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PL调研法的老旧社区慢行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为例

2021-06-04韩亚朋何晓川

四川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人街道调研

韩亚朋,何晓川,刘 盼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2. 四川宏图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756)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城市规划思想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由最初的城市空间增量模式逐渐转向存量空间的更新优化模式。在城市更新优化的进程中,老旧社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仅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同时也是城市文脉的“承载者”。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想拥有自身的地域性、文化性和差异性必须根植于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中,其次,在对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略使用人群自身的诉求,笔者采用丹麦城市规划学家杨·盖尔的PSPL调研法以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为例进行慢性空间调研分析,总结出慢性空间现状和问题,并且以使用人群的行为模式为导向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为此领域的研究提出借鉴。

1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1.1 老旧社区

老旧社区,指的是城市、城镇建于20世纪以前,因为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到居民生活的住宅小区。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修建于1953年是成都市第一批楼房,属于典型的老旧社区。

1.2 慢行空间

慢行空间主要指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出行方式提供的有形的物质空间载体,笔者认为老旧社区中的慢行空间不仅指三维的空间场所,更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内涵承载慢行人群在空间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行为。

1.3 PSPL调研方法

PSPL(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调研法是由丹麦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杨·盖尔提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PS(公共空间)是通过提供一系列公共空间来探讨分析人们在公共空间中需求。PL(公共生活)是观察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通过人群的活动特征来探讨公共空间如何更有效的被利用。PSPL调研法主要是实地调研法,包括问卷调查、现场计数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本文借鉴PSPL调研法分别从慢行空间行为特征和慢行空间物理环境两方面对老旧社区慢行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2 范围界定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范围

曹家巷由一街坊、二街坊和工人村三个片区组成,一街坊和二街坊现已改造成新的城市空间,只有工人村片区未改造,仍然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生活空间;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工人村片区(图1)。该研究范围北邻马鞍西路,东临马鞍南路,西临华西庭院,南侧为星辉中路,整体片区毗邻府河;本文划定的研究范围面积约8.7 ha。

图1 成都市曹家巷工人村研究范围

2.2 研究内容

结合曹家巷工人村现状特征,本次调研借鉴PLPS调研法主要制定了两方面的调研内容,分别为慢行空间行为和慢行空间环境品质(表1)。

表1 工人村慢行空间调研内容

3 慢行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曹家巷工人村作为成都市建国后第一批富有特色的工人宿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曾经是整个成都人的骄傲,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修建,形成了以红砖墙为特色的5~7层板式住宅区;整体布局外围沿道路围合布局,内部空间呈现南北向的行列式布局。工人村诠释了成都城市发展的历程,集中体现了成都市市井文化。如今的曹家巷工人村在历经几轮北改政策改造下仍然保有最初的格局,其他地方基本上已经拆除,被高密度现代城市空间代替(图2)。

图2 曹家巷工人村建筑现状

3.1 慢行空间现状特征

本次调研选取研究范围内2条主要的交通要道以及沿线相互串联的5处主要公共空间节点作为调研对象。街道1与街道2在工人村中同为生活性道路,根据位置以及主要功能的区别,笔者将街道1定义为生活区休闲性道路,将街道2定义为生活区商业性道路(图3)。

图3 研究对象示意

图4 工人村调研对象示意

3.1.1 慢行空间行为现状特征

首先本次调研将两条主要的慢行街道分段进行工作日人流量实地记录,通过记录表可以看出,街道1与街道2由于主要的功能属性不同导致人流量差别较大。街道1为生活区休闲性慢行道路以附近居民日常通勤与常规社区活动为主,行人流量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期。街道2为生活区商业性道路以附近居民日常购物贩卖活动为主,行人流量全天都比较大主要集中在早高峰;并且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图4)。

其次本次调研主要对两条道路串联的5处主要公共节点空间进行人活动情况进行统计,例如站立聊天、坐在休息凳、躺下晒太阳、锻炼身体、打麻将娱乐、晾晒衣物、儿童活动、贩卖购物等(图5)。通过实地调研记录,发现节点1和节点5位于道路交叉口停留人数较少,主要以简单的停留活动为主如站立聊天、坐下休息、儿童活动等,并且由于道路功能属性不同,节点5伴随着较多的贩卖购物活动。节点2位于道路拐弯处,停留人数相对也较少,主要以站立聊天、坐下休息、晒太阳、儿童活动为主。节点3位于街道2商业性道路中段,虽然面积较小但停留活动人数最多,活动类型主要以贩卖购物,站立聊天、坐下休息以及打麻将娱乐为主。节点4位于丁字路口处,是社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的相交处,因此活动类型相对比较丰富。

