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2021-06-02施悦李璞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腰痛腰部脊柱

文/施悦,李璞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不良姿势以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慢性腰痛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经过药物等治疗,病情却反反复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均造成影响,也给患者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腰痛患者多有腰部肌肉劳损、椎间小关节及周围韧带组织以及椎间盘损伤而使腰部脊柱稳定性减低的现象出现[1]。悬吊运动治疗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概念起源于挪威。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为目的,应用主动治疗和锻炼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前者通过逐渐增加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查找薄弱的运动链;后者包括肌肉无重力松解、关节松动、运动链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深层肌肉专项训练等。SET是依托Redcord训练系统,以达到刺激神经肌肉、增强核心稳定性及躯干肢体控制能力等为目的的一种新型运动训练技术,主动运动疗法是目前有效和可靠的恢复肌肉功能的方法,欧洲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诊疗指南中将主动运动疗法SET悬吊系统作为治疗这类病症的主要手段。本研究便是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慢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SET组和对照组,各20例。SET组男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1.14±2.16)岁,平均病程(16.25±1.27)月;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2.15±2.84)岁,平均病程(15.24±1.24)月;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对象:(1)20~60岁;(2)病程达3个月以上的慢性下腰痛患者;(3)非外伤外力引起;(4)无马尾神经症状;(5)可以坚持完成治疗;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肢体缺陷无法进行锻炼、腰椎手术史患者。

排除标准:(1)有脊柱骨折史;(2)有脊柱手术史;(3)体格检查有明确的下肢肌力下降;(4)MRI有明显的腰椎间盘的膨出,神经、脊髓压迫症状明显者、椎管狭窄;(5)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不能耐受运动训练;(6)患者拒绝参加。

1.2 方法

两组病人都进行慢性腰痛的常规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超短波短波电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中频脉冲电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 ;激光治疗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在此基础之上,对SET组患者加以悬吊运动疗法,先进行弱链测试,判断其腰椎深层稳定肌情况,并评估躯干左右两侧屈肌群的力量差异,制定治疗方案。弱链测试原则:(1)在患者可以完成动作的水平上开始;(2)缓慢增加负荷直到患者在完成动作时出现问题;(3)在丧失稳定性的测试水平上做标记。训练采用低负荷等长收缩(最大激肌力的20%~40%)进行训练,在治疗方案制订方面遵循6个原则:(1)低负荷与渐进抗阻训练(支撑带、弹力绳);(2)无痛原则;(3)非对称、不稳定原则;(4)振动原则;(5)离心收缩与姿势控制;(6)闭链训练与开链训练相结合原则。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分数对比情况。实验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价患者的下腰痛障碍功能。JOA评定包括主观症状、体征、ADL受限、膀胱功能方面,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2)实验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加以分析。分值区间为0-10分。0为无痛,5是中度疼痛,10是剧烈疼痛。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强烈。

1.4 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x2计算,当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分数对比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数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一年,和对照组相比,SET组患者VAS分数明显更低,P<0.05.详情参照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分数对比情况(x±s,分)

2.2 两组病患Joa分数对比详情

治疗前,两组病患的Joa分数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1年,和对照组相比,SET组患者的Joa分数明显更高,P<0.05.详情参照表2。

表2 两组病患Joa分数对比详情(x±s,分)

3 讨论

下腰痛在骨科和康复医学科门诊患者中占用很高的比例。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腰背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脊椎、肋骨、脊髓和脊膜之中的任何一种组织的病变均可引起腰背痛。按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下腰痛和慢性下腰痛。慢性下腰痛因长时间的疼痛可导致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

慢性下腰痛患者多有腰部肌肉劳损、椎间小关节及周围韧带组织以及椎间盘损伤而使腰部脊柱稳定性减低现象。人体为了保持直立状态和完成各种动作,腰部肌肉大多处于紧张状态,而当代人久坐久站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腰部肌肉的慢性积累性损伤,慢性腰痛与腰背肌疲劳及肌力减弱关系很大。Panjabi 1992年 提出“三亚系模型”即被动亚系(韧带和骨骼)、主动亚系(相关肌肉)、神经控制亚系(反馈和控制),通常某一因素的不足可以由其他要素加以代偿。而各个亚系之间的功能无法代偿的时候,往往会造成脊柱稳定性破坏,形成下腰背痛。研究表明,急性腰痛会造成深层局部稳定肌的功能被抑制及动作控制的异常,进而失去稳定脊椎、保护脊椎的功能;并且患者经过初步治疗后,即使腰痛感觉已经消失,但核心肌群的机能障碍并不一定会恢复正常,这是造成下腰痛反复发作的原因[2]。

所谓悬吊运动法,主要指的是通过悬吊绳支撑患者一部分体重。经杠杆以及力臂原理,结合病患自身疼痛水平,动态性调节调成的位置。令患者以无痛的状态下接受训练以及治疗。对于慢性腰痛患者而言,开展此项治疗有助于全面放松患者肌肉,能够令局部实现稳定。患者肌肉于非高负荷状态下完成等长收缩训练。此举能够有效激活患者的局部稳定肌腰痛。患者在悬吊带支持作用下,接受阶梯系统性运动。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腰肌力水平,积极延缓腰部结构退行性改变,加强脊柱的稳定程度、耐受能力以及灵活性[3]。令患者的腰部结构能够恢复既往良好平衡状态。当前有文献表明:绝大部分的闭链运动均处于机体水平位置时予以完成。而当患者的身体处于直立位时,地面和重力的反作用力基本会表现出垂直性。通过各个关节在此刻患者的身体平行于地面。在悬吊绳上进行运动训练,重力则以切线的方式经过各个关节。此类训练方法和常规方式有所不同,其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患者机体运动感受器加以刺激。在此同时,也能够发挥出兴奋周围的拮抗肌、协调肌以及运动肌的效果,就此发挥出满意的治疗成效[4]。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SET组患者治疗之后VAS分数更低,Joa的分数更高,P<0.05。由此能够看出:针对慢性下腰痛患者来讲,为患者实施悬吊运动法辅助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腰痛,同时也可提升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

总的来讲,针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而言,实施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疾病能取得满意成效。该法能缓解患者疼痛感,提升腰椎功能。由此可见SET治疗的有效性、实用性、多样性、无痛苦,可以预见,该技术在慢性下腰痛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今后需要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分组的研究设计,并进行长期随访以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的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腰痛腰部脊柱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一套动作 缓解腰痛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腰部锻炼瑜伽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