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种“微”,可非不足道

2021-06-02李俭

杂文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群民意网民

李俭

中国有句“微不足道”的成语,那是说微小的事物、事情其意义、价值等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再小的事物都可能变得很大。

就以互联网来说吧,自打问世以来,其变化若说迅雷不及掩耳有点夸张,但以分秒而计,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从一开始简单的上网,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软件、无处不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如今,网络发展已然进入一个“微”时代。人们添加着微信群,发表着微博客,传播着微信息,进行着微阅读,书写着微评论,拍摄着微视频……然而这种“微”,并非不足道,每一个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微信、微视频群体的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乃至一群期待被收看、倾听的民众;每一条微评跟帖、热门回复的背后,或许都蕴含着对社会发展的真实关切和肺腑之言。正所谓“微”中有建议,“微”中有点赞,“微”中有批评,甚或是“微”中有民意,民意映民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倾听民意,善解民忧,向来是国家治理者的从政之要、为政之道。社会在发展,当今的各级领导,万不可忽略这“微”,轻视这“微”,放弃这“微”,更不可当网盲。因为这已经成为了解群众、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新形式。

“微”中传播着正能量,不可小瞧;与此同时,它也充斥着负能量,不能忽视。我国网民已达9.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微信平台上,近2000万个公众号,其中,被纳入新榜样本库可以正常访问的公众号就达到80余万个。它们每天推送逾百万条群发信息;微博中的跟帖也是极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微”中不乏假、大、空、色、骗、恶的内容。更有甚者,个别有着百万、千万计粉丝的大V们利用微博、微信,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影响着一些网民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网民的思想。这些“微”,如果小视其“不足道”,其危害不可小觑。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让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治网力度在加大,净网行动在加强。作为网民的我们每个人,在有爱网之心的同時,更要有护网之责,人人成为网络的“防火墙”“杀毒软件”。自身发“微”要掂量,三思而后行;读“微”要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利用好“微”形式,书写好“微”内容,维护好“微”空间。

言至于此,我们还不能忽略更深层面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借助互联网中的“微”——泡着微信群、读着微博客、看着微信息、浏览着微视频,以及进行微阅读、书写微评论,给人们带来的另类影响。传统阅读丢失化,此其一。大部头的书籍阅读人持续减少。长篇小说读者愈发减少,此类作家作者难为其作,作品已经锐减。有人甚至惊呼:长篇小说已经终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其二,知识累积碎片化。任何门类的知识都带有强烈的集约性,而“微”中所载知识,且不说真假难辨,以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其中的杂乱无章、琐碎无序,也使得网民们知识累积陷入碎片化。其三,思维陷入断续化。思维是有其规律演进的,其中重要的是要有连贯性。然,网民们却常常被“微”中起伏不定的情绪以至杂乱无章的信息所打乱,连续深入思考的能力被剥夺,完整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失去了。

任何科技成果都有其双刃剑的效应。恰如原子弹可以保障安全,亦可恶性杀伤一样,互联网中的“微”,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便捷,而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亦不可小觑。使便捷最大化、使负面最小化,是互联网管理者的职责所在,也是网民们的自觉所在。

猜你喜欢

信群民意网民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利用微信群营销猕猴桃的启示
在线研讨:教师专业思考的引发和深入——从“扬州历史教师”微信群的一次争论说起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