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风瓷韵

2021-06-02张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7期
关键词:淄博陶瓷历史

张莉

摘 要:陶瓷集文化、藝术、实用于一身,是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见证。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万年历史,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各个历史文化时期,都有自己的生产和发展形态,展品齐全,链条完整,传承至今。文章主要研究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清末民初以来淄博地区的陶瓷发展历史。

关键词:淄博;陶瓷;历史

0 引言

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历史文化名城淄博,不仅以齐文化发祥地著称于世,更以灿烂的陶瓷文化蜚声中外,是我国八大陶瓷产区之一,当今的中国陶瓷名城。淄博陶瓷万年历史,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各个历史文化时期都有自己的生产和发展形态,展品齐全,链条完整,传承至今。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淄博地区的先民们便开始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在一万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后李文化时期的陶釜、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鬶和蛋壳陶、北朝的青釉莲花尊、唐代的茶叶末釉、宋代的雨点釉均展示了淄博古陶瓷的发展,“中华第一窑”“寨里窑”“磁村窑”等古窑址记录了古陶瓷走过的路程。一万年浩浩荡荡的陶瓷发展史留给今天的文化遗产可谓洋洋大观。

1 万年薪火(新石器时代到夏)

“抟土成器,陶于河滨”。陶器的发明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它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淄博沂源县扁扁洞和黄崖遗址出土了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的釜、钵器形陶片,距今12000~9000年,这一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淄博陶瓷万年薪火的历史篇章。

后李文化时期,陶器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型以圆底器为主,仅发现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通过对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庄“后李文化遗址”的考证,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的陶窑和陶器,该窑被誉为“中华第一窑”,现陈列于淄博市陶瓷博物馆。

北辛文化时期,制陶工艺水平较后李文化时期进步明显。197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北辛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的陶器有钵、鼎、罐、盆等,多为泥质陶和夹砂陶,用网纹、堆纹、席纹、划纹、锥刺纹等装饰,有少量黑陶。泥质红陶质地细腻,火候较高;夹砂陶陶胎较厚,火候较低。

大汶口文化时期,淄博境内的陶器生产已有广泛分布。位于张店区浮山驿、临淄区宋家庄、后李官庄、薛家庄和淄川区口头村等30余处人类遗址,均有陶器出土。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

龙山文化时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出土了一批黑陶,造型美观,细腻精致,黝黑漆亮。其中有一种特别薄的“蛋壳陶”(图1),被誉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壳”,标志着我国制陶技术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陶器普遍采用快轮成型,产品以黑陶、灰陶为主,种类很多。陶鬶也是龙山文化时期典型器。当时的东夷族人是以太阳鸟为图腾,而太阳鸟有三目三足,充分体现了崇尚鸟的风俗。

岳石文化时期,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夏朝年代范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该文化时期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主要集中在临淄、桓台、淄川、沂源、周村境内。岳石文化有一批独具特色的陶器,普遍迭唇,流行卷沿卷领,多饰黑陶衣和划纹。

2 齐陶风采(商周至春秋战国)

商代到西周,淄博地区的制陶技术迅速发展,并烧制出原始青瓷,制陶工艺进入新阶段。

商代制陶手工业主要以烧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商代历史长,所制陶器前后差异较大。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专用于随葬的陶明器。商代是原始青瓷器的初创时期,淄博寨里一带出现原始青瓷。

西周初,在齐都城内建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齐国设有主管制陶业的官吏—陶正,比清代景德镇督陶官早了2000多年,充分体现了齐文化的系统性与多样化。齐国制陶业较发达,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始制白釉陶器及砖、瓦等建筑用陶。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淄博地区制陶业空前繁荣,出现了作坊集中的制陶手工业,陶器生产既有生活器皿,也开始生产砖、瓦、下水管道等建筑陶。这时出现了大量的仿青铜器陶制品。战国时期临淄有50多个里从事制陶业,从业者数百人。齐国都城临淄附近制陶作坊规模较大,设有主管制陶手工业的官吏—陶正。《考工记》记述了陶器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行业规范和制造工艺。官府从事制陶的工匠称为“陶尚”。见陶文“王卒”者为官办作坊。“繇”是临淄最大的一处制陶作坊,“蒦圆”是著名的制陶“里”名,制陶者就有二百多人。

3 瓷出中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秦朝制陶业仍以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等为主。汉代,淄博地区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各种人物、动物雕塑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汉代已开始烧制低温绿色釉陶器和原始青瓷。瓷器早在4000多年前已经萌芽,成熟于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青瓷在中国被誉为“瓷宗”,青瓷的成功烧制标志着中国真正生产瓷器的开始。临淄区山王村东汉兵马俑坑内出土了气势宏大的陶制“宅院建筑”和陶车马、陶俑等500余件,说明汉代齐国制陶业已经非常发达。

