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曲山曲”中的演唱特点与文化内涵分析
2021-06-01李月
李月
摘 要:山西的“河曲山曲”中富有生趣的民间方言特征与节奏特点,本文通过对流传较广的几首“河曲山曲”的节奏、音调、结构、歌词等分析,表现出河曲劳动人民在走西口、找爱情、建婚姻、田间劳作、高原放牧等不同领域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深度揭示出了这些山曲中的审美价值取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山西民歌 河曲山曲 审美 方言
一、河曲山曲中的内容特点
河曲民歌是我国独具地域特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黄土高原信天游与地域性山歌交汇的风格特点,不仅能真实的展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纯朴、憨实与喜怒哀乐性格特点,还能很好的记录他们生活中从生老病死到七情六欲,到各种节庆节日到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山西地处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河套地貌与吕梁、太行山脉交接的位置,不仅地理位置涉及到了多处不同的“天险”,还涉及到从河谷、高原到山脉、丘陵等不同的地貌、地形。艰苦的自然生活条件,不仅孕育了人们坚贞不屈、奋斗有为的强悍性格,也使得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为质朴、自然,带有淳朴、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河曲民歌,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产物,民歌中的内容也涵盖了人们的整个生活、生命历程,不仅包含了他们在当地所从事的生产、社交活动,也包含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做人、做事经验和从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文学传奇等等。这些民歌中的内容,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生产,折射出他们身边的情感,而备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在不同类型的山西民歌中,山歌是最受人们欢迎、也是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类型。而山西民歌中的“河曲山曲”则是最富有特色的地域性民歌。
“河曲”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县城,鉴于河曲还是山西西北地区紧靠黄河、位于山西、陕西、内蒙等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因此生活文化与心理特征,都具有山西其他地域少有的特点。一方面,历史上的河曲既是中原地区的边塞,是兵家争夺河套草原的主要战场之一,还是黄土高原的人们祖祖辈辈渡河北上内蒙、到关外谋生的重要区域,因此民歌中的内容也大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不管是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人们质朴、吃苦耐劳的性格,还是自然、农耕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的平原与放牧交汇的人文环境,都给“河曲山曲”带来了浓烈的独特性格与审美特征。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阻挡不住人们内心渴望自由、欢乐的追求,也阻碍不了人们对幸福生活与美好爱情的追求。无论是在山野田地、还是在家前院后、窑洞旁边,男女老少更都喜欢吼唱属于他们自己情感世界的“山曲”。这些河曲地域特征的“山曲”不仅成为他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还成为他们传递地域文化、历史风情、生活习俗的重要媒介。
河曲地处广袤、神秘的高原、黄河谷的包围之中,黄河在此附近多次改道,冲积出了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这块神奇的自然界中不仅具有鬼斧神工般的千沟万壑,还有连绵起伏、苍茫恢宏的山峦、蓝天。千百年来,人们在这片充满战争与荒凉的土地上驻守边关、开荒耕地,凄然、壮美的“河曲山曲”是黄土地所呈现出来的最美收获——这些与众不同的“河曲山曲”中,不仅有亲切的自然景观,也反映出人们特殊的生活经验、心理感受,还映射出了他们的深层文化习俗与审美情趣,“山曲”成为河曲地域人们在艰苦、贫瘠的生活中幻化出丰富多彩、深切感人故事的重要结晶。
二、“河曲山曲”中的演唱特点
河曲當地的语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文化交汇产物,是具有陕北、西蒙、晋西北地域语言交汇的独特现象,也是当地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等在歌曲中的直接体现。河曲当地的方言是区别于其山西他地区方言的本质特征的。因此,在“河曲山曲”中的多地语言变体特征,就成为独特的音调来源之一——在这些不同地域“方言”中交汇出来的河曲方言不仅在歌词的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还在曲调的形成方面也体现出语言分化的特征。河曲方言特征所造成的音调、歌词节奏等特征是“河曲山曲”区别于其他不同地域民歌与艺术的重要文化符号特征之一。
比如在河曲地区流传比较广泛的山曲《羊倌歌》中,就展现出了这种方言造成的音调、节奏特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河曲作为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交汇文化地区,孕育出了特有的“山曲”音乐风格特征,也体现出了带有典型地域文化、民族音乐特征的民间艺术状况,河曲地区所拥有的这种独具特色的交汇性语言,不仅是山曲音调的重要来源,歌词节奏、内涵特体现出了当地的多样性文化特征。从其曲谱中可以看到,这首歌曲中的曲调呈现出切分音型、八分附点、十六分音型等节奏形态,在曲调的旋法方面,也体现出一字多音、一字多跳等进行特征。前后乐句间的音程跨度较大,而且前后两句呈现出“同头变尾”的逻辑关系特点。另外,在同一乐句中,连续的音调下行和偶尔的上行,也使得全曲都具有强烈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在这些相似的音乐主题中,除了所五声性音乐材料大部分都比较集中外,也在展开与变化的手法方面,大都遵从了歌词音调自然发展的趋势,形成比较自然、顺畅、大起大落与平稳进行交替的波浪式曲调特点。演唱时除了需要强化气息对于这些曲调的起伏控制外,还需要从音色方面展现出清新、优美、动听的感染力。演唱者也要进行很好的演唱创意,让富有新意特征的“二度创作”融入其中,实现与歌词的交融。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有一定的山西生活经验外,还需要演唱者具有深厚的民族唱法基础,以及对于民间文学素养的深厚积累,演唱出悲壮、美好的地域风格。
