一点,就故意少写一个点,意在激励老乡正视现实,加倍努力。

“国”字少一个“点”: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展览馆”的牌匾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郭沫若先生寫的“国”字“口”里的“玉”字少了一个“点”。相传这是因为郭沫若先生对洪秀全没有继续进军,使“天国”不完整,深为惋惜,故而有意把“国”字写少了一个“点”。

“明”字多“一横”: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写的“故错字”。“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眀”。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因为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所以就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此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中学)

猜你喜欢

孔府父皇错字
小小纠错王
错字惹祸
亲亲怪公主( 八)一封密信
错字在身边
做文章时,谁还想喝那杯酒?
“标王”拍卖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如何高雅地讨要生话费
食礼在鲁:张仰金的“孔府菜”
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