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包金铜马络饰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

2021-06-02常翠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7期

常翠芳

摘 要:这批战国包金铜马络饰残损状况十分严重,绝大部分表面包金残断、脱落。应用X射线探伤技术检测病害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采用双组份环氧树脂胶粘剂粘接脱落的包金。对战国包金铜马络饰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装饰手法是将锤打而成的金箔或金片,直接包扣、贴饰在器物表面。

关键词:包金;铜马络饰;保护修复

1 概况

2005年3月,林州市公安局破獲桂园东区盗墓案件移交林州市博物馆文物217件,其中包金铜马络饰49件,均呈扁圆形管状,表面包金,背面和侧面有衔接痕迹,正面纹饰大致分为三部分,中间以两条宽带纹为界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部纹饰为绹纹,中部纹饰为贝纹,宽素缘,背面无纹饰。长度均为2.6~2.8厘米,宽均为2.5~2.8厘米,穿孔长径均为2.4~2.8厘米,短径均为0.9~1.7厘米。部分包金铜马络饰表面留有少许皮革印痕。包金铜马络饰为马络头皮革上的装饰品,中空管状部位以供穿系。马络头由皮带、节约、镳、衔和铜泡等构成。部分文物修复前照片如图1、图2所示。

2014年3月,安阳华夏考古科技有限公司受林州市博物馆委托,对这批包金铜马络饰进行保护修复。文物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受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微生物、有机酸等诸多腐蚀因素的影响,器身绝大部分被泥土和锈蚀物包裹,多数包金残断、脱落。我们对其保存现状、表面装饰工艺及所存在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分析。①

2 保存现状分析检测

2.1 图像资料的提取

对这批包金铜马络饰进行详细的图像资料提取,分别从四个侧面、正反两面进行详细的拍照摄影,提取尽可能多的修复前器物的影像资料,尤其重点拍摄器物有损伤残缺或病害的地方,必要时会对重点区域进行摄影提取信息。

2.2 X射线成像检测技术分析

对这批包金铜马络饰基本状况了解之后,为了制订完善的保护修复方案,对器物进行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经射线探伤片,了解器物的铸造工艺、锈蚀状况、腐蚀程度的分布状况。这种检测可以指导如何对器物采用正确而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法,也为这批包金铜马络饰的清理除锈等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修复前X射线探伤片图如图3、图4所示。

经检测分析可知,部分器物表面土锈上留有少许皮革印痕,应予保留。土锈上留有的古代皮革印痕,也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与包金铜马络饰附着出土的珍贵资料。我们认真观察分析,认为这层土锈对器物本身没有造成伤害,因此保留、保护了这一重要的皮革印痕,为研究战国时期皮革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地下保存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这批包金铜马络饰表面金层不同程度损害,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金层脱落。这主要是因为地下埋藏环境引起使青铜本体的锈蚀不断增长,逐渐将表面的金层顶起,造成部分金层脱落。第二种是金层翘起。这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埋藏或存放环境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导致表面边缘处和衔接处金层翘起与铜体分离。第三种是锈层覆盖。这主要是由于青铜本体与金层存在缝隙,使水分和各种盐类渗入到缝隙中,引起缝隙内的金属腐蚀,随着锈蚀物的不断增长,逐渐溢出表面覆盖了部分金层。第四种是金层残缺。由于这批文物非正式发掘,个别文物出现残缺、断裂现象,致使金层破裂或残缺不全。有的表面残留有少许皮革印痕,这是长期与皮革物埋藏在一起造成的污染。

这批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了直观全面地显示文物的病害信息,也为了保护过程留下的原始依据,需绘制文物病害分布图,可根据病害图来分析研究,制订合理的文物修复方案。从部分文物的表面形态看,主要病害有:断裂、残缺、层状堆积、层状剥离、表面硬结物、锈蚀等。部分文物病害现状绘制图如图5、图6所示。

3 保护修复步骤与方法

3.1 制定保护修复档案

在对包金铜马络饰实施保护修复之前,首先应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把文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状况、检测分析数据、修复前后照片、病害图分析以及所采用的保护修复方法和材料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中,便于以后查找和调用。

