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Tapio脱钩分析
2021-06-04陈玉梅
陈玉梅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乌鲁木齐830012)
一、引言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发展一直高度依赖资源、能源,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工业来推动,对能源的依赖远远超出我国其他省份和地区。[1]东北三省重工业城市较多,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全国倒数的水平,三省在产业结构上过于依赖重工业。并且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水平逐渐趋缓、环境状况恶化以及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等问题。基于此,东北三省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
黑龙江省的伊春、鹤岗、七台河和大兴安岭等城市和地区是东北地区发展最落后的地方,该省的人均GDP在整个东北处于末位。因此,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问题亟需重点关注。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总是直接挂钩,而努力让二者脱钩则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脱钩问题在近些年来一直被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热点。[2]研究黑龙江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一是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二是利于推进国家2030年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
最早关于“脱钩”问题研究的是德国Wuppertal研究所的Weizsaecker提出的“四倍数革命”,[3]“四倍数”是指将资源生产率提高四倍,目标是在2050年前用当前一半的能源消耗来实现经济的两倍增长;Schmidt-Bleek提出了更高目标的“十倍数革命”[4],即发达国家要在2050年前将生产率提高10倍,以此实现资源消耗的大幅降低,达到与经济增长的脱钩。Maria(1999)认为,虽然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消耗,但现实中资源消耗绝对量仍在不断增加,二者之间存在相对脱钩。Tapio(2005)运用1970-2002年的数据,分析芬兰的交通工具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进一步采用脱钩方法测度与工业经济之间的关系。Sorrell等(2012)在Tapio脱钩模型基础上,构建模型来研究英国经济增长与公路货运能源消费二者之间的脱钩情况。
(二)国内相关文献
国内关于“脱钩”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些年开始逐渐涉及物流业、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等领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姚景民和任群罗(2016)利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分析新疆产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总体为弱脱钩态势。[5]肖春梅(2017)通过采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新疆工业部门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二者呈现较为理想的脱钩状态,并据此将新疆工业划分为绿色工业、灰色工业和黑色工业。[6]王越、赵婧宇和李志学等(2019)利用Tapio模型和LMDI分解方法分析东北三省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7]胡莉娜和胡海洋(2019)通过构建”两阶段滚动Tapio指数脱钩模型,对西藏旅游业2000—2017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呈良性脱钩状态,西藏旅游业具有节能减排的潜力。[8]邓荣荣和李亚芳(2020)利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测算长三角地区2000-2016年间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研究发现其脱钩态势分为三个阶段,近些年逐渐呈弱脱钩趋势。[9]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脱钩”一词最早被用于物理学领域,主要是用于说明相应变量之间的耦合状态,后被用于能源领域,主要是用于测度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压力状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一种衡量。所谓“脱钩”即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物质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Tapio脱钩模型是通过计算弹性系数的方式来测度变量间的脱钩程度,并根据测度数据将脱钩状态划分为八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现实发展中的矛盾状态,并且Tapio指标的计算不易受到时间基期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Tapio脱钩模型是在通过计算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增长量变化基础上,综合考量绝对量与相对量的变化,利用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环比增长来反映二者之间的脱钩关系,笔者在借鉴碳排放的Tapio脱钩模型的基础上,将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模型定义为:
该模型式中,T为Tapio脱钩系数,TECt+1和TECt分别表示t+1和t时期的能源消耗总量,GDPt+1和GDPt分别表示t+1和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脱钩系数的不同,一般将脱钩划分为三大脱钩类型,并对每一类型进行细分,划分为八种脱钩状态,如下表1所示。
表1 Tapio脱钩评价标准
(二)数据来源
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关于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主要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国家权威数据截止至2018年,故笔者鉴于数据的可得性,采用东北三省1996—2018年23年的数据。
四、黑龙江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分析
根据黑龙江省1996-2018年的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和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别计算变化率和Tapio脱钩弹性系数,相应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黑龙江省脱钩状态分析
从表2可知,黑龙江省在1996-2018年间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经历了四种脱钩状态: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和扩张连接。1996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13年和2015年经济增长率均大于0,能源消耗增长率小于0,脱钩弹性系数小于0,此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处于强脱钩状态,表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量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 赖 在 降 低;1997年、1999年、2004-2008年、2010-2012年、2014年、2017年和2018年,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均大于0,T值小于0.8,二者之间处于弱脱钩状态,意味着在这些年份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但能源消耗增加的幅度小于经济增长幅度;2000年、2009年以及2016年经济增长率大于0,能源消耗增长率也大于0,T值分别为4.0722、1.4473和1.3577均大于1.2,此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能源消耗增加幅度远超过经济增长幅度,表明在这些年份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基本依赖能源消耗;2003年经济增长率、能源消耗增长率及脱钩弹性系数均大于0,此时T值为0.9225大于0.8,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呈扩张连接态势,这通常是由弱脱钩态势恶化而来,意味着能源消耗增加幅度逐渐超过经济增长幅度。
表2 黑龙江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评价结果
(二)结论
纵观黑龙江省23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一共历经四种脱钩状态: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其中13次弱脱钩、6次强脱钩、3次扩张负脱钩和1次扩张连接。除强脱钩态势以外,其他三种脱钩状态均表明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增加,并且扩张负脱钩与扩张连接的出现意味着能源消耗增长幅度远超过经济增长幅度,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仍然有巨大的需求。总体来看,黑龙江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不稳定,脱钩情况不理想,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依赖性大。
五、对策
(一)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国际能源机构在2010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年度报告中,预计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将在2008~2035年期间飙升75%,到2035年对于能源需求增长中国将是世界的两倍。[10]因此,能源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且这种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黑龙江省作为起步很早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主要是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利用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因此应调整其能源消耗结构,提高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协调度,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于新能源的利用至关重要,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先进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应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该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率很低,这是对于资源禀赋的一种浪费,因此要加强对于风能的开发与利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作为重工业城市,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是主导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大部分基本依靠能源消耗来发展。因此,要想提高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协调度,实现二者之间的脱钩,调整产业结构是必要的。
针对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一方面仍要积极发展第二产业,鼓励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借助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加强自主创新,对传统高耗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发展低耗能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的发展,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开展低碳绿色旅游,延长传统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进行脱钩分析,发现该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能源消耗增加拉动,除了本身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外,也与能源利用效率低脱不开关系。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量,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由于黑龙江省主要使用传统能源,尤其以煤炭资源为主,因此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一样可以提高该省能源的使用效率。[11]
煤炭作为传统的一次能源,我国从建国以来对于煤炭的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体量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于煤炭的利用率低。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变采煤工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推广新技术,提高煤炭的转化率,对废渣等进行二次利用,利用科技进步改进燃烧工艺。
(四)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强化节能意识
要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协调发展,除了客观上利用科技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该提高黑龙江省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节能行动中,为地区节能降耗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12]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力的支持,人力资源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要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尤其要重视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投入,培养优质人才,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技术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