“河曲山曲”中的语言与歌词还具有文学化的格式特征——常见的歌曲中有以七字句为基础的形式,只是这些山曲往往都结合了河曲当地最富地域特征的方言韵律,以达到表现深刻的内在感情需要的目的,为了使得这些山曲更富有情感性,他们也常在歌词中即兴或自由的加进一些地域性语言特征的“衬词”,从而使的“河曲山曲”中的歌词语言不仅更具有流畅性特征,还体现出更为自然、淳朴的人文场面、特征,比如在“河曲山曲”《远远瞭见娘家的门》中的“哪嘟哪”“那呀”等具有河曲地域特征的衬词都来源于当地使用的方言虚词,具有典型的地域语言特征。这首山曲中共有两个乐句,“同头变尾”的句法逻辑,各为四个小节,两句不同的歌词中除了“那”“呀”外,还可以在演唱中采用“哟哟”“呀”“嘞嘞嘞”“啦啦”“ 哪”等进行替代,比较自由、灵活。其他可以用于山曲中的河曲地方语言中的虚词还有“呣”“丁那个”“咳呀啊”“价个”“啰啰的”“儿”“嗨哟嗬哟”等等。这些虚词虽然不具有明确的词意,但都具有很强的情感特征和音调色彩,对于强化河曲地域的音乐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在“河曲山曲”中,还有很多关于爱情、思念的内容,这种类型的“山曲”中也经常会被镶嵌上“亲”或多个“亲”字,从而使得歌曲更具有地域性的音乐特征,内容上也非常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在“河曲山曲”《想情人》,这是一首上下句式——且头尾都几乎相同、重复音调特征的歌曲。微小的差别在于两句的第二小节中的八分音符与八分附点,其他音型、曲调完全相同。但是两句的歌词是对称、不同的完整句意特点。第一句是“想你,到“哈哈笑”,随后便是“泪蛋蛋抛”,想到心酸、欲罢不能。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调整——尤其是对气息方面的调整,需要调整共鸣量的变化,展现出富有地域特征的歌曲色彩,尤其需要通过对演唱音量、音色的调整,展现出歌词中的无边无际的草原、黄河、高原、山地等场面对走西口在外的亲人的思念特点。同时,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还需要关注第一句中的旋律到第二句的具体力度、情绪等变化,尤其对于细节变化要有完整的表现形式。因此,进行重复需要进行不同音量、情感的处理。需要透过歌唱气息的调整和音量的处理,体现出对“想你”的不同感悟,体现出词意内涵的特点。
三、山曲中文化内涵的解读
由于地域坏境的影响,河曲山曲都具有浓郁性的内蒙、黄土高原地域特征和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河曲山曲”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仅具有从传统的农耕文化特点,也具有转向塞外游牧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随着曲调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肢体动作——这些也成为当地传统戏曲表演中的特点,成为“跨界”的探索基础,也展现出了山曲中很强的模式性特点。
其一,规整的音乐、歌词结构,不仅映射出了河曲人们的简单、质朴文化内涵,还体现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对美好的追求乡土风俗。在以上这些山曲中的歌词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乐句,各不相同的句意构成了完整的词曲结构特点,使得山曲不仅在曲调方面变得更为丰富、完整,还在重复、变化重复手法的运用下,歌词被进一步的演变为两个不同句意的内涵段落,从而产生出音乐的主题在强化地域素材的作用下,呈现出相同曲调配置不同歌词的痕迹特点——在这三首山曲的收尾部分,或中间变化的素材已经使得原来的歌词更富有深度的情感、风格特征。
其二,诠释作品时中要体现出悲凉、无奈与幸福、美好并存的情感文化特征。在演唱相似乐句或者变奏部分时则,更需要演唱者对变化部分进行更富情绪起伏性和坚定自豪感的效果。比如对以上三首歌曲中的歌词进行演绎时,就需要关注在演唱过程中变化部分的意境、场面和情绪处理。与此同时更需要体现出演唱时的“二度创作”、“移情”特点。尤其是在演唱这三首三曲时,要体现出这首作品中的创意性特点,更要在此基础上表现出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黄河河套地区的民族性格中的直爽、大气、阳刚性的文化内涵。
其三,作品演绎时的动作、语言、音乐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审美蕴含了特殊内涵与特殊文化价值取向,都在獨具苍凉、荒芜、坚强的民族性格特征中得以展现。比如演唱中常以基本的肢体表达语汇伴随着歌唱的进行,在具体的演唱中也往往比较强化个人对审美、实用等价值的追求,从而体现出作品中的地域气质与性格精神的特点。这些富有传统与原生态气质结合特点的山曲中,还糅合了诸如少女娇羞、雀跃、人们奔走相告的喜悦等各不相同的形象特点。因此,对于地域性风格与表现形态特征的把握,是实现对于“河曲山曲”文化精神与“移情”表现交融的创意目的的基础。
结语
河曲地处吕梁山地与气势磅礴的黄河流域之间,还处在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河曲人们的心胸不仅就开阔、淳朴,性格也较为坚韧、顽强,因此对于山曲的演唱,需要体现出他们很强的欣赏能力与吟唱能力。在演唱中也需要揭示出高山旷野引吭高歌的打工人们形象,或是那些围坐在炕沿、窗台、地上的农民形象,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河曲民歌采访专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
[2]齐柏平.论民族唱法的风格——以山西籍歌唱家为例[J].当代音乐,2018(3).
[3]潘芳.山西民歌中的本土传统文化[J].当代音乐,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