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在多发性 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1-06-04王晶晶
王晶晶,王 蓓,杨 秋,杨 静,杨 锐,李 仙,王 莉,吕 君
多发伤是指由于单一致伤因素造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伤者在入院时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则被评定为严重多发伤[1-2]。此类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多数患者在进入医院救治前已进入危重状态,同时受医院环境、设施装备及医护人员水平相关因素的干扰,被救治效果大大降低。大量文献及临床实践表明[3],创伤发生后1 h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此创伤发生后第1 h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但在现实中,抢救现场常出现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多的局面,容易造成抢救场所的秩序混乱,医护人员分工常出现职位分配不均、职责不明、团队协作欠佳等问题,加之时间紧迫、患者危在旦夕,医护人员难以做到相互合作、共同进退,导致组织抢救缺乏有序性,最终抢救时间延长,影响急救和预后效果。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医疗护理质量和安全是我们一直重视的问题[4]。故制定有效救护模式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救治效果极其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08至2018-12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多发性创伤救治的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创伤救治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创伤救治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并将采用护理人员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39.07±9.24)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5例,高空坠落伤11例,挤压伤6例,砸伤5例,刀砍伤3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0.82±8.15)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伤17例,挤压伤5例,砸伤3例,刀砍伤3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意见(2013版)》[5]中相关标准。(2)排除标准:①严重致伤类疾病史;②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③自身原有机体免疫紊乱。
1.3 培训内容 以《2015年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急危重症护理学》为理论依据,结合科室实际,采用“理论培训+实际急救训练+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培训,选取急诊抢救中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如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过敏性休克、脑出血等共设置6个急救场景,内容涵盖急诊常见各项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术、电除颤、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技术的配合等,以及病情初步的评估、急救药物的使用。培训时间3个月,通过反复的整体合作抢救训练,3个月后科室组织对所有培训人员进行考核。
1.4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多发性创伤救治,包括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及止血包扎固定、高级生命支持等。观察组采用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干预:(1)根据临床相关资料将创伤患者分为单个伤员及多个伤员救治2种类型,据此将医护人员进行分组。(2)单个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需配备3名救治护士,1名后勤护士,1名医生,患者入院时预检护士快速评估病情,多发严重创伤患者直接绿色通道进入急诊抢救室;到达抢救室后,采用定位协作团队配合抢救,分为主抢护士、辅助抢救护士、后勤护士[6],明确各自站位及职责,主要抢救护士站于患者头侧,负责患者气道情况,立即开放患者气道及辅助球囊通气,医生到达后迅速汇报病情,协助配合治疗;辅助抢救护士站于患者左侧,立即连接心电监护仪、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等;另外1名辅助抢救护士站于患者右侧,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备血,并遵医嘱给药;后勤护士站于患者脚侧,负责通知相关科室医生,书写抢救记录,准备所需救治物资,同时协助取送血标本等;救治后由主要抢救护士负责患者情况并上报;(3)多个多发性创伤患者就诊,2名预检护士同时进行分诊,根据危重伤员的程度及人数迅速启动医院接诊成批伤应急预案及多学科团队救护流程,创伤总协调人抵达急诊现场,指挥抢救;护理人力配比按重症患者1 : 2比例配置,普通患者按1 : 1比例配置,另设1~2名后勤护士,1名专职护士负责信息统计;患者到达,首接护士在患者右肩、医生右肩粘贴与自己相同序号的标识贴,全程负责该伤员在急诊就诊过程中的检查、治疗等;在救治过程中主抢护士、副抢护士仍然做好定位及分工,最后做好患者分流及转运工作。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
1.5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及不良结局发生率:(1)记录两组患者创伤救治所需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2)记录患者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死亡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创伤救治所需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对比(±s)
组别 救治所需时间(h)药物应用时间(min)住院时间(d)对照组(n=40) 3.31±0.93 6.06±2.24 15.37±3.44观察组(n=40) 1.03±0.50 4.09±1.35 9.82±2.63 t 13.657 4.764 8.106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不良结局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死亡方面的不良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结局对比n(%)
3 讨 论
严重多发性创伤由于失血过多,容量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诱发机体内乳酸大量堆积,甚至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休克、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7]。研究者Murray等[8]分析了医疗护理工作中延迟服务的原因,其中分工不合理和职责不明确是一个重要原因。护理人员配置规范,保证每个位置均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确保流程紧密衔接。本研究通过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在多发性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索。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创伤救治所需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说明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模式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获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刘永娟等[9]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接诊大量伤员时,由于各个医院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力资源的限制,如采用常规创伤救治策略,极易造成人力调配紧张,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区域、工作职责不明确,进而影响科室正常工作进度,最终导致贻误患者病情的救治。而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即在接诊前成立救治小组并接受培训,增加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其技能熟练度,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本研究对患者接受治疗后发生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死亡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孙志慧[10]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由于其伤情严重,且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部位,如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导致不良结局的发生。既往研究表明,采取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实施合理医护人员工作制度,对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效果、改善其不良结局具有重要意义[11]。通过规范护理人力配置,按定位抢救法进行站位和分工,能够直接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位置和职责,严格按照抢救程序执行各项抢救措施和操作,从而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规范、紧密衔接。护士到岗后可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工作,小组成员间配合默契,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保障护士岗位可为医师及救治护士提供充足的救治物资,有效缩短药物应用时间,使得整个救治流程更加完善、便捷,为医生顺利开展救治工作提供保障,对降低病死率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护理人力配置是在临床一线中准确掌握病区工作量及患者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确保护理工作有效的开展;而定位协作团队是指将相关医护人员及救治药品全部定岗定位,统一救治流程,从而高效完成救治目标的一种工作模式[12-14]。近年来,定位协作的抢救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这种模式要求定位放置抢救仪器以及相关药品、物品,而负责抢救的医护人员则全部确定职责、固定站位、统一流程,从而高效协作以抢救提高患者生存率[15]。护理人力配比按重症患者1 : 2比例配置,普通患者按1 : 1比例配置,另设1~2名后勤护士,1名专职护士负责信息统计,在救治过程中主抢护士、副抢护士做好定位及分工,明确了每位医护人员在抢救中所担任的职责,各司其职[16],无需为分工不明确而不知所措。有研究者指出,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医护人员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默契程度将直接决定抢救有效性、及时性、安全性[17]。本研究在对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程序明晰、职责明确,大大地提高了医护工作的协调性,从而提高抢救的时效性,为医生顺利开展救治工作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多发性创伤救治过程中实施护理人力配置联合定位协作团队模式,救护团队能做到迅速、紧张、及时、有序,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提高创伤救治效果,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时机、奠定基础,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