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估下肢静脉曲张与下腔静脉血流参数的相关性
2021-06-02尹宁宁米凌玉赵艳琴薛丽丽赵雅培
尹宁宁,米凌玉,李 燕,赵艳琴,薛丽丽,赵雅培*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超声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5;2.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级,河北 石家庄 050017;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下肢静脉曲张是因深、浅静脉瓣膜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导致浅静脉不规则迂曲扩张伴患肢肿胀、酸痛、沉重感甚至发展成小腿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瘙痒、湿疹、色素沉着、硬化及反复静脉性溃疡等)的一类慢性静脉性病变。国外文献报道,大隐静脉曲张患病率高达25%[1];在巴西,静脉曲张即为旷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女性而言,造成了数百万个工作日的损失[2]。国内报道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也呈升高趋势[3]。下肢静脉曲张程度按照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学(clinical etiology anatomy pathophysiology,CEAP)临床分级由轻及重,由于症状不典型的性质及患者对疾病认知及耐受程度表现不一,CEAP临床分级较低患者求医及医生给予诊断产生了一些困难[4]。下肢静脉曲张造成患肢储存静脉血量不同,其是否影响下腔静脉血流量的改变,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评估CEAP临床分级与下腔静脉血流参数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来我院血管外科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9例为病例组。所有入组者均按照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学(clinical etiology anatomy pathophysiology,CEAP)中的C标准分级[5],即C1:网状静脉或毛细血管扩张;C2:静脉曲张(管径≥3 mm);C3:水肿;C4:皮肤及皮下组织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白色萎缩或脂质硬皮症);C5:皮肤改变和已经愈合静脉性溃疡;C6:皮肤改变和活动性静脉性溃疡。纳入标准:未经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CEAP临床分级为C1~C6级患者。排除标准:各种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心力衰竭、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受压或其他原因所致血液输出、回流障碍的疾病。研究中患者双侧下肢CEAP分级不同者,按高分级确定。再根据是否有皮肤病变将其分为A组(C1~C3级)57例,B组(C4~C6级)52例。另选择同期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7例为对照组(C组)。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批号2020-R014),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表面积(m2)=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BMI=体重(kg)÷身高(m)2。
患者超声检查前24 h需清淡饮食,禁食禁水8 h、排宿便,保持平静状态约15 min及以上。应用德国SIEMENS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为1~5 MHz凸阵探头,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外展放松,取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与双侧髂总静脉汇合近心端1 cm处为测量部位,血管增强技术(vascular enhancement technology,VET)模式测量IVC横切面长径、短径、周长,计算横截面积(图1)。VET是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数据强化二维灰阶图像质量,提高血管腔、血管壁的清晰度,精确测量数据,被越来越多应用于血管检查[6]。彩色多普勒模式测量IVC纵切面最高流速(Vmax,cm/s),根据“静脉血流量=S×0.57 Vmax/cosθ×60(mL/min)”计算血流量(图2)。超声测量Vmax时保持声束与血管夹角θ在45 °~60 °,取样线方向与血管长轴保持平行,取样框大小为血管内径的2~3倍,取样容积为1 mm、置于血管中心色彩最亮处。上述参数均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
图1 VET模式IVC横切面示意图
图2 IVC-Vmax的测量示意图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3组一般资料比较 3组性别、年龄、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体重、体表面积、BMI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体重、体表面积、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data among three groups
2.23组IVC血流参数比较 A组、B组IVC长径、周长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IVC长径、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流量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流量与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IVC短径、面积、最高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下腔静脉参数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parameters among three groups
2.3CEAP临床分级与一般资料、IVC血流参数的相关性 CEAP临床分级与体质量、体表面积、BMI呈正相关(r=0.290,P=0.001;r=0.255,P=0.003;r=0.310,P<0.001);与性别、年龄、身高无相关性(r=0.120,P=0.368;r=0.053,P=0.543;r=0.092,P=0.284)。CEAP临床分级与IVC长径、周长、血流量呈正相关(r=0.250,P=0.003;r=0.203,P=0.018;r=0.229,P=0.007);与IVC短径、横截面积、最高流速无相关性(r=0.057,P=0.512;r=0.129,P=0.133,r=0.164,P=0.057)。
