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剧表演专业“戏曲发声”教学改革探究

2021-06-01何晶

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唱腔改革

何晶

摘 要:作为以唱为主的地方剧种,越剧具有作品音域更寬、演唱难度更大、对演员声音基本功的要求更高的特点,这对越剧表演专业“戏曲发声”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解决越剧学生演唱唱腔作品时常常出现的音准差、音域窄、喉头紧、气息短等一系列声音问题,是提高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从有针对性地增强乐理素养、注重钢琴及视唱练耳教学、结合流派特点开展发声训练、采取趣味发声教学模式、强化“行进式”戏曲练声法和重视“二度创作”等六个方面深化越剧表演专业“戏曲发声”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戏曲发声”的重视度,适应科学的发声方法,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解决演唱中的音准、节奏等基本问题,在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和把握上建立一定的基础和能力,从而能较好地把握不同调式、板腔、人物以及音域的唱腔要求,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关键词:戏曲发声 改革 唱腔

越剧也称“绍兴戏”,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艺术类院校培养优秀越剧表演人才,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越剧具有长于抒情、以唱为主的艺术表现特征,在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上,越剧表演“戏曲发声”教学相对于其他曲种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分析越剧表演“戏曲发声”课程现状,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路径,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越剧表演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培养高水平越剧表演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戏曲发声”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辅助“戏曲唱腔”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戏曲发声”通过与“唱腔”课的同时开展、双轨并进,能够有效解决越剧唱腔发声问题,使学生既能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又不失越剧剧种本身的韵味,在二者的融会贯通中,达到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当前,多数学生在“戏曲发声”课的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演唱时气息和声音脱节;唱高音时声音发虚,真假声转换困难;舌根音重,挤着嗓子演唱;长音拖不住,气息短浅;低声区声音不闭合;声带很脆弱,经常会出现水肿、嘶哑等声音方面的问题。探究以上问题的成因,目前“戏曲发声”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四种现象值得重视和反思:

1.缺乏系统的声乐理论学习

受传统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的戏曲演唱发声方法是“大本嗓”演唱,即我们常说的全真声演唱。觉得花旦“嗲着唱”的声音才是美的,对科学的声音没有辨识度,不懂得如何运用胸腹式呼吸法,不懂得如何打开喉咙,不懂得如何运用头腔共鸣,以至于出现真假声脱节、音色不统一、高音偏低、中低音发虚、气短等声音问题。殊不知越剧的发声也是有科学的声音位置,不能全靠口腔共鸣和挤嗓子演唱。正确的头腔位置和气息的支持,才能使音色更加委婉动听,甜美细腻。

2.缺乏钢琴课和视唱练耳课长期的训练

在演唱越剧唱腔作品时,不懂得如何看乐谱亦或是只会看谱不会记谱,音准、节奏不够稳定,对音高没有概念,对修饰音,润腔的处理也是差强人意,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很多学生练声基本采用 “吊嗓子”或“喊嗓”,即无乐器伴奏,自己在室外空旷地大声喊出“啊”“咿”“呜”等元音练声法。这种练声法容易造成一味追求高音的训练,从而忽略了中低音声部的练习,忽略了音准、节奏、强弱、旋律、情感的重要性。

3.小组授课弱化教学针对性

发声课大多采取的是小组课的形式授课,6-20人不等。所有行当、流派的学生都在一起练声,针对性差,无法实行因材施教。众所周知,越剧的流派纷呈,不同流派和行当,其唱腔的音色、发声位置都有所区别,集体课的授课形式单一,局限性大。这样的发声练习难免会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教学效果。

4.传统的练声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学生有的觉得传统练声曲枯燥乏味,不愿意每天都练声;有的觉得练声的状态和方法很难运用到实际的演唱之中,一唱越剧唱腔作品,就会不自觉地回到原来的发声方式,练声效果在演唱作品时得不到体现;有的觉得练声会改变自己演唱时的咬字位置,改变了戏曲应有的演唱风格和独特韵味。

对于越剧这一传统剧种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沿袭近百年。虽然随着戏剧学校教育的不断进步,教学方法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对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人才培养规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要求越剧表演专业 “戏曲发声”课程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课程模式,创新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惟其如此,才能使培养高素质越剧表演人才成为可能。

二、“戏曲发声”课程改革的实践分析

针对“戏曲发声”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发声问题,提高学生声音可塑性,为更好地演唱唱腔作品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保证越剧表演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

