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健康背景下“因病或残疾”学生体育免修或免考的探析

2021-06-03龙小松梅培琦陈国玮

内江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考试残疾群体

龙小松 梅培琦 陈国玮 梁 桦

①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②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院

体育免修和免考是体育考试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应该对“因病或残疾”群体的体育素养同样具有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因病或残疾等不能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成绩现行评价方案进行分析审视,并构建“因病和残疾”群体课程结构体系、“因病和残疾”群体课程结构修习方案、“因病和残疾”群体的课程教学形式。

体育免修和免考是体育考试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人文关怀方面、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因病或残疾”群体的体育素养同样具有要求。不能冠以这样简单的免修和免考方式对“因病或残疾”群体来结算体育成绩,而是同样要有一个考核。新课标中体育素养不仅仅只有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考核,还有健康教育、体育品德、体育理论等。本研究就是以教育公平公正、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等问题为切入点,同时借鉴其他标准学科以及新时代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为基本的理论支撑。为了解决这一现实方案问题,对体育免修和免考这一体育考试方案进行重新构思和设计。

1 新时代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爱国等观念的形成路径,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其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1],表达了新时代体育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运动能力以外还必须更加注重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提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学分表述中,明确提出“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2]。《新课标》提出“学生每修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考核、评定通过后,达到要求就可以获得一学分,当修满十二学分时并且达到对应的学业质量,方可准予毕业”。因此,对《标准》和《新课标》中这一条例进行刨析,究其因素、论其对策。以望为今后的《标准》和《新课标》的修订进行提供参考,为我国全面推动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2 体育中考免修和免考政策—以贵阳位例

在“贵州省贵阳市教育局发布的2019年、2020年《贵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方案》中。关于免试的方案包括两条:①因残疾丧失运动能力的学生申请免试须持有残疾证,办理相关手续后,其体育成绩按满分的70%(35分)计入升学总分;② 因伤、病长期免修体育课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试(县级以上医院出具证明),办理相关手续后,其体育成绩按满分的60%(30分)计入升学总分”[3]。通过网络检索,大多地方同样如此,而在现行多年的体育考试工作方案的实行过程中,至今仍然没有学者提出关于“因病和残疾”群体修习体育的培养体系和考试方案和思考。那么我们应补齐在这一方面的教育空缺,探寻出一条更加公平的道路和方案,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做出新贡献[4]。

3 体育免修和免考所带来的问题

3.1 违背教育公平公正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青少年的状况令人堪忧,相关研究对1980年代以来的六次国民体质监测调查数据做了数据对比分析,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167%。2018年国家卫健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36.7%)已居世界第一。据《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一项关于2016年中国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30%的中学生能达到每天中高强度运动一小时的标准,能达到的比例不足1/3。如此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已然严重下降,我们更加要注重所有学生的身体教育,避免免修免考政策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对待体育考试、体育课程、健康知识、体育品德,从而阻碍了学生接受公平教育推进进程,这与我国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有所偏航。

3.2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缺少体育的测评将会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得不到实现。久而久之反正有免修免考的政策我不学也能过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会不可遏制的滋生;“因病和残疾”群体将会产生对体育、体质健康的不利认识将从心理上生出抗拒体育、体质健康知识的消极怠慢思想,这样的情况及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阻碍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

以此来看,免修免考已然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中体质健康问题的后腿;成为完善我国招生考试制度的一颗毒瘤;成为我国体育测评中的绊脚石,我们要完善体育考试制度,避免免修免考来拖学生体魄的拦路石。

4 关于“因病和残疾群体”的考试方案探析

4.1 开发“因病和残疾”群体课程结构体系

(1)根据学生群体的需求源头、从上至下的建设开发“因病和残疾”群体课程结构体系,组建专人队伍专门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新时代学科素养的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专题宣传、讲座、参观展览、社团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建立班级和家庭健康档案等形式,有效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对健康行为、身体教育、体育品德的认知。

(2)过程性评价是指在“需免修免考”类课程参与见习、观摩、思考、欣赏、评价的过程表现;终结性评价是指通过该实操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裁判规则、技战术理论的学习后,对他们作可量化的理论考试(或者掺杂降低难度的运动能力考试)。需要免修免考的运动项目课程应如何进行考查检验;如何达到课程目标;如何对这类学生体现出教育的更公平作出一个方案。笔者认为 通过图1可以看到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对他们进行考察评价和检验更加科学。过程性评价是指在“需免修免考”类课程参与见习、观摩、思考、欣赏、评价的过程表现;终结性评价是指通过该实操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裁判规则、技战术理论的学习后,对他们作可量化的理论考试(或者掺杂降低难度的运动能力考试)。理论考试可以是对一场比赛打法的战术分析;基础理论掌握的考查;裁判规则的考查等。

图1 课程结构开发体系

4.2 制定“因病和残疾”群体课程结构修习方案

图2 课程结构修习方案

(1)制定标准,学生修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应该达到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即为合格,课程实施过程中上级部门加强对落地部门的监督,确保达到标准。

(2)“因病和残疾”群体可以和正常大部分学生一起学习的理论类课程。如: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类型的教育课程则不需要对其做单独考虑,完全可以所有人一起修习,增加“因病&残疾”类学生和大部分学生互相了解、尊重、帮助、包容。促进教育的更加公平性。

(3)“因病和残疾”群体不能和正常大部分学生一起修习的实操类课程。(指不能亲身参与体验的课程项目)完全可以另外修习该项目课程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以足球运动项目课程为例如:可以修习足球运动基础理论知识;足球运动裁判规则;足球运动技战术理论、阵型、打法。基于该项实操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去观摩、去欣赏、去思考、去评价最后学会去分析足球比赛,具备欣赏足球运动、足球比赛的能力并且乐于其中,以此达到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最终为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4.3 创新“因病和残疾”群体的课程教学形式

(1)室内:主抓理论、思想、观念层面,拓宽以身体锻炼来育人的认知面,清晰身心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运用VR、视频、PPT等来感受或体验残奥会中运动健儿们强壮的体魄以及坚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来唤醒他们内心美好的渴望,鼓励他们走出第一步,敞开心扉、勇敢走向运动场,练就一颗强大的坚毅之心和强壮的体魄。

(2)室外(主要指运动场):主抓学生主体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主义情怀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评估,把一些身体素质等情况和正常健康的学生差异大的学生从新组成班级进行授课,改进考核评估形式。

(3)户外(主要指户外运动场所):创新课程、增加新课程,把一些户外运动项目进行改编融入“因病和残疾”学生的课程体系,让课程变得多样化以及花样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操场、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学生变得自信健康开朗大方。

5 结语

本研究从“因病或残疾”等不能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成绩现行评价方案为出发点,以提升“因病和残疾”群体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加强体育核心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落脚点。随着社会、人民对“因病或残疾”的关注不断提升,“因病和残疾”群体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修习方案的具体设计会更加完善并逐渐得以实施。同时,“因病或残疾”群体体育修习方案的整体设计对于我国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的推进都具备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考试残疾群体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宜春市推进中考体育考试改革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
第一次体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