图5 工人村主要街道工作日人流量分布

3.1.2 慢行空间环境品质现状特征

以PLPS调研法中对公共空间环境品质评价的标准作为依据,笔者通过实地勘测调研以及现场访谈的方法分别从慢行空间的连续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四个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表2)。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街道1与街道2在四个方面现状较差,其中街道1的情况略好于街道2,问题最严重的是慢行空间的连续性与安全性,便捷性与舒适性次之;慢行节点空间最严重的问题是舒适性、安全性与来连续性,便捷性次之(图6)。总之工人村慢行空间整体情况不理想,有巨大的营造潜力。

表2 工人村慢行空间环境品质现状分析

图6 工人村慢行空间现状

3.2 慢行空间存在问题

3.2.1 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争夺路权

整个研究区域内没有严格意义的慢行通道与机动车道之分,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机动车停放在在道路两侧剩余道路空间作为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除了没有完整的慢行通道空间也没有完整的慢行节点空间,常见的现象是人民围绕着街角空间或者扩建建筑的檐下空间作为临时的聚集点进行交流活动;出现这种慢行交通和机动车交通相互争夺路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原有规划方案年代比较久远,关于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路权分配概念相对模糊,没有考虑到道路弹性空间的设置。

(2)后期研究范围内部分居民为增加套内面积,占道私自加建扩建简易房,导致本来已经拮据的道路空间更加拮据。

3.2.2 慢行安全设施匮乏

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考虑,慢行空间的安全性是慢行空间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曹家巷工人村的慢行空间安全性相对来说比较差,具体体现在慢行空间安全设施的匮乏上。

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整个研究范围内没有系统的照明设施,一到晚上仅有的几处照明是由临街居民利用自家门前过渡空间设置的照明设施,无论慢行通道空间或者慢行节点空间出现大量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严重影响晚上通行的安全性。

3.2.3 慢行连续性受阻

关于曹家巷工人村慢行空间连续性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点:

(1)整个研究范围内没有完整的无障碍设施,无论是场地自身高差或者由于路缘石隔离带形成的高差都没有进行坡道处理,也没有完整的盲道系统,由于建筑年代比较久远也没有电梯设施,这些都严重影响无障碍人士或者老年人的通行。

(2)整个研究区域没有系统的标识设施,无论是道路分割线、道路指示标、路边指示牌还是最基本的连接提示、转弯导行标等设施几乎没有,这些都将成为整个空间连续性受阻的影响因素。

3.2.4 沿街立面活跃程度差

关于慢行空间沿街立面的设计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丰富恰当的沿街立面设计不仅仅能够丰富慢行空间的活跃度,而且能够激发慢行人群更多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进而提升整个慢行空间的空间品质。曹家巷工人村沿街立面整体活跃度较差,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整个立面处理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再加上部分住户已经搬离,留下破碎门窗,墙体立面材料风化比较严重没有经过后期维护整体显得破败不堪;如果考虑是否有价值可利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立面材料为红砖,保留了时代印记,可考虑后期作一定的改造成为整个区域的文化标志。

3.2.5 慢行空间环境设施匮乏

根据系统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空间形态分成点、线、面三种元素,关于慢行空间中环境设施的布局也可以按照系统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布置,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点状的单株绿化,线状的条形绿化以及面状的节点绿化。曹家巷工人村中由于受整个空间场地的限制只存在点状的单株绿化,关于线状的的和面状的环境设施几乎没有,因此,整个研究区域的环境设施相对比较匮乏。

4 基于PSPL调研法的慢行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1 构建积极舒适的慢行空间

通过前文总结了慢行空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整体影响使慢行空间舒适度降低,慢行空间舒适度的降低又促使慢行人群参与空间的积极性降低;因此,必须提升慢行空间的舒适度进而提升空间参与的积极性。