1.加强声乐理论学习,学会科学发声。

越剧唱腔的基本要素可以归纳为 “气、声、字、腔、情”这五点。由此可见,戏曲演唱中也非常强调气息的运用。对于没有经过科学发声法训练的学生而言,要加强其理论的学习,必须让其知晓演唱的三要素:即打开喉咙、气息支持、头腔共鸣。

2.提倡用钢琴练声,加强学生的识谱能力。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新一代的戏曲接班人。接班人的音乐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戏曲的未来{1}。年轻一代的戏曲人不会“识谱”,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工程师不会看图纸。在继承祖辈传统的同时,应该洋为中用,汲取西方发声方法的有益之处。与传统的练声(吊嗓或喊嗓)相比,钢琴练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视唱练耳水平,可以通过练声,对音准、音高、强弱、节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戏曲要发展,首先就需要与时代接轨。我国的民族唱法就是不断汲取戏曲、曲艺、传统民歌、美声声乐等特点发展而来。戏曲亦如此,通过科学运用钢琴授课,课堂中加入视唱练耳练习等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越剧演员的综合音乐素养,从戏曲长远发展考虑,这是必须跨越的一大步。

3.根据流派唱腔特点进行发声训练

越剧唱腔多彩纷呈,被称为“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每个流越剧派都有自己的节奏、旋律以及唱腔风格,在演唱时通过发声、共鸣腔的位置、音色以及润腔等来体现流派之美。根据越剧不同流派行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是越剧“戏曲发声”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并创新实践的必要手段。以下通过列举越剧重要流派特点,提出练声方法相应针对性教学建议:

(1)尹派(小生)

唱腔特点:借鉴杭剧和苏州弹词的音乐风格,音色圆润平缓,音域较窄,润腔丰富。在唱法上,讲究以字行腔,清晰流畅,富有韵律美。唱腔忽快忽慢,时紧时松,求伏多变{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细腻地刻画剧种人物感情。代表人物:尹桂芳。

针对性练声法:尹派主要是胸腔和鼻腔共鸣为主,强调中低音区的优势体现,沉稳大气,音色柔和。因此,应通过“叹气”的方式来寻找胸腔位置,像说话一样去运腔。通过“u”这个元音作为训练音,选用三度和五度的连音练习曲,将圆润流畅的声音连贯起来。

(2)范派(小生)

唱腔特点:借鉴京剧的唱腔特点,音色豪迈大气,铿锵有力,音域较宽,高亢舒展。在唱法上,讲究音色的变化,以字行腔。常用抒情性较强的慢板来刻画人物性格{3},起腔小腔和甩腔极具特色,通过对唱句尾音加修饰音,使得唱腔韵味十足,深情缠绵。代表人物:范瑞娟。

针对性练声法:范派主要是胸腔和头腔共鸣,中声区比较厚实,口腔充分打开,高音明亮通透。因此,通常选择开口音“a、e、ao”作为主要训练音,选用“五度下行”或“八度跨越”练声曲,拓宽学生的音域和训练声音的张力。

(3)傅派(花旦)

唱腔特点:借鉴京剧“长拖腔”特点,句幅长,音域较宽,多甩腔,音色婉转圆润、华彩流畅、高亢激昂。在唱法上,常采用六度、七度、八度的跳进。舒缓的慢板和快中板相结合{4},时常加入如说似念的唱腔以及花腔,大大增加了唱腔的难度。代表人物:傅全香。

针对性练声法:傅派主要是头腔和鼻腔的共鸣,真假声结合,集抒情性和戏剧性的音色为一体。因此,通常选择“i、yu”作为训练音,选用五、八度上下行和跳进练声曲以及长音练声曲,加强真假声的转换训练和气息的保持练习。

(4)戚派(花旦)

唱腔特点:在越剧“袁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朴实含蓄,音域较窄,音色醇厚,充分发挥中低音区饱满的旋律特点。在唱法上,简洁明了,不求花哨,平凡中彰显独特的韵味。常在句尾运用自己的特征音调和断续腔的唱法加以唱腔润色,形成独特的甩腔风格。代表人物:戚雅仙。

针对性练声法:戚派主要是胸腔和口腔共鸣,声音低沉厚实,旋律中常出现下行小六度的跳进音调,或六度下滑音润腔{5}。因此,通常选择“a、ei、u”作为训练音,选用三度和六度上下行练声曲,巩固中低声曲音色和甩腔练习。