3 讨 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周围血管常见病,其发生源于下肢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失衡,静脉高压导致静脉壁结构改变[1]。曲张静脉回流受阻、淤积大量静脉血,导致皮肤湿疹、溃疡,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易形成血栓威胁患者生命。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其回流静脉进行系统观察,对其致病原因、具体位置及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7]。本研究首先排除髂静脉、全程下腔静脉、盆腔肿瘤压迫等引起静脉高压的因素,以下肢静脉曲张血液淤滞与下腔静脉血流参数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应用超声寻找不同CEAP临床分级的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指标。
研究表明,体重是下肢静脉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使患病风险增加93.5%[3]。Vlajinac等[5]根据多元分析,在超重(BMI 25.0~29.9)和肥胖(BMI>30.0)患者中,慢性静脉疾病的临床征象(CEAP的C级别)显著提高,且在肥胖人群中更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下肢静脉曲张CEAP临床分级C4~C6级的B组患者体质量、体表面积、BMI均高于C1~C3级的A组和C组,且与临床分级均呈正相关。说明体质量越大,CEAP临床分级越高、皮肤损害越大。肥胖产生的体重压力会造成股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同时,肥胖人群的血液黏稠对股静脉回流产生阻碍,并可能增加炎症风险,从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8]。
一项流行病研究显示,年龄是慢性静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增长会导致更严重的临床征象(CEAP中的C分级)、更多的症状以及更低的生活质量[9]。原因可能与随年龄增长静脉瓣膜张力逐渐降低有关。并且老年人常因小腿肌肉泵功能减弱,不足以对抗静脉流出阻力,造成血液回流困难,下肢静脉持续高压,从而形成下肢静脉曲张[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与下肢静脉曲张CEAP临床分级无相关性,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不一致,尚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下腔静脉是体内最大的静脉干,主要收集下肢、盆腔和腹腔的静脉血。因此,下腔静脉作为容量血管,其形状与血管内的容量密切相关。应用超声取IVC与右心房交接以下约2 cm、纵切面沿IVC长轴走行方向测量其呼气末、吸气末直径,计算变异率,评估血容量、指导临床补液与中心静脉压临床价值相比,结果有一致性[11-12]。张华东等[13]对颈内静脉、腋静脉、IVC及股静脉4组血管的内径变异度与有效血容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IVC、颈内静脉、腋静脉与容量反应性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Firmerty等[14]研究指出IVC横切面是比较理想的测量切面。黄昌云等[15]研究IVC与肝内静脉汇合1~2 cm远端处横切面长径、短径、横切面积及内径变异指数与老年患者术前血容量的相关性,结果示,IVC横切面短径和内径变异指数对老年患者术前血容量评估效能更高。孙文朋等[16]研究显示,超声测量IVC横切面的长径、短径、面积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老年患者术前血容量评估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静脉高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大量淤滞为研究背景,应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血流参数,评估血液回流情况。张青等[17]取剑突下和右侧腹腋中线IVC横切面测量长径和短径,结果显示,2个部位长径、短径及其呼吸变异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个部位的横切面测量可以相互替代。本研究选取IVC下段,即双侧髂总静脉汇合处上方作为研究部位,主要是除外肾静脉、肠系膜下、上静脉及脾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超声测量IVC下段横切面长径、短径、周长、面积;纵切面测量最高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结果显示:下肢静脉曲张与IVC横切面形态变化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长径、周长增大。分析原因为:①IVC具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少、顺应性强的静脉特点,横切面呈椭圆形。椭圆形周长C=T(r+R),R、r分别为其长、短半径值,T为椭圆系数,由r/R值查表得到相应T值;表中T与R变化呈同向变化,与r呈反向变化。椭圆形面积公式S=πrR,面积与r、R有关,因此,椭圆形周长、面积与长径、短径非线性相关。IVC长径、短径改变对不同疾病状态下血流量评估有不同指导意义,有一定研究价值。②IVC为腹膜后血管,因腹壁肥厚脂肪、腹腔网膜及肠道气体影响,操作者往往在检查中施加不同压力求得清晰图像,导致静脉不同程度瘪陷,由此造成个体间测量存在一定误差,不可避免影响统计结果可靠性。另外,操作者手法、经验对测量结果会产生影响,如下腔静脉横切面如不垂直测量也会产生误差。因此,本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也是有原因所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皮肤发生湿疹至溃疡的晚期(C4~C6级),下腔静脉血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下肢静脉曲张C1~C3级静脉血淤滞较少,机体血容量、IVC血流量无明显改变。而随着病程进展(C4~C6级),下肢静脉淤血量逐渐增多到影响血容量减少时,自身代偿机制启动,心输出量增加,流经IVC的回心血流量相应增加。因此,IVC形态与血流量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IVC周长、长径、短径逐渐增大,影响血流量增加;一方面血流量增加加重其周长、长径、短径进一步增大,最终导致血管正性重构,如管腔扩张、管壁变薄、血管弹性下降等。说明IVC横切面长径、周长是反映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的敏感指标,而血流量是反映下肢静脉曲张发展的重要指标。该结果在同类研究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发生与体质量、体表面积和BMI有关。CEAP临床分级早期下腔静脉形态发生改变,以横切面长径、周长增大显著,而血流量增加发生在有皮肤病变的更高临床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