具体的操作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1)内外慢行空间协调规划,传统的慢行空间规划总是遵循内外各自为政,造成整个慢行空间的渗透性以及空间品质不高,实现内外协调规划就能够促使慢行空间呈现逐级分散的布局,更好的渗透到区域内的每个细节。

(2)针对街道尺度进行多轮优化管理,从设计和管理角度保证慢行空间与机动车交通之间有序运行,实现各自界面的连续性,从而提高空间活力。

4.2 建设连续便捷的慢行通道

著名丹麦城市规划学家杨·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分成三个种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性活动,三种活动中必要性活动是为了满足日常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活动;必要性活动所要求的最基本空间需求就是连续性和便捷性。

那么如何提高慢行空间的连续性与便捷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

(1)完善慢行标识系统,增加慢行路网可识别性,从慢行空间的标识系统以及可识别性入手能够有效的疏导慢行人群在慢行空间中进行活动,保证空间的连续性与便捷性,进而降低慢行人群心理负担高效完成必要性慢行活动。

(2)完善小街区尺度增加慢行路网密度,针对曹家巷工人村未来的规划应首先增加慢行空间通道,增加慢行路网密度,使更多的慢行支路与不同地块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在地块内部应该多采取公共的步行通廊,进而打开面积比较大的封闭地块。

(3)设置独立的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并且增加适老化和无障碍设施,特别注意在交叉口、转弯处、慢行节点衔接处以及与公共交通衔接处的处理,保证慢行通道、慢行功能区以及机动车交通三者之间协调统一共同发挥作用。

4.3 完善系统的慢行配套设施

过上文总结发现曹家巷工人村慢行空间的配套设施是比较匮乏的,慢行空间的设施直接影响慢行空间的空间品质,从设施的类型上来说主要分成两种:慢行通道设施和慢行服务设施。以下从两方面来说明如何完善设施配套。

(1)完善慢行通道设施,慢行通道设施主要分成两类:一种是交通导向型慢行设施,一种是非交通导向型设施,在曹家巷工人村内部主要以非交通导向性设施为主,主要包括:人行道路缘石、转弯半径、过街通道、过街设施等;按照道路的不同等级进行有效控制。

(2)增加慢行空间服务设施,为了增加空间的活力建议在合理的辐射范围内增加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自动饮水点、自动范,贩卖机、孕婴休息点、报刊亭以及小型茶歇空间等,增加空间的丰富度激发更多的自觉性和社会性活动。

4.4 塑造生态共享的慢行景观

慢行空间景观是慢行空间活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慢行空间的景观主要满足慢行人群观看、参与和艺术欣赏三个范畴,具体布局方法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1)根据慢行空间的空间形态穿插布置点、线、面状景观,充分发挥不同景观形态的作用,如在节点空间布置点状的景观,在慢行通道一侧或两侧布置现状景观,在公园广场内部布置面状景观。

(2)增加艺术欣赏的成分,激发空间活力,如对红砖立面进行艺术改造,增强立面的视觉冲击性同时又能够参与空间的再创造;在内部开放空间增加以下艺术作品,如雕塑、绘画、涂鸦等,同样能够参与空间的再创造。

4.5 打造文化延续的场所精神

针对曹家巷工人村这段具有浓重历史色彩的空间,应挖掘历史记忆,创作出具有时代风味展示活力与认同感的风貌。大的方面从整个区域的规划到小的方面具体每一块指路牌的设计都应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慢行空间的设计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使其满足空间内涵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场所精神。

5 结束语

本文采用PLPS调研法对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慢行空间做了深入的分析,首先阐述了PLPS调研法的原理,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完成基础资料以及基础数据的搜集,总结了工人村慢行空间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通过构建积极舒适的慢行空间、建设连续便捷的慢行通道、完善系统的慢行配套设施、塑造生态共享的慢行景观以及打造文化延续的场所精神五个方面提出了慢行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对以后老旧社区的慢行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不同语境下的老旧社区慢行空间受各方面的影响比较大,还需要从政策意见、资源配资、社区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其优化策略还需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工人街道调研
热闹的街道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街道生活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风居住的街道
基层关工人的梦
街道等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