(5)张派(老生)

唱腔特点:借鉴绍剧高亢的音调和棱角分明的润腔方法,音色刚健质朴,富于力度,从而增强了男性气质。在唱法上,形式丰富多样,时而自由自在{6};时而粗狂豪放;节奏多变,运腔细腻。注重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藝术形象。代表人物:张桂凤。

针对性练声法:张派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用顿挫来强化感情,小腔丰富。声音苍劲持重,富于感情。因此,通常选择顿音练习和修饰音练习,选用八度上下行跳跃和半音阶上下行练习曲。加强气息的控制力和爆发力。

除以上的流派以外,徐(玉兰)派、陆(锦花)派、毕(春芳)派、袁(雪芬)派、王(文娟)派、吕(瑞英)派都有着各自的唱腔特点。如果一味只是把西洋传过来的发声法教授给学生,不作选择地拿来“改造”戏曲{7},结果只会把越剧唱成了“越歌”。因此,在教授不同流派和不同行当的学生时,必须采用不同的发声方法,因材施教在戏曲发声教学中尤为重要。

4.采用趣味发声加强“字正腔圆”的训练

语言是构成越剧唱腔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以字行腔”“字清腔纯”。戏曲演唱在发声上往往会存在软愕塌陷的问题,以为这样可以吐字清楚,但同时也造成了挤喉咙的现象。戏曲的咬字相比一般声乐作品更强调字头,演唱时必须咬紧字头送气,挂在高位置,多用头腔共鸣。字头要有力度,根据“清音有喷浊无喷”的汉语出字规律,唇音字必须喷口明显{8}。如“怕、抛、配”等字,双唇弹性着力。浊音虽无喷口,但也要将出字的“阻气点”找准,先有阻气再出字头。如“阵,吵,头”字等,须先阻气至舌尖,然后舌尖上齿再出字,并且一触即发。演唱元音时讲求打开喉咙,声音贴在咽壁上。还有许多修饰音、下滑音的把握也要相当准确。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发声的重要性,就需要尝试运用趣味性强的发声练习法对学生们进行戏曲发声训练。所谓“趣味练声法”,就是对传统练声曲加以变化和改进,把元音字母加上声母,为枯燥的发声训练赋予实际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练声加强“字头”的练习,把越剧语音中的“声、韵、调”加以巩固,为演唱旋律性强、韵味浓郁的唱腔作品打下扎实的声音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戏曲十三辙”的每一辙{9},例如“发花辙”中a的音节、“乜斜辙”中e的音节、“一七辙”中i的音节、“梭波辙”中o的音节和“姑苏辙”中u的音节等都加以练习,力求达到字正;同时,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的趣味练声曲还可以使学生更加便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传统练声曲和改进后的趣味练声曲对比。

(1)针对学生演唱时习惯性挤嗓子,喉咙打不开等声音问题。

此条传统练声曲是元音 “a”的训练,学生往往只注意第一个 “a”音的嘴型,后面的嘴型就会容易变动,嘴型会越来越小,导致声音稳定性不够,越唱共鸣腔体越小,容易瘪。

此条趣味练声曲加入了字头,使学生每个字都能咬的很清晰,每个音的“a”嘴型也能一步到位并保持住声音的共鸣腔体不变,音色也较好听,不会出现发闷的问题。

(2)针对学生没有头腔和鼻咽腔共鸣,声音位置偏低等问题。

此条传统练声曲,到换声点的位置,学生容易出现真假声转换困难,唱高音时声音发虚,声音的位置很难统一。“ya”字的咬字比较容易在口腔,不容易挂上鼻咽腔和头腔的共鸣,声音容易“发白”。

此条趣味练声曲加入了“n、z、l”这三个声母,“n-i”“z-ai”“l-i”,字头都很容易挂上声音的高位置,练习时使学生能够较好的体会声音的共鸣点,使声音更加有穿透力,音色更加明亮。

(3)针对学生演唱时气息差,旋律不流畅等问题。

此条传统练声曲,是五度下行练习,对气息的保持与流畅有较高的要求,最后的“i”音要想着“o”的位置,不要往下滑。气息要分配均匀,不要有“下楼梯”的台阶感,要使其连贯。

此条趣味练声曲是一个短句,“我-的-祖-国”四个字很容易搭上气息,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加入了字头,字就能吐的清楚,字正了腔才能圆,腔圆了,歌唱的旋律性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声音听起来也就流畅了。