3.2 金层加固

对于局部起翘的金层,我们用浓度为10%丙酮溶液(paraloid-B72)和水溶贴金箔胶水进行粘贴加固。由于年代久远和埋藏环境等各种因素,致使部分文物表面边缘处和衔接处的金层翘起与铜体分离,对此我们采用针管吸取浓度为10%丙酮溶液注入开裂的缝隙中进行粘贴加固。对于局部金层上附有少量的硬结物,我们予以保留,如硬性剔除会使金层一同剥落,故用浓度为3%丙酮溶液对泥土和金层一同黏结加固。

3.3 清洗除锈

这批包金铜马络饰绝大部分的表面都覆盖着硬结物和锈蚀物,清除包金层表面锈蚀物是保护修复的关键,要尽量选用对文物本体干扰小的方法和材料①,避免对包金层造成第二次伤害。针对这批器物的特点和锈层致密程度,我们采用以浓度为2%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为主的贴敷法,局部较顽固的锈蚀用玛瑙刀去除。具体方法是把脱脂棉撕成薄状,贴敷在器物表面锈蚀上,用吸管吸取少量浓度为2%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滴在脱脂棉上进行贴敷,使其软化,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贴敷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每次贴敷后必须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对局部少量较顽固的锈蚀,可采用浓度为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溶液涂拭,待锈蚀疏松后方可用玛瑙刀去除;对于表面土锈上留有的皮革印痕,我们予以保留。

3.4 拼对粘接

对于断裂或残破几片的包金铜马络饰,在完成清理步骤后将残片拼对成型,用无色透明的双组份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粘接。粘接时先将残片拼接好,然后将黏合剂涂抹在接缝处,由于其有良好的渗透性,黏合剂会渗入接缝处,使裂缝迅速黏合。

3.5 补配

对于器物残缺的部位,我们使用聚氨酯环氧树脂进行补配,先用聚氨酯环氧树脂制作成与残缺部位形状相同的残片,然后再粘接到残缺部位上,待补配材料完全固化后进行打磨。表面包金残缺的部位用金箔补全,用水溶贴金箔胶水进行粘接,软毛刷抚平,使器物表面光滑平整。

3.6 缓蚀封护

为了提高金属文物对保存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减少基体腐蚀进程,我们用浓度为3%的苯骈三氮唑(BTA)乙醇溶液涂抹进行缓蚀处理。即用毛笔蘸3%的缓蚀液在包金铜器的内外均匀涂抹1~2遍,为了促进铜离子与缓蚀剂中的BTA得到充分反应,应先加热后再涂抹,这样可以加快金属保护膜的形成速度。缓蚀处理后可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层隔绝金属的保护膜,为了防止这层保护膜因损坏使铜器再次腐蚀,采用浓度为3%的paraloid-B72丙酮溶液对其进行封护处理。这样可在缓蚀保护膜之上涂一层无色、透明、折光性小的保护膜,使缓蚀保护膜更加坚固持久。部分文物修复后照片如图7、图8所示。

4 制作工艺研究

通过对林州桂园东区出土的金箔来研究分析,并大量查阅有关金箔文献调研资料,大致推测出这批器物包金的制作工艺操作流程:将原始金块熔铸成金条,反复捶打成需要厚度的金片、金箔,裁剪出合适的尺寸,经过打磨抛光处理,再模压纹饰,直接包扣或贴饰在器物表面,边缘处再经过挤压捶打或铆钉固定,使金片、金箔不至于脱落。而青铜器表面上包附着带纹饰的金箔,因包附不牢或器物母体腐蚀等原因,使大部分金层脱落与母体分离,这批包金铜马络饰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包金铜马络饰上纹饰有绹纹、贝纹等,也有素面无纹饰。从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出,金银箔所装饰器物类型也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装饰在车马器上,如马络头、銮铃、节约、泡饰等,其中马络头饰最为常见。

5 结语

根据这批包金铜马络饰的腐蚀情况和科学检测分析,我们对病害种类和表面金层的结构有了初步认识。在分析检测基础上制定了保存金层、稳定基体为原则的保护修复方案。在修复中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使其恢复原来历史风貌。这批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后,已达到陈展的要求,为以后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方便。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安阳华夏考古科技有限公司岳超红老师及仝孝、霍慧庆老师的精心指导,对于他们在保护修复工作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