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钢琴制造业发展对李斯特创作理念的影响

2021-06-01丁阳杨建鹏

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奏鸣曲小调李斯特

丁阳 杨建鹏

摘 要:作为李斯特最具开创性的一部钢琴作品,《b小调奏鸣曲》除了受作曲家人生经历与艺术品味、社会思潮和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与其实现的载体——键盘乐器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以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出发点,以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为例,探讨19世纪钢琴发展的历程对李斯特创作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 19世纪 新式钢琴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创作理念的革新

纵观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弥漫于欧洲大陆,钢琴的制造工艺也从18世纪初的诞生逐渐蜕变、成熟。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席卷欧洲大陆,还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本文从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多元化进程这一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不断改良的新式钢琴带给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在创新理念革新、钢琴音响交响化、戏剧性和表现力手段方面的启迪。

一、18至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多元化进程

18世纪初,佛罗伦萨的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在1710年左右制造出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钢琴。然而克里斯多佛利的钢琴音色单一、琴弦较细、共振不足等缺点并没有在欧洲大陆引起重视,难以取代羽管建琴的地位。

19世纪中叶,德国、奥地利和英国作为欧洲钢琴制造业的中心,不断推动着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并走向繁荣。这一时期的重要钢琴制造商包括德国的戈特弗里德·西伯尔曼(1683-1753)、英國人约翰内斯·楚姆佩(1735-1783)、约翰尼斯·布罗德伍德(1732-1812)、西伯尔曼的学生德国人约翰·安德里亚斯·斯特恩(1723-1792)以及安东·瓦尔特(1752-1862)等。西伯尔曼发明的击弦机在楚姆佩的改良下成为了著名的“英式击弦机”,而他的学生斯特恩于1770年在德国制造出了“维也纳式击弦机”。以莫扎特为代表所使用的维也纳式钢琴“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止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亮。” {1}而克莱门蒂则更偏爱英式钢琴 “触键感觉较重,琴键反应较迟钝,但是由于琴弦粗,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2}

进入19世纪后,工厂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以往的手工作坊模式。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也由家族化管理转变为更专业的公司化管理。康拉德·格拉夫(1782-1851)经营了维也纳第一家批量化钢琴制造公司,并迅速发展为19世纪早期钢琴制造的典范。而到了19世纪中期,贝森朵夫、施坦威、普莱耶尔、佩卓夫等钢琴企业相继问世。19世纪繁荣的钢琴制造业提供给作曲家们更加自由的创作维度。

二、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创作理念的革新

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的李斯特,作为神童10岁到访维也纳随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学习。在车尔尼的教导下,李斯特延续了贝多芬的演奏风格。1824年,李斯特在巴黎举办了第一场公开音乐会,并于1825年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巡演。 1853年,李斯特完成了《奏鸣曲》(后文简称《奏鸣曲》)的创作。《奏鸣曲》的问世在当时相对保守的欧洲大陆引起巨大的争议。克拉拉·舒曼曾评价道:“这是一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它一无是处。”{3}对于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威廉·纽曼的“双重功能”{4}观点得到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同,即“作品以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写成,同时又具备了多乐章的奏鸣套曲的要素。”{5}“主题变形”{6}这一作曲技法充分代表了李斯特的作曲理念,即“内容决定形式。”正如李斯特在1856年写给路易斯·科勒的书信中所说“……我只追求内容决定形式,这种追求甚至抑制自己放弃评论界的支持赞美。”{7}这首《奏鸣曲》无疑是他创作理念的大胆实践:仅仅运用了五个主题动机,每一动机描绘着不同的文学形象——庞大而不乏冗杂,精巧却不显单调。

三、19世纪的钢琴制造与李斯特理想化音响的碰撞

李斯特本人私人拥有的博伊赛洛特钢琴源自他的好友路易斯·康斯坦丁·博伊赛洛特;其他演奏过的包括维也纳的贝森朵夫、格拉夫、德国的施特来歇、贝希斯坦和英国的布劳德伍德。通过接触不同的造琴工艺,极大的拓宽了李斯特的创作思路:构思一种类似于交响诗的钢琴体裁,将钢琴作品交响化;探索钢琴音域和音响效果的极限,使作品更富有戏剧性。这些创作理念都对作品的承载者——不断改良的钢琴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洪亮的声音、灵敏的触键、细腻的音色变化、支撑力更结实的金属结构等。