(4)针对学生开口音和闭口音转换不好,导致前后音色不统一的问题。

此条传统练声曲,针对五个元音字母进行训练,学生在练习时,容易使声音位置忽进忽出、忽高忽低。开口音容易后倒,闭口音容易太靠前。五个元音字母的演唱顺序学生总是容易混淆。

此条趣味练声曲运用趣味词组对五个元音字母进行训练,学生便于记忆并能夠很好掌握声音的位置和咬字,使五个元音字母的发声位置更加集中并能保持音色前后的统一,有效解决闭口音到开口音再到闭口音的自然转换。

5.采用“行进式”戏曲练声法提高表演的综合表现力

众所周知,戏曲是一门表演艺术,越剧亦如此。表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 “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许多学生在上课时,气息还算稳定,一旦加上越剧里的腿毯功、水袖功等,便会气喘,完全开不了口。因此,在练声时增加“行进式”练声是极其重要。具体做法就是让旦角学生边走圆场边练声,保持脚下的步子频率一致,不能时快时慢,保持匀速前行,声音一直保持不变;生角学生则要边走台步边练声,保持台步平稳,不能单脚站立时东倒西歪,气息上浮。这就要求掌握好小腹的力量,保持气息的稳定,感觉嘴巴长在肚脐眼的位置,像蜘蛛吐丝一样,气源源不断地往外送。需注意的是行走台步时气息易喘,要学会均匀地控制呼吸,尽量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相结合的呼吸法。胸肺部和腹部间有横膈膜,呼吸是通过横膈膜来控制的,若吸气时能使用到横膈膜,可使吸气量更大,这样气息的运用才会比较灵活。

这种“行进式”练声法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肺活量,配合身段,能很好地锻炼学生气息的稳定性。在演唱唱腔作品时,能在完成 “唱、念、做、打、翻”的同时更好地塑造角色。比如《情探》中的“行路”一折:敫桂英身披拖地白裙行走时,根据剧情的需要{10},圆场加水袖舞动。拖着三米长的水袖边走边舞,难度可想而知;还要展示“倒扎虎,串翻身、台蛮”等激烈动作以表达敫桂英内心的爱恨情仇,更需要极大消耗体力。在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后,学生几乎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要想在舞台上完美展现 “唱、念、做、打”,就必须在台下练习时打好基础,“行进式”练声法对这些作品的演绎有极大的帮助。

6.注重提高“二度创作”的能力

具备了气息、节奏、音准、咬字等最基本的音乐素养之外,最重要的是注重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唱段的演绎中,同一段唱腔作品,有的人唱得感人肺腑,运腔行云流水;有的人却唱得平淡如水,枯燥乏味。究其缘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唱者是否能够根据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把握好情感和润腔(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情带腔,腔中有情,使喜怒哀乐能够通过唱腔来实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也就是说,要唱好一段唱腔,首先要明白唱段所要表达的内容大意,分析人物性格,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等;其次要学会在钢琴上识谱,而不是利用音频或者视频来听会这一唱段,不要盲目地去模仿大师们的演唱;第三,要在音乐基本旋律学会后再开始进入“角色”演唱,结合各流派大师们演唱特点,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音色特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来进行二度创作,特别是要针对润腔,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换气点等做出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越剧才能传承,才会有新鲜的血液,而不仅仅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总之,每学一段唱腔,不要急于求快,要把唱腔作品唱出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点才算成功。

结语

“戏曲发声”课教学既要重视传统戏曲的特点,更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在越剧演唱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要通过科学练声,使学生在掌握气息、头腔共鸣、声音位置等技巧的同时,保持戏曲的演唱风格;要灵活设计适合学生音色、音域以及行当的练声曲加以练习,提高学生对“戏曲发声”课程的重视度和学习兴趣。

注释:

{1}张晴.戏曲练声引进“视唱练耳”刍议[J].戏剧文学,2005(9).

{2}{3}{4}{5}{6}{7}周伟君.越剧唱腔[M].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8}何敏娟.谈谈戏曲声乐[J].人民音乐,1989(5).

{9}宋承宪.歌唱咬字练声曲30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0}金彩芳.试论声乐发声法在越剧演唱中的运用和实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 16 卷第 2 期.

注: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戏曲发声》课程改革的实践分析(课题编号jg2019054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唱腔改革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改革之路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