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上海鲁迅公园现象”研究
2021-06-04高芸倩沈伟棠
袁 鹏, 高芸倩, 沈伟棠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福建福州 350002)
纪念性景观从最初以神灵为纪念对象到以人为纪念对象,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承载的纪念性与景观的结合方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鲁迅公园隶属于城市纪念性园林,对于城市纪念性园林中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1]。鲁迅公园至今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变迁,经历了租界时期的萌芽发展、各国侵略者的入侵、解放战争的内忧外患,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艰辛历程,最后进入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鲁迅公园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性城市公园,是建国初期我国文化形象与精神传递的媒介。在鲁迅公园早期的建设中,我国的国际地位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人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与国家形象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下,鲁迅公园所产生的鲁迅公园现象,不单在探索建国初期我国国家文化建设工程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在风景园林研究的视角下以纪念性城市公园为媒介,探索国家文化形象形成研究的重要依据[2]。
在风景园林的研究视角下,鲁迅公园不仅是人物事件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今大众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以鲁迅公园为例在探究纪念性公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了解纪念性公园所产生的纪念现象,探索时代历史背景下的现象变迁过程,对规划建设纪念性场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不同的视角[3]。
在鲁迅公园现象研究方面姜同川、何建源将鲁迅公园现象归纳为草根文化形象,文化名片具有自发性、自适应性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与永不止境的创造力,以表演来宣传精神文明,文明游园[4]。施晓燕在《鲁迅纪念机构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归纳总结出目前以鲁迅命名的文化设施,其中就包括目前已知的所有鲁迅公园[5]。许宗元总结得出虹口公园(原上海鲁迅公园)发生的主要纪念性历史活动[6]。张志恩、万永贵总结得出鲁迅公园在21世纪所构成新的文化形象,并对当代城市公园做出总结[7]。袁盛勇对毛泽东时代所产生的“鲁迅现象”进行总结说明研究[8]。栾雨晴在《鲁迅标准像的建构-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一文中,针对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活动进行梳理与总结,探索鲁迅标准像下所形成的历史原因[9]。
在探索鲁迅公园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正是当今风景园林学科下所较为欠缺的一部分,通过此过程的深入研究与总结,可以很好的为风景园林纪念性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形象的结合进行补充总结。此方法也为纪念性城市公园规划更新步骤提供参考价值。
1 建国初期纪念性城市公园建设背景
1.1 建国初期时代背景
建国初期,受历史因素与社会需求的影响,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园林绿地的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公园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城市公园建设[10]。从此,我国开始大量建造城市公园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与文化需要,像鲁迅公园这样的纪念性城市公园也成为了众多城市公园类型当中的一部分[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未能很好的进行树立,通过国家形象的建立与传递,有助于我国政治、外交、商业文化的有力输出。良好的文化与景观建设有助于我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的树立[12]。随后,我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发展(图1)。城市公园的恢复与更新得到巨大改善,其中在建国之前的近代公园与私家园林得到整修与私园公化,更多的城市公园建设服务人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李敏先生在其作品《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中写道“城市公园,即是物质产品,又是艺术品。作为物质产品,它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需要;作为艺术产品,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13]”。从侧面说明,我国文化建设与景观化和人民之间、国家形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鲁迅公园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设与增加人民之间的纽带。
图1 中国现代城市公园面积增长概况(1949~1984年)资料来源:作者改绘自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9]
在鲁迅公园的纪念性城市公园建设方面,受资产阶级的影响下伴随着租界园林的产生,使得我国城市公园开始兴起,让人不禁感叹这样的开端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开始。安怀起曾在其专著中说道:“我国公园的产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结果[13]。在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公园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历史因素与国家文化的影响下,为纪念革命先烈,一大批国内纪念性城市公园由此诞生,其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为革命人物纪念性园林景观,像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长沙烈士陵园、东征阵亡烈士墓园等。而另一种多为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性公园,大多为近代时期所建,在建国后对其进行改建或改名所产生,主要的代表园林有上海鲁迅公园、梵皇渡公园(今中山公园)[14]、南通嗇园(张謇墓园)[15]都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纪念性城市公园[16-17]。
1.2 鲁迅公园的产生
