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像艺术批评》看影像在语境中的阐释

2021-06-02刘少杰王映丹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摄影

刘少杰 王映丹

摘要:在深入阅读特里·巴雷特教授所著的《影像艺术批评》一书后,笔者对如何进行 影像的批评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讲影像如何归类这一章节时笔者的收获最多, 作者运用了几种语境式信息将影像进行分类,并用语境信息来阐释《无题》(《监视》)这一作品。笔者从中学习到了这一方法,试图用同一种方法来阐释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系列作品,来理解和批评这一系列影像艺术作品。

关键词:摄影;艺术批评;语境式信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075

特里·巴雷特教授在书中使用其归纳的三种语境(内在语境、原始语境和外界语境)带着读者一起完整地将巴巴拉·克鲁格的《无题》(《监视》)这一作品阐释了一遍。首先作者解释了这三种语境的含义,首先是内在语境,“要考察一副影像的内在语境,就得像第二章中讨论的那样,关注什么是通过描述变得显而易见的;即影像的题材内容、媒介、形式以及这三者的关系”,通俗些说就是作品本身的信息,例如作品的内容信息和呈现方式;而后是原始语境:“一副影像的原始语境知识,包括了解摄影家在进行曝光时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要考察影像的原始语境,就得思考某些与摄影家以及他或她从事创作的社会时代有关的信息。”1原始环境的意思是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最后的外界语境作者用一句话这样来描述的:“外界语境就是一副影像被展现或者被发现时所处的场景”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外界语境是指作品被展示的环境,比如艺术展、画廊、图书、杂志甚至是报纸里,“一副影像如何和在何处被看到”这句话更是表明了外界语境的广泛性。在解释完三种语境后,作者开始用语境信息阐释巴巴拉·克鲁格的《无题》(《监视》)。接下来笔者将借用这一套流程来阐释另一组著名作品——布列松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

一、《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与内在语境

这是一幅黑白影像,作者将相机对准了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后面的栅栏,拍到了一个人匆忙跃过积水路面时的画面,他的动作正巧与背后墙上的海报上的舞者跳起的动作一样,还有梯子周围水坑的涟漪也在模仿着旁边半圆的金属碎片,就连跃过水面的人的脚都和海报上的舞者一样是腾空的,整个影像的内部语境就是由各种巧合的构成,所有这些要素都凝结在了这一个瞬间。画面中跃过水面的人看起来非常匆忙以至于只拍到了残影,但在这幅影像里却变得诙谐有趣,倒在地上的梯子与不明金属条,还有一地的积水,这些元素组成了这个荒诞的景象,能让观者联想起卓别林的喜剧电影。由此也能看出在当时没有后期处理的时代里这一众多巧合组成的画面的获取并不容易。

二、《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与原始语境

卡蒂埃·布列松起初只是为了拍一些生活上的照片,以丰富它的纪念相册,之后在假期结束的时候他开始认真地接触摄影,产生了为摄影艺术献身的信念。1931 年,23 岁的布列松买了一架相机在非洲象牙海岸拍摄,在一年后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其所拍的照片全部作废,之后购买了莱卡相机,从此这部 35 毫米的莱卡相机成为他今后创作唯一的伙伴。布列松在创作《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这幅图像时是在 1932 年时,当时只有 24 岁,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这为他这副影像作品的拍摄提供了一个基调,正与上文《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与内部语境中提到画面要素组合成的怪诞画面相符。从 1932 年到 1934 年中,他拿着相机走遍了地中海沿岸、墨西哥还有美国,四处“扫街”,收集到了后来《决定性瞬间》作品集里的許多照片,这一时期的照片大多取自于抓拍大街小巷的人们,虽然拍摄的是生活中的画面,但却能巧妙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非现实感,这与他加入的超现实主义小组的经历是有很大关联的。

1952 年布列松在它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了“决定性瞬间”2这一摄影美学概念,特指通过抓拍的方式捕捉极短时间内的瞬间,将均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例如巧合),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这一影像作品就是《决定性瞬间》摄影集中最著名的杰作。“决定性瞬间”这一抓拍的摄影思想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摄影名家们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布列松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三、《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与外界语境

布列松将他的图像放到了好几种不同的展现环境中,深切地意识到外界语境对自己作品产生的影响。他极其频繁地将作品放到摄影作品展览中,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的展览。1932年,他的《决定性瞬间》作品集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纽约,但这是一次受挫的个人影展,在当时被沙龙派统治的摄影界大多对他的照片持否定态度,因为他的作品风格鄙视摆拍,这与当时的造型式摄影风格相悖,被严厉斥责为反造型式和偶然的照片。作品在这样的展现环境里的经历使要强的布列松更加坚定地坚持这种“反造型式、偶然的”照片,之后又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展出了他的作品,并开始广受好评。1947 年,布列松又一次用《决定性瞬间》作品 集的 161 幅作品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一次个人影展,此展长达两个月,这也是布列松向世界巨匠迈出的一大步。在 1948 年至 1950 年期间,布列松来到了东方,在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和中国度过了三年的时间,并把作品也带到了东方的艺术语境中,由此他的作品进入到了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中。

通过特里·巴雷特教授在《影像艺术批评》中撰写的影像与语境阐释的步骤,笔者对布列松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这幅作品有了更加全面和不同角度的理解,同时对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笔者之后对一副影像作品的评价与阐释有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许蒙.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摄影书叙事形态的特征与表现[D].河南大学,2019.

[2]赵刚.瞬间的“决定性”[J].中国摄影家,2015(05):128-132.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30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