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6-02闫宾龙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股骨头髋关节准确率

文/闫宾龙

股骨头坏死属于髋关节疾病,病情较为严重,在骨外科的发生率也比较高[1]。导致该种疾病出现的原因也比较多样化,如酗酒、血液病和烧伤等,高危发病人群的年龄在20岁到50岁之间。若治疗措施不及时,不仅会让患者遭受到巨大的痛苦,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终身残疾。股骨头坏死发现的时间一般会比较晚,这也是临床治疗此种疾病当中面临的一项比较大的难题。在讨论如何提高股骨头坏死诊断率,帮助制定更好的治疗应对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腰部、腹股沟以及臀部等是股骨头坏死常见的发病部位,具体会出现腿部畏寒、无力以及酸痛等情况[2]。病情在持续恶化之后,会对自由活动产生较大限制,若情况严重会导致跛脚和伤残[3]。本次研究中分析了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影像技术的应用效果,并选择MRI技术进行对比,找到不同影像技术诊断此种疾病的结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研究时间及对象范围分别是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到医院就诊后临床症状都很明显,即髋部存在着程度各异的疼痛,下肢活动受到限制,活动不便。发病原因主要有:血液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酗酒等。

以选择的治疗方法差异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CT组患者有34例,男女患者分别有23例与11例,平均年龄为(45.7±2.2)岁;MRI患者有33例,男女患者各有22例和11例,平均年龄为(45.9±2.1)岁,一般资料差异小,可比(P>0.05)。

1.2 方法

CT组接受CT技术检查,具体流程为;在病床上保持仰卧位,选择64排螺旋CT扫描仪,层厚4mm,层距5mm。选择的基准线为股骨头,开展扫描。主要扫描患者的病灶位置,扫描结束后及时将结果传送到影像科的PACS系统当中。让两位影像科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师独立阅片,并上传他们的阅片结果。若存在着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要经过探讨,一直到最终达到一致意见。

MRI组采用MRI技术检查,具体流程为:也在病床上采用仰卧位,使用的检测仪器为飞利浦生产的3.0T核磁共振仪,设置好参数、选择好体位圈,层距与层厚分别设置为2mm和4mm。扫描患者的病灶位置,如横断面扫描、冠状面扫描等,整理不同段位波的数据,。也需要将扫描得到的数据及时传送到影像科的PACS系统中。后续处理方法与观察组一致。

1.3 评判指标

第一,先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统计结果。

第二,对比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不同分期的诊断结果。其中股骨头坏死的分级情况如下:(1)两种影像学方法检测都显示病灶部位异常,此为1期;(2)两种方法检测显示病灶部位有异常情况,但是股骨头坏死的部位属于正常状态,此为2期;(3)两种方法检测病灶部位均异常,股骨头位置也出现了轻微塌陷情况,此为3期;(4)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提示病灶部位异常,关节有严重塌陷和缺损情况,此为4期。

1.4 统计学方法

所采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21.0,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用t值来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统计结果

表1为两组患者分别采用CT技术和MRI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统计结果,能发现MRI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诊断准确率结果

2.2 股骨头坏死分期检出结果

表2为两组股骨头坏死分期情况的检出结果,根据表中统计结果可以发现,CT诊断1期与2期的结果明显低于MRI,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与4级检出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股骨头坏死分期情况检出结果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因为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导致股骨头一部分或者全部出现缺血情况,继而引起脂肪细胞坏死、骨细胞坏死或者骨髓基质细胞坏死等情况。男性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高于女性,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会累及到双侧股骨头,这也是中国的中青年人群选择全髋节置换的重要因素之一[4]。已有调查结果中显示,股骨头坏死疾病的常见发病原因有两种,分别是酒精摄入量与激素摄入量,在发病率中,这两种因素导致的占比40%[5]。在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存在着比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疾病发展到晚期之后,患者的股骨头塌陷程度不断加深,会导致患者产生骨关节炎。这些年来,临床上股骨头坏死的整体发生率也在持续上涨[6]。与此同时,由于股骨头坏死疾病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患者长期遭受到疾病的折磨,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必须要在诊疗期间,让患者得到更全面准确的检查,促进最终治疗效果的提升。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具体有:第一,疼痛。这是最早表现出的症状,一般会出现膝关节疼痛或者髋关节疼痛等。疼痛有间歇性特点和持续性特点。若属于双侧股骨头坏死,会出现交替性疼痛情况。在疾病发展早期阶段,疼痛情况并不严重,但会随着疾病的发展,疼痛程度加深。也有可能会由于患者受到轻微的外伤,出现骤然疼痛情况。在保守治疗后,能让患者的疼痛情况得到缓解,但过一段时间之后,疼痛情况又会复发。第二,患者活动受到限制。早期阶段,患者的髋关节活动情况或者正常,或者会轻微受到限制。一般会出现某个方向上的活动障碍,尤其是在外展或者内旋时会产生障碍。在病情发展当中,髋关节受到限制也会越明显。情况严重的患者会直接出现髋关节僵直情况,最终功能也会完全丧失。第三,跛行。此种症状一般情况下是会伴随疼痛一起出现,早期表现为痛性跛行,有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在休息之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到晚期后因为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塌陷等情况的出现,有可能进展成为持续性跛行[7]。第四,体征特点。有些患者的足跟部产生叩击痛情况,呈现出阳性。因为股骨头塌陷或者髋关节半脱位,出现腿短情况。长期存在活动障碍的人,其小腿、大腿以及臀部等可能会产生萎缩情况[8]。

目前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主要有CT技术和MRI技术,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本次研究当中也对比了这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结果。纳入67例患者按照诊断方法差别分为观察组(CT技术)和对照组(MRI)技术,研究结果发现CT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低于MRI组,MRI对于股骨头坏死疾病的1期和2期诊断率高于CT组,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CT技术和MRI技术都可以较为全面、准确地完成患者股骨头坏死病灶的扫描,其中CT技术更倾向于全面检查患者,能够得到更全面的信息,适合对全面检查有较高需求的患者。MRI技术侧重病灶位置的重点检查,尤其是扫描辨别软组织的准确度很高,所以得到的患者病变组织的结果准确程度也会更高。就这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具体应用而言,CT技术更经济实惠,适合绝大多数普通患者应用。而且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在更短的时间当中得到结果。但是CT技术无法对关节积液情况有效识别,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诊和漏诊。MRI技术对于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小,有着更高的安全性。MRI不会受到扫描范围的限制,完成任意断面的扫描,得到扫描图像,还可以准确地反映各种病灶组织的详细病变信息,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股骨头坏死疾病开展诊断时,MRI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技术,且MRI在1期与2期股骨头坏死疾病中诊出率更高,更适合用于早期诊断。实际诊断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救人原则,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和需求选择更合适的诊断方法,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矛盾。

猜你喜欢

股骨头髋关节准确率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