1845年率先设立的英租界是我国租界史的开端,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阶级地位的展现,租界园林在我国开始萌芽。随后,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在上海建立了一大批租界园林,在这样的租界园林浪潮下,我国的城市公园由此诞生。而上海鲁迅公园的前身“新娱乐场”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根据施晓燕在论文中的描述得出全国鲁迅公园主要有三座,分别是上海鲁迅公园、青岛鲁迅公园、大连鲁迅公园[5]。本文以上海鲁迅公园为例对“鲁迅公园现象”进行研究。
2 鲁迅公园的特征与价值-以上海鲁迅公园为例
2.1 第一阶段(建国前期1896~1922年)
上海鲁迅公园在1896~1922年期间主要经历了一次主要的设计变革。在1902年市工部局选中了斯德克先生的公园设计方案并在1905年任命麦克雷戈为场地的园地监督[18]。在这一期间,“靶子场公园”所承载的以开阔草坪为主要形式的军用型打靶练习场的功能向体育综合公园为主的体育公园开始演变,根据文献记载。1902年采用了斯德克的方案中,主要针对场地空间的划分与功能的明确,以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曲棍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草地滚木球场和棒球场为主,殖民气息浓厚,公园场地的主要功能也同样以欧洲喜爱的户外体育运动为主[14],所承载的景观服务人群并不是华人,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地位同样也反映了我国在殖民统治时期人民与公园的关系相对模糊。
通过斯德克的方案记载得知,在整个公园的设计风格上以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为主,主要表现为整体园路以大曲率的环形为主,结合开敞空间的大草坪并在四周进行缓坡微地形的堆叠,整体绿化苗木主要栽植在场地四周,突出空间的开阔性,表现出典型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风格特征。
图2 新娱乐场设计(1903年)资料来源:《上海近代园林史论》[18]
2.2 第二阶段(建国初期1945~1956年)
上海鲁迅公园的设计风格与功能变迁的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1949年前后。这一时期,租界园林结束,我国的城市公园面临风格与功能的重大变革。直到1956~1958年间,我国公园面积开始大幅提升,国家园林绿化事业开始突飞猛进,鲁迅公园开始了建园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功能的改变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上海鲁迅公园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变革,经国务院批准,率先对园区内的鲁迅纪念性设施进行规划增设,将鲁迅墓由上海万国公墓搬迁至此。与此同时,整个鲁迅公园的设计风格与功能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园改造采用了上海市园林管理处(吴振千与柳绿华)与规划建筑管理局(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陈植与汪定曾)的共同设计方案[19],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之前的新娱乐场,改造后的鲁迅公园山水骨架格局发生较大变化,而这变化的依据也在景观空间层面说明了鲁迅公园现象的变化变迁。
首先,在设计风格的处理上,相比较于第一次的改造,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相比于租界园林时期下的虹口公园(原上海鲁迅公园),在整体道路规划方面,将原有的大曲率环形园路改为自然曲径通幽的道路,而在二三级道路上,更是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园林与植物构景手法。在第二阶段改造风格上,最主要的改造为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四周建立了鲁迅纪念性设施,分别是鲁迅墓、鲁迅纪念馆、鲁迅塑像,这样的布局从设计风格的角度又将园林建筑放置公园四周的场地上,保留了部分英国自然园林的设计风格,通过主要的设计风格的变迁,保留了原有英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基础上,改变了原有功能有布局,突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质。
其次,在功能变迁方面,受设计风格与布局的影响,从景观空间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将原有的以体育综合性公园为主的虹口公园融入了纪念性景观设施,通过对原有公园的功能改变,实现了从单一的体育综合性公园到纪念性城市公园的转变,也是从满足殖民喜爱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功能建设到以为国人服务,满足国人休闲活动需求的改变。不仅如此,通过纪念性景观设施的树立,对我国文化形象的提升与国家形象的树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最终,虹口公园(原上海鲁迅公园)最重要的一次改建,成为鲁迅公园现象的萌芽,为以后鲁迅公园现象的变迁提供变革依据。
图3 虹口公园平面(1956年)图片来源:《跨越世纪:鲁迅公园建园百年纪念文集》[14]
2.3 第三阶段(建国后期1959~1960年)
1959~1960年期间虹口公园进行了第三次重大变革,而这一次的变革也最终形成了如今上海鲁迅公园基本的山水骨架,相较于如今的鲁迅公园并没有太多变化。在此期间,我国公园绿化面积趋于逐年下滑的趋势,全国园林绿面积化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产生阶段性减少。
在第三阶段的改造中,园林风格上继续以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的体育专项公园向中国古典园林下的纪念性城市公园类型转变,而这次改造相比于第二阶段,间隔时间较短,主要改变的内容为园内水系的开挖与山体的堆叠,其中挖湖推山高达25.14 hm2,在风格上依据原有英国自然风景园林风格的布局基础上对原有阳光草坪进行水体开挖,并将多余土方堆叠四周形成微地形并且在主要结构上进行堆叠形成结构轴线。水系的塑造与建立,不仅在水系种类与形态上显出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水系结构,还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互呼应,将古代一池三山构景手法融入其中[20],这样的山水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而在功能上,相比较于之前的体育公园为主题的综合公园,更多的自然休闲活动融入其中,通过图4我们可以很直接的看出,娱乐功能丰富,而其中的鲁迅纪念性设施在其中所产生的鲁迅公园现象也为虹口公园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形象与国际形象的传递。纪念性城市公园中的纪念景观元素与空间格局的演变,不仅体现出我国城市公园的历史转变背景,还凸显出虹口公园中鲁迅公园现象的发生与时代背景变迁。直到1989年上海虹口公园正式改名为上海鲁迅公园,标志着上海鲁迅公园的诞生。
图4 虹口公园总平面资料来源:《中国新园林》[21]
3 结语
上海鲁迅公园是特殊的纪念性城市公园,是建国初期我国文化形象与精神传递的媒介。鲁迅公园早期建设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人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与国家形象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下,鲁迅公园所产生的鲁迅公园现象,不单在探索建国初期我国国家文化建设工程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在风景园林研究的视角下以纪念性城市公园为媒介,探索国家文化形象形成研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