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判断推理在材料作文审题中的运用

2021-06-02肖友清

学生导报·高中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全称直言命题

肖友清

一、试题表述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试题分析

这个试题是一个假言推理,由两个命题组成:前一个是直言命题中的全称肯定命题——“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充当整个假言推理的原因;后一个是复合命题中的假言命题——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充当整个假言推理的结果。试题也可以清晰地表述为:因为“自己”是看不见“自己”的,所以,必须去“撞”;只有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

这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都存在逻辑错误。下面一一进行阐释。

(一)混淆直言命题中的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

本试题的前一个命题——直言命题中的全称肯定命题——“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犯了词项不周延的错误。

直言命题是指直接陈述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根据命题主项(主语)的“量”的多少,它分为三种形式:全称命题,譬如,所有的人都是动物;特称命题,譬如,有些人的肤色是黑的;单称命题,譬如,上海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根据命题联项(谓语中心词)的“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在“量”的三种形式中,全称命题中表示主项全部外延的量词,如“一切”、“所有的”,是可以被省略的;特称量词则不可以。

上述试题中——“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就是一个省略了量词的全称肯定直言命题。

在直言命题的真值(命题的真假)判断中,主项和谓项(联項后面的内容)非常关键。试题中的主项“‘自己这个东西”,谓项“看不见”的周延性决定着命题的真值。

词项的周延性,是指在一个具体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全部外延是否被断定。如果某种形式的命题陈述了一个词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该词项在该命题中就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在“‘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命题中,谓项“看不见”是不周延的。

主项“‘自己这个东西”所指代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指肌体层面的器官,其中有肉眼可见的,也有肉眼不可见但借助器材可见的;另一方面指精神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虽然肉眼看不见,难道我们的意识就“感觉”不到吗?我们很多时候在自我实践过程中就能对自己产生评价。不会烧饭的人在厨房拙劣的表现会给自己带来沮丧,是因为他“看见”了自己的缺陷。类似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就是一种自我感知。

我们且不讨论试题语境中的“自己”指肌体的还是精神,但这两个层面都有在认知广义上能“看见”和“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这是个假命题。谓项“看不见”的外延不能涵盖主项“‘自己这个东西”,犯了不周延的错误。

如何改变真值,把一个假命题变成真命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主项或谓项的外延重新界定来达到目的。本试题简单的做法是缩小主项的外延,改为:

“自己”这个东西,有些是看不见的。

或者表述为:并不是所有的“自己”这个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通过给主项增加修饰限制语“有些”或“并不是所有的”“都”,题干中原来的全称肯定命题,就变成了特称肯定命题。这个命题就是混淆了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或者说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

(二)错误判断假言命题中的逻辑关系

本试题的另一个命题——复合命题中的假言命题——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这个命题错误地认为“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是“知道‘自己是什么”的必要条件。

复合命题指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其中,假言命题表示的是一个事物是另一个事物存在的条件。“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条件是“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其中表示条件的支命题叫前件——“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表示依赖条件而成立的支命题叫后件——“知道‘自己是什么”;连接支命题的词语叫关联词——才(“只有……才……”的省略式)。

“反弹”一词,说明与别的东西撞得比较猛,产生了巨大的回弹之力。该命题的意思是说,不仅要“撞”,而且还要“撞”得猛,才会产生“知道‘自己是什么”的结果。仅仅只是“撞”,都不能有这结果,得“猛撞”。这个“猛撞”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关联词也印证了这一点。

试题中“撞”的对象,已经明确规定是“别的什么”,绝不包括自己。所以,“反弹”回来的“猛撞”是产生在两个反作用力的事物之间的剧烈摩擦,是两个对立的人或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是两种矛盾思想的剧烈冲突。其特点就是双方对立,针对一方而言,另一方则为“异己”者。不可否认,剧烈的冲突,可以促使人反思,有助于人的进步,如物理学家玻尔与爱因斯坦等人的争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日心说”与布鲁诺……

由此可见,有了猛“撞”,也不一定“撞”得明白,因为有人至死不悟,一条道走到黑;也有人“反弹”回来后,没等他明白就死了;还有人“反弹”回来后,怨天尤人,蹉跎一生;当然,也有“撞”得明白的人……事实告诉我们,“撞”的结果不是唯一的。

我们不妨再来做一个假设,进行研究,分析一下如果前件猛“撞”不存在,后件的情况如何。换句话说,就是除去猛“撞”,是否还有别的途径能达成自知的目的。前文已经说到通过自我实践,我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不足,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撞”;还可以不“撞”,主动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来明“自知”……

既然,“撞”或者不“撞”,都能产生“自知”的结果,那么,前件“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就不是后件“知道‘自己是什么”的必要条件,因为判断必要条件的依据是:没有前件,一定没有后件;有前件,不一定有后件。

既然,“撞”只是产生“自知”结果的条件之一,那“撞”会不会是“自知”的充分条件了?也不能这么断定。因为判断充分条件的依据是:有前件,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没有后件。所以,“撞”也不是“自知”的充分条件。

当然,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撞”更不可能是“自知”的充分必要條件。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依据是:有前件,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一定没有后件。

综上所述,这个假言命题真值为假,也就是说,前件“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不能成为后件“知道‘自己是什么”存在的前提条件。

基于这种认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要“自知”,靠“撞”尚且不行的,遑论猛“撞”了。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加思辨贸然行事,“勇于”猛“撞”,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以假命题为依据推理出来的论断是不可靠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这个试题的假言推理,是由两个假命题组成的,前一个直言命题误把“特称”当作“全称”,后一个假言命题的前件与后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条件关系。建立在这两个错误论断上的假言推理——因为“自己”是看不见“自己”的,所以,必须去“撞”得以自知的这一推论,也是错上加错,自相矛盾的。假设前件——人是看不见“自己”的——真值为真(正确),那么后件——通过“撞上”“反弹”能看见“自己”——真值必假;同样,假设前件——人是看不见“自己”的——真值为假,那么后件——通过“撞上”“反弹”能看见“自己”——真值必假,既然自己能看见自己,又何必去撞呢?

三、写作指导

对于一个假命题或错误的推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驳论文。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三方面立意:

1.批驳直言命题——“‘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的逻辑错误;如人,是可以自知的。

2.批驳假言命题——“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的逻辑错误;如反弹不是反思,反弹之后……,“撞”与“自知”,碰撞之辨等。

3.批驳假言推理中——因为“自己”是看不见“自己”的,所以,必须去“撞”的推论错误;如自知的途径,反弹·反思·自知等。

值得一提的是,驳论文写作时,无论是先驳后立,还是边驳边立的形式,立论都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可以将批驳进行得更彻底,相形之下,还能更显所立观点的正确性。

猜你喜欢

全称直言命题
例说量词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及相关判断
劳动创造幸福
写话要符合图意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B站全称
阿非利加洲(非洲)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浅析
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