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构建贴近儿童的小古文教学模式

2021-06-03张文扬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古文综合素养儿童

张文扬

【摘要】小古文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儿童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应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精准定位目标,兴趣为引;聚焦文本语言,读悟相融;创设释义情境,析意明理;落实语文要素,促进表达,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添油助力。

【关键词】儿童 小古文 综合素养

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精心选择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又被称为“小古文”。儿童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他们在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乐读、乐学、乐思。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中年段的小古文教学为例,浅谈笔者所做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精准定位目标,兴趣为引

中年段共安排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等六篇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古文,讲述的均是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清晰判断教学重难点,用心遴选教学方法,引导儿童学好小古文,爱上小古文。

研读六篇小古文的课后题,如《司马光》一课中“跟着老师朗读”“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的要求;《精卫填海》一课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等,都体现了中年段小古文的教学基本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了解小古文,借助注释粗通文章大意,正确朗读、读好停顿,初步感知小古文的语言特点,懂得简单的生活知识,学习做人的优秀品质。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意学、用心学。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中年段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尤其是开篇导入吸睛亮眼,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教学导入设计如下:

看图激趣。以“多子折枝”的图片导入,直观形象地呈现“李子”这种水果。因当地李树并不常见,不少学生对“李子”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有陌生感;一个又一个成熟的李子挨挨挤挤地挂满枝头,促使学生对“多子折枝”有了初步理解,为突破难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作好铺垫。

猜谜激趣。以“叙述猜谜”的游戏互动,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王戎”这个主角。四年级的学生是带着预习走进课堂的,借助注释已简单了解了王戎此人。教师一边娓娓讲述,一边出示“魏晋时期的名士”“自幼聪慧”“‘竹林七贤之一”等三行文字。别具一格的人物介绍突出了王戎的与众不同,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

识字激趣。生字“戎”是会意字,看似笔画简单,实则容易读错写错。教师因势利导出示“戎”字的演变过程:“戎”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其中“戈”代表兵器,短横竖撇代表铠甲,含义生动醒目。随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潜移默化中巩固了学生对“戎”这个生字的音形义的学习与掌握。

读题激趣。揭示课题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后,质疑激趣:“王戎为什么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世说新语·雅量》把这个故事完整、生动地记录了下来。”出示《世说新语·雅量》图片并介绍本书记载了许多名士的故事,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再出示课文内容,学生“跃跃欲读”的表情显露无遗。

环环相扣的导入环节形式新颖,内容扎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满了学习期待。

二、聚焦文本語言,读悟相融

小古文言简义丰,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近,但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中年段学生要想“读其言,知其意”,显然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提醒我们,应重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合理运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助力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在感悟中促进对文本语言的赏析。

第一步,读正确。初读小古文,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着重指导有难度的句子,如《司马光》一文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守株待兔》一文中的“因释其耒而守株”、《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尝与诸小儿游”、《囊萤夜读》一文中的“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由此增强学生正确朗读的自信与水平。

第二步,读流利。小古文原本没有标点符号,为了便于阅读理解进行了标注。朗读时,除了根据标点符号作出相应停顿,也会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或作短暂停顿,而这恰是指导学生理解与朗读的重点内容。如《司马光》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小古文,课后题中明确要求“注意词句中的停顿”。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时,要特别提醒学生发现停顿的差别——句号处的停顿稍长,逗号处的停顿稍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则更短。再将词句中的停顿处用醒目的红色斜线标注,带领学生逐句朗读。第一遍语速放慢,第二遍回归自然语速,最后鼓励学生依据提示大胆练习。教师的指导效应极为明显,学生听得仔细,读得真切,渐渐读出了文本的节奏和语调,强化了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三步,读文意。即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读懂文意。中年段教材开始提供注释,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已初步掌握借助注释、插图和学习积累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恰当使用这些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大意,遇有难度的内容适当做点拨。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一句,学生能借助注释明白“尝”的意思是“曾经”,“诸”怎么理解呢?启发学生思考: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王戎七岁”、人物有“王戎”和“诸小儿”。继续追问:“‘诸小儿是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还是很多?你怎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诸”就是“诸多、许多”的意思,进而举例拓展:“在座的各位同学,就可以称为‘诸位同学”。

依据上文提及的中年段小古文教学目标,教学时应规避逐字逐句的理解,读懂故事内容即可,亦可巧妙厘清故事结构,明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一步感知小古文短小精悍、叙事清楚的特点,也为背诵全文夯实基础。

第四步,读滋味。旨在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体验小古文的文质兼美。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主张“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置朗读小古文的环节,播放舒缓优雅的音乐,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学生沉浸其中,带着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有滋有味地诵读、摇头晃脑地吟诵,感受小古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的结构美、音律美、意境美。在学生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地熟读之际趁热打铁,鼓励他们一气呵成完成背诵任务,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再次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创设释义情境,析意明理

六篇小古文,无论是《铁杵成针》还是《精卫填海》,每一篇都内容丰富,故事感强,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释义情境,将文中静态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动态的情景再现,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文章。

仍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为例。课后第三题的内容是:“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以通过生动的情景再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展开推理,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感受王戎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师化身为“道旁多子折枝”的李树,召唤正在游戏的“诸小儿”:“孩子们,一会儿再做游戏吧,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李子,快来摘啊!”即刻间“诸儿竞走取之”和“唯戎不动”对比鲜明:扮演“诸小儿”的学生欢呼雀跃般跑来、争先恐后地抢摘,而扮演“王戎”的学生却立在原地、丝毫未动。“李树”好奇地询问:“小王戎,你怎么还傻乎乎地站在那里?”“诸小儿”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追问“小王戎”为何不摘的原因。只见“小王戎”不紧不慢地回答:“这些李子肯定很苦,不好吃。”师生默契配合,观看“道旁多子折枝”的不同表现,再次启发学生深思,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评价并简洁归纳如下:

甜→人競取之→树必无李

苦→无人取之→多子折枝

言简意赅的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李必苦”的道理,对自幼聪慧、冷静分析的王戎也印象深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落实语文要素,促进表达

统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忽略小古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积极落实到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课后第2题明确提出“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显然,按照故事的完整顺序,将文言词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讲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宜尊重这种差异,在练习时把握不同尺度作分层要求:部分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完整即可达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揣摩人物的内心,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综合表现,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在故事讲述中互相借鉴,促进了思维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双向提升。

小古文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教师应基于儿童立场,围绕小古文的文体特点,构建贴近儿童的课堂教学,将知识学习与儿童兴趣相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

猜你喜欢

小古文综合素养儿童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留守儿童
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小古文”未尝不可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