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强化椎弓钉用于骨质疏松腰椎手术二次置钉△
2021-06-02陈晓峰郭伟俊蔡东岭梁志洪韩桩汛褚学远劳泽辉欧志聪
陈晓峰,郭伟俊,蔡东岭,梁志洪,韩桩汛,褚学远,劳泽辉,欧志聪,李 浩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伤科,广东广州51140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大多伴有解剖结构的变异(如脊柱侧弯、椎体旋转等),在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过程中,约33%的螺钉需二次置入[1],会进一步破坏椎弓根原有骨性结构,导致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降低,增加内固定失败的风险[2-4]。骨水泥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钉道强化技术是将骨水泥填充到椎弓根螺钉周围,增强其抗拔出能力[5]。目前主要有两种强化方式:一是骨水泥注入钉道后再次置入普通椎弓根螺钉(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 with cement augmentation,CPS⁃CA);二是更换侧孔空心椎弓螺钉再注入骨水泥进行钉道强化 (fenestrated pedicle screws with cement aug⁃mentation,FPSCA)。在二次置钉条件下,尚未有研究对两种PMMA骨水泥钉道强化技术进行比较[6,7]。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比较FPSCA与CPSCA治疗骨质疏松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术中因其中一枚螺钉初次置钉不成功,需行二次置钉并行PMMA钉道强化术;(2)骨密度,T值≤-2.5SD;(3)年龄>60岁。
排除标准:(1)脊柱手术史;(2)骨密度,T值>-2.5SD;(3)可能影响疼痛严重程度的其他疾病,如脊柱肿瘤、骨折(包括陈旧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强直性脊柱炎骨折)所导致的椎管狭窄、颈腰综合征患者;(4)调整螺钉数量超过1枚。
1.2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接受L4/5后路融合减压内固定术并进行PMMA钉道强化术治疗且获得术后满1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78例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两组,一组为普通椎弓根螺钉组(conventional pedicle screw,CPSCA),另一组为侧孔空心骨水泥椎弓螺钉组(fenestrated pedicle screw,FPSCA),其中CPSCA组43例,置入螺钉172枚;FPSCA组35例,置入螺钉140枚,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体质指数和骨密度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知情许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后路L4/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及PMMA骨水泥强化,强化剂量:未调整螺钉2 ml,调整螺钉 2.5 ml。
选择后正中切口,依次显露椎弓根进针点“人字脊”处,置入椎弓根螺钉,当置钉过程中首次置钉不成功需进行二次置钉时,选择并进行椎体强化,术中透视见螺钉位置良好,充分减压后进行椎间融合。
CPSCA组:当首次置钉因位置不佳需进行二次置钉时,取出原有椎弓根螺钉(CPSCA),在透视下使用穿刺管道经椎弓根向钉道内缓慢注入PMMA骨水泥后置入CPSCA。
FPSCA组:当置钉过程中首次置钉不成功需进行二次置钉时,取出原有螺钉(FPSCA),再由钉尾注入PMMA骨水泥进行强化。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PMMA骨水泥渗漏率等。采用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效果。
行影像检查,评估螺钉松动和椎间融合情况。螺钉松动标准:(1)螺钉移位;(2)螺钉周围有1 mm或者更大的X线透亮带;(3)CT显示钉道周围不显影区域。符合其中1项及以上诊断为螺钉松动[8]。椎间融合标准:(1)无相对位移或融合节段椎间成角<3°(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2)置入物周围无X线透亮度带;(3)X线片或CT显示融合器内部或周围有可见的骨组织生长,融合节段椎体间有连续的松质骨桥形成。满足以上3个指标认为椎间骨性融合成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置换椎弓根螺钉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水泥渗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FPSCA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CPSCA组,而骨水泥注入量大于CPSCA组(P<0.05)。术中CPSCA组4例患者PMMA骨水泥渗漏至节段静脉,2例渗漏至椎基静脉,1例由于螺钉穿破椎体前方骨皮质,渗漏至椎体前方;FPSCA组2例患者出现椎体前方渗漏,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资料与比较
其他早期并发症方面:CPSCA组43例中,2例出现硬膜撕裂,术中修补硬膜;1例术后出现手术浅层切口愈合不良,予换药处理后术口愈合出院;2例术后出现低氧血症,行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排除栓塞,经抗感染治疗后随访未见复发。FPSCA组35例中,1例出现硬膜撕裂,术中修补硬膜;1例出现术后低氧血症,胸部CT提示坠积性肺炎,考虑为长期卧床引起,经抗感染等处理后显著改善;2例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均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通过抗感染等处理后愈合。两组间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访资料见表3,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前和术后3 d,两组间组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6个月时,FPSCA组的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CPS⁃CA组(P<0.05);术后 12个月时,两组间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结果(±s)与比较