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制陶工匠们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飞跃。南北朝时期,北朝制瓷艺人在烧制青瓷的过程中,改进了选料工艺,逐渐掌握了坯胎中铁、钛含量的控制技术,烧制出成熟的白瓷。淄川寨里窑开始烧制青釉瓷,淄博成为中国北方的制瓷中心,寨里窑制瓷工艺明显进步,产品质量日渐精进。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的《中国陶瓷史》称“山东省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在淄川区龙泉镇古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图2),被视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经专家考证为淄川寨里窑所产。青釉莲花尊是集划花、堆贴、印花、浮雕、圆雕为一体的精品,器型硕大,造型优美,装饰华丽,不仅代表了北朝晚期我国北方地区高超的制瓷技艺水平,也是全国10余件青釉莲花尊中唯一能确定生产窑口的(寨里窑)。

隋唐五代,燒制白瓷的技艺更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淄博地区又有一批新窑场兴起,除寨里窑烧造青釉瓷外,唐朝时发明了“茶叶末釉”,颜色古朴清丽,极为雅致。五代时期,磁村窑首创白釉瓷器,并采用高温绿斑彩装饰,为宋代制瓷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 百瓷生辉(宋金时期)

北宋至金,淄博地区陶瓷窑址星罗棋布,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艺技术日趋精湛,进入瓷器烧制鼎盛时期。

宋代淄博陶瓷生产进入全盛时期。淄博窑以白釉瓷器生产为主,还有黑釉、青釉和酱色釉等,白瓷曾作为贡御瓷进入皇宫。《宋会要辑稿》中有“青州贡白瓷”的历史记载,经专家研究考证,青州贡瓷窑场就在淄博。制瓷业的繁荣使古瓷艺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生产出了许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名贵瓷种。磁村窑最典型的有黑釉瓷、白釉瓷,寨里窑烧造的青瓷,博山窑的绞胎瓷和宋三彩,以及雨点釉、粉杠瓷、茶叶末釉都曾名扬四方。

金代淄博陶瓷的生产规模和制作水平突飞猛进,以淄川磁村和博山大街两处窑址为代表。淄博瓷器采用了匣钵套烧工艺,窑炉结构由柴窑发展成为煤窑。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黑釉瓷器次之,在装饰技法上已较多采用茶叶末釉、油滴釉、三彩等工艺,釉色晶润,光洁度高,代表了淄博瓷器制作的较高水平(图3、图4)。

5 民风民俗(元明清时期至民国)

元代,连年战乱,淄博地区陶瓷业受到严重影响,瓷器烧制不及金代。以淄川坡地窑址和博山南万山窑址为代表性窑址,器型以碗、盆、盘、缸、碟、罐为主。

元末明初,因淄博地区连年天灾和兵燹,陶瓷业开始衰败,著名的磁窑务窑场一蹶不振,许多窑场停烧,雨点瓷、茶叶末釉及前代优秀技艺均失传。代表性窑址有福山窑址和八陡窑址。

明清时期,淄博陶瓷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明朝,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淄博陶瓷业发展迅速。嘉靖年间,颜神镇(博山)出现了“陶者以千数”的盛况,业陶者在村东建窑神庙。天启年间,西河窑场殊盛,有窑百座,产缸、盆及黑釉碗等,成为北方著名的陶瓷产地。

清代早期和中期,淄博陶瓷业继续发展,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最。博山的黑釉陶瓷被列为贡品,博山以“瓷城”闻名遐迩,成为淄博陶瓷的烧制产地和销售中心。《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中有“青州府土贡陶器”的记载,《大清一统志》为之做了“青州府土产陶器,出博山县”的补充说明,说明青州府的贡瓷是博山生产的。当时窑址遍地,终日烟火不断。窑户间的分工也已形成,有的专制坯釉,有的专制匣钵,有的专事烧成,已逐步发展成为作坊式生产。城内则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辐辏,产品除销省内,还远销河北、河南、江苏及东北三省。《益都县志》《青州府志》《山东通志》有“瓷器出颜神镇(博山)”“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的明确记载。博山陶瓷业产销两旺,业陶瓷者集资重修北岭窑神庙。淄川峪头河村业陶者发展到六七家,于村西建窑神庙。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出资20万两白银于博山下河街设立了山东第一个官办窑厂“陶瓷工艺传习所”,这也填补了山东自古无官窑的空白(图5、图6)。期间研究改良博山陶瓷,恢复了淄博地区失传多年的宋代名贵釉色茶叶末釉和雨点釉,在白瓷、彩绘、烤花及陈设品生产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末寂园叟《陶雅》中曾称赞茶叶末釉:“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博山工艺传习所的创办,对于淄博陶瓷,乃至山东地区制瓷史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清朝晚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陶瓷创作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技艺,都有新的探索和变化,是淄博窑由古典陶瓷艺术向现代陶瓷艺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淄博窑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黑釉、青釉和酱釉为主的单色釉产品;一类是以土制青花和民国红绿彩为主的彩瓷产品。民窑器物虽然看上去不及官窑的精美细腻,但在当时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形成了淄博窑独有的风格。

6 结语

综上所述,淄博陶瓷在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内涵。从最早的陶器,到后来的瓷器,在工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创造出了众多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陶瓷作品,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猜你喜欢

淄博陶瓷历史
趣图
陶瓷艺术作品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诗意淄博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