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e CT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CT值与血液成分的关系
2021-06-04周瀚梁鲁姚碧辉宋磊
周瀚 梁鲁 姚碧辉 宋磊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血栓栓塞后综合征(PTS)、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等[1]。有学者研究利用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下肢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评价下肢DVT稳定性,但局限性较大,且多局限于漂浮血栓的研究[2-5]。我们拟利用SOMATOM Force CT下肢静脉成像(CTA)的能谱曲线分析评价下肢DVT的血栓能谱CT值与血液值的关系,分析血栓内主要成分的含量及血栓类型,进而分析血栓的稳定性,以期为不稳定血栓做早期预防及治疗。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行SOMATOM Force CT下肢血管成像的住院病人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9.14±16.57)岁。除1例检查结果正常外,其余均确诊为下肢DVT(结合症状、体征、查体、实验室检查、双下肢超声和CT血管成像等)。
纳入标准:临床上行SOMATOM Force CT下肢血管成像的疑似下肢DVT病人。排除标准:(1)CT检查禁忌证如对比剂(碘)过敏、肝/肾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等。(2)所有受试者在采血行实验室检查前接受放化疗、或接受输血治疗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病人。
二、方法
1.实验方法:所有入组受试者在行下肢深静脉Force CT扫描前需空腹,并空腹行采血实验室检查。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定量测量并记录被检查者静脉血液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的含量。在此期间所有受试者均不能输入血液制品及接受放疗、化疗等可引血液成分改变的临床治疗等。
2.Force CT扫描方法: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第三代双源CT(SOMATOM Force CT)扫描。下肢深静脉扫描方式:双能量扫描,双能量管电压分别为100 kV和Sn 140 kV,自动调节电流的技术,准直器宽度192 mm×0.60 mm,螺距0.7,球管旋转一周0.25 s。病人采取仰卧足先进的体位进行扫描,扫描方向为由头至足,行髂静脉至踝部静脉扫描,层厚5 mm。先常规平扫,然后在上肢肘静脉注射对比剂60~80 ml,速度3 ml/s,浓度为270 mg/ml,对比剂注射后行增强扫描,通过跟踪对比剂来触发延迟,延迟时间是120~150 s。
3.图像分析与测量:图像在扫描完成后将被转至Siemens设备的syngo.via工作站的处理器,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图像重建的方法包括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reformation,CPR)、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
使用Force CT的Vascular能谱软件的单能量ROI来分析图像,从而获得从40~190 Kev的16个不同能量图像。在患肢的血栓部位(大小视血栓部位及大小而定)选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注意在选取放置ROI时尽量避免靠近静脉血管壁及周围正常组织(纤维、脂质等)(图1)。同时在对侧正常腿相同位置取同大小的ROI作为对照,双侧血栓者不做对照。得到在单能量下,血栓部位及对侧正常静脉的CT能谱曲线。该曲线左侧纵坐标是各Kev下的CT值(HU),横坐标是40~190 Kev,间隔10 Kev,右侧纵坐标为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病人图像的重建及能谱分析均需要有2位至少8年以上的影像科工作、阅CT片经验的主治、副主任医师一起阅读分析图像,并共同商讨并评价图像质量的分级。
图1 ROI位置示意图
图像质量可分为三级:Ⅰ级,下肢静脉所有都显影出来,同样静脉瓣良好显示,对比剂均匀混合,血管增强好;Ⅱ级,下肢静脉显影长度在1/2以上,静脉瓣显影较差,管腔内填充不均匀。Ⅲ级,下肢静脉未显影长度超过1/2。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单能量下正常血液能谱曲线及CT值:(1)单能量下正常血液能谱曲线:所有受试者正常下肢静脉对应血液的能谱曲线见图2,在40~190 Kev之间,随着Kev不断增大,血液CT值不断减小,而且CT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在40~90 Kev之间CT值减小幅度显著,而在90~190 Kev之间CT趋于一直线,较平缓。(2)单能量下正常血液CT值及血液指标与CT值的关系: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可发现,在40~190 Kev之间,正常下肢静脉血CT值与所检测部分血常规指标可以建立回归方程,同时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自变量(部分血常规)不完全相同。所有的多元回归方程的统计结果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2~7.47,P=0.00<0.05)。根据血液指标与正常下肢深静脉血液的CT值建立的回归方程,经t检验发现只有自变量Hb的偏回归系数b有统计学意义(t=10.60~10.97,P<0.05)。