表3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结果(±s)与比较
指标腰痛V A S评分(分)腿痛V A S评分(分)C P S C A组(n=4 3)6.9 8±1.4 6 3.0 0±1.2 7 2.6 5±1.2 1 1.7 0±0.8 9 1.1 2±0.7 9 0.0 1 7 6.7 4±1.5 1 3.0 0±1.2 7 1.7 9±1.0 6 1.5 8±0.8 8 1.1 2±0.7 9<0.0 0 1 3 9.6 3±4.0 2 1 5.1 6±4.1 7 1 2.7 0±5.0 5 9.6 7±5.0 0 6.6 5±4.1 6 0.0 2 8时间点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2个月P值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2个月P值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2个月P值O D I评分(分)F P S C A组(n=3 5)7.4 3±1.6 3 3.1 7±1.2 0 0.9 1±0.9 2 1.2 0±0.9 6 0.8 3±0.8 0.0 0 9 6.2 6±2.3 3 3.1 7±1.2 0 0.9 1±0.9 2 0.8 0±0.7 2 0.8 3±0.8 9 0.0 2 2 4 1.0 0±4.8 0 1 5.5 7±4.4 7 8.4 3±3.5 8 7.5 1±4.1 8 6.7 1±3.9 2 0.0 0 6 P值0.2 0 1 0.5 4 6<0.0 0 1 0.0 2 0 0.1 3 6 0.2 6 9 0.5 4 6<0.0 0 1<0.0 0 1 0.1 3 6 0.1 7 3 0.6 7 6<0.0 0 1 0.0 4 5 0.9 4 6
2.3 影像评估
两组患者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螺钉松动率显著增加(P<0.05),而两组椎间融合率亦显著增加(P<0.05)。各个时间段FPSCA组螺钉松动率均小于CPSCA组,但两组间螺钉松动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椎间融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影像评估结果[例(%)]与比较
3 讨论
FPSCA强化操作简单,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PMMA骨水泥渗漏率[9]。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两种不同的PMMA骨水泥强化方式,发现二次置钉的情况下,FPSCA强化技术使得PMMA骨水泥弥散更均匀,可减少渗漏风险、降低内固定松动率及提高融合率。
本研究末次随访时FPSCA组的螺钉松动率显著低于CPSCA组。与其他研究相比[10],本研究的螺钉松动率总体较高,考虑原因如下:(1)既往已有生物力学研究报道在二次置钉条件下,螺钉的抗拔出能力可降低 20%~24%[3,4];(2) 本研究结合 CT 及腰椎动力位X线片以评估螺钉发生松动的情况,检出率更高;(3)螺钉松动的确切定义未达成统一的共识[7]。
此外,本研究中FPSCA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螺钉松动率均低于CPSCA组。骨螺钉界面是螺钉松动的关键因素,即螺钉的锚固强度主要在小梁骨和PMMA骨水泥的交织增加。FPSCA螺钉由于有侧孔存在,使PMMA骨水泥的分布更优。因此,在本研究中,FPSCA螺钉注入的PMMA骨水泥量更多,术后CT扫描显示PMMA骨水泥通过侧孔再以团块状分布在椎弓螺钉的前1/2(或者是分布在椎体的松质骨内),形成更大的螺钉-骨界面接触面,从而产生较大的固定强度[11]。所以FPSCA组螺钉的松动率更低。
既往研究显示,椎弓根螺钉的松动与椎间不融合、假关节形成及继发脊柱后凸畸形密切相关[12-14]。根据本研究中椎间融合标准,尽管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FPS⁃CA组术后随访的融合率均优于CSP组。两组间在术后随访时螺钉松动率上的差异,考虑可能的原因为内固定松动引起椎间隙微动,导致椎间融合失败[15]。为进一步验证该研究的结论,以后的临床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及随访时间。
本研究中未出现PMMA骨水泥肺栓塞及有症状的PMMA骨水泥渗漏。经术后腰椎CT检查,发现FPSCA组PMMA骨水泥渗漏率低于CPSCA组。FPS⁃CA组渗漏以椎体前部为主,CPSCA组主要渗漏至节段静脉、椎基静脉。造成该差异原因考虑如下:(1)CPSCA组强化步骤较复杂,操作的时间窗较短,部分PMMA骨水泥在粘稠度较低时注入,且拧入螺钉时PMMA骨水泥向压力低的钉道后方及椎基静脉分布;(2)术后CT扫描显示FPSCA组渗漏的2例病例均是CPSCA穿破椎体前方骨皮质导致PMMA骨水泥渗漏到椎体前方。
总之,FPSCA的优势:(1)操作简便;(2)能准确把握注入PMMA骨水泥的量,渗漏发生时能立即停止,从而减少PMMA骨水泥渗漏风险。本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容易出现记录缺失或不完整等造成混杂与偏倚,导致数据的准确性欠佳;(2)关于螺钉调整的次数未做记录,无法进一步探讨调钉次数与螺钉松动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本研究主要为单节段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未能比较两种强化方式在两个节段或多个节段上的差异。
与普通螺钉PMMA骨水泥钉道强化相比,在二次置钉条件下,空心螺钉PMMA骨水泥钉道强化技术简化了操作过程,内固定松动率及PMMA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椎间融合率更高,短期临床效果更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