表1 21例受试者CT和超声检测下肢DVT血管数(支)
图2 血液对应的能谱曲线图(正常血液)
根据多元回归方程统计结果发现,在40~190 Kev中,只有血红蛋白与血液CT值有统计学关系,说明只有Hb对正常下肢深静脉血液的CT值影响较显著。并且在120 Kev时,Hb对正常下肢深静脉血液的CT值影响最大,所计算出的调整决定系数(adjusted R-square,adjusted R2)为0.51,说明血红蛋白对血液CT值的贡献达51%。120 Kev时的多元回归方程为:CT值(120 Kev)=66.31+0.27×Hb,由统计结果可说明,在正常下肢深静脉中,Hb是影响正常血液CT值的主要因素,而RBC和PLT对正常血液的CT值影响不明显。
2.在不同单能量下的血栓能谱曲线、CT值:(1)不同单能量下的血栓能谱曲线:受试者患有血栓的下肢深静脉处血栓能谱曲线见图3,从能谱图可见在40~190 Kev之间,随着Kev的值不断变大,相反血栓的CT值不断减低,并且CT值减低的幅度从大转小,在40~110 Kev之间CT值减小幅度明显,而在110~190 Kev之间CT值趋于不变,曲线较平缓。(2)单能量下血栓CT值及血液指标与CT值的关系: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可发现,在40~190 Kev之间DVT的CT值与所检测部分血常规指标可以建立回归方程,并且回归方程的自变量(部分血常规结果)不完全相同。所有的多元回归方程的统计结果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3.14,P>0.05)。根据血液指标与血栓CT值建立的回归方程,经t检验发现所有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3 下肢血栓的能谱图(血栓)
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40~190 Kev各单能量DVT的CT值与RBC、Hb、PLT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可见所有的回归方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12~3.14,P>0.05),显示血栓的能谱CT值与血液中RBC、Hb、PLT无明显相关性。
讨论
目前对于超声评价DVT的稳定性,局限于一种较特殊的DVT-漂浮血栓(FFT)。研究发现,漂浮血栓发生PE的概率为20%,远高于普通血栓发生率[6]。下腔静脉FFT由于不稳定的血流动力,被认为是最易导致PE的一种类型。有研究发现,下腔静脉FFT形成可能原因为下腔静脉管腔大、髂静脉与其汇合形成的夹角较小,血栓在髂静脉形成后,在往下腔静脉延伸过程中,血栓头部可能无法黏附在静脉管壁上,引起血栓头部漂浮于血管腔内[7]。核磁共振成像(MRV)由于其无辐射、无创性检测等优点,在诊断下肢DVT中应用广泛,MRV对于盆腔静脉血栓的敏感度可达91.5%,远高于超声[3]。Brodmann等[3]评价了下腔静脉FFT的稳定性,不同的是通过MRV来进行研究评价。综上,MRV、超声评价血栓稳定性局限于FFT,而且MRV费用较高。
CT的能谱曲线能反映不同器官的病变特征、组织的特征性,能反映选定的ROI特异性物质的(在不同Kev下)变化曲线,这样通过CT能谱曲线的不同,达到对不同的组织和病变的病理类型区别的目的。国内外研究发现,CT能谱特征,如能谱曲线特征及某一特定Kev单能量的CT分布,在区分一些组织性质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肿瘤性质、淋巴结病变等[8-9]。此外,有学者通过CT能谱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10]。
研究表明,血液成分中影响CT值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BC,而RBC中的主要成分Hb,RBC是影响血液CT值的主要因素[11]。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动脉血中Hb含量与血液CT的关系,评价病人是否贫血,血液中Hb含量越少,CT值越低[12-13]。不过,通过CT判断贫血误诊率较高,冷琦等[14]在研究评价贫血的误诊率与准确性时,结果误诊率为28.1%。
本实验无阳性结果可能原因如下:(1)样本量限制,统计结果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应继续加大病例数。(2)本实验收集的血栓病人病程长短不同,有急性期血栓,亚急性、慢性期血栓,也有轻、中、重型血栓,未进行系统分类比较,统计结果存在误差。(3)在选取ROI时,可能选取的位置包含了血管壁或周围正常组织,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在今后的实验中,应该在同一位置多取几次取平均值。
目前国内外关于下肢DVT的稳定性的研究仅限于超声及MRI对于漂浮血栓(FFT)的相关报道研究。本研究虽因多种原因导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随着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和临床积累,越来越充足的病例,这项技术必定会在血栓成分的分析、血栓稳定性的评价及对不稳定的血栓早期预防方面迎来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