1.交响化在《b小调奏鸣曲》中的体现

如果说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已初具交响化,那么李斯特则更进一步:“贝多芬是在钢琴上想象交响乐的音响效果的话,李斯特已完全把钢琴作为一支乐队来看待。”{8}他在《奏鸣曲》中创作了大量富有张力变化的乐段。厚重的多声部和声织体和运用到极致的力度对比让钢琴的音响层次更加丰满,追求类似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

满足交响化的首要媒介就是支撑力更强且共振效果极好的钢琴架构。1820年,英国人布罗德伍德尝试将金属挂板装在钢琴之上。1843年,美国的约纳斯·奇克林将金属框架用于制作钢琴。而在19世纪中期,金属架构的钢琴已被广泛应用。这种改良的钢琴结构极其牢固,区别于纯木制框架的金属框架,共鸣优于以往。

从《奏鸣曲》105小节开始(见谱例1),李斯特用厚重的、跨度达到三个半八度的和声织体突显高音声部的旋律。在109小节之后,由和弦及八度音程组成的高音声部持续fff强烈共鸣,不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高潮。这种和声与力度搭配在19世纪早期的钢琴作品中较为罕见。对比李斯特1840年完成的第15首《匈牙利狂想曲》,同样出现fff的乐句,高、低声部的和声织体与《奏鸣曲》相比明显单薄,仅仅由连续的八度构成,音响效果更是无法与《奏鸣曲》相提并论。从这些细节我们不难推测:在钢丝弦、金属支架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的1840年,李斯特受钢琴制造工艺的限制,无法达到与《奏鸣曲》相媲美的交响化效果。在钢琴上模仿乐队效果的理念无疑是李斯特毕生的创作追求,而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发展恰好满足了作曲家的需求。

谱例1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S.178),105-110小节。

2.戏剧性在《b小调奏鸣曲》中的诠释

进入19世纪,钢琴制造业在不断创新:“1808年,法国人埃拉尔德发明了装有弹簧的复振式击弦机,使琴键的反应更快更灵敏,不仅为快速的同音反复技术提供了基础,而且可以让手指在触键过程中感受到两个层次。”{9}这项于1821年才获得专利的技术彻底改变了当时的钢琴制造业。“1826年,英国制琴师亨利·帕普用质地细密的兔毛和羔羊毛做成包裹琴槌的毛毡,并包裹木芯,使得琴槌比原来的鹿皮更有弹性和重量。”{10}这让琴槌更接近现代钢琴,并产生更为丰富的泛音。这些重要部件的改进让钢琴充满了新的活力。

快速发展的钢琴制造工艺不仅满足了李斯特对交响化的追求,还提供给作曲家更加丰富的创作空间。戏剧性因素在《奏鸣曲》中被李斯特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在谱面上标记了大量详实的表情术语、力度与速度标记。制造精良的钢琴让李斯特大胆的使用并组合多种不同的术语,追求不同层次的音色变化与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谱例2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S.178), 1-16小节。

在《奏鸣曲》开篇七个小节简短的引子中(见谱例2),李斯特在音乐和技术上对演奏者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p的范畴内做出对比性的触键和乐句起伏,来描绘一个来自地狱的恶魔形象。Sotto Voce对应的动机需要用微弱的声音演奏两个标有顿音记号的八度音程,接着在第2、3小节出现的、充满紧张气氛的下行音阶仍需要做出相对克制的乐句起伏。从主题进入的第8小节,allegro energico和渐强标记要求演奏者快速转换演奏方式,并通过跨越了四个音区的八度跳跃来营造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模仿号角的主题一扫充满阴霾的恶魔动机,音乐逐渐变得激昂高亢。李斯特对主题的演奏有着极其精准的要求(见谱例2,11-13小节):使用顿音演奏上行八度,突出音乐的尖锐性;在小节正拍上的二分附点音符额外标记重音记号;乐句结尾的下行八度配以断奏来代替顿音。看似简单的乐句却对当时的钢琴提出了考验:键程深度的增加带来了富有层次的触键;灵敏的击弦机能精准的反映出指尖的细微变化,尤其是两个八度动机,与充满层次感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3.表现力在《b小调奏鸣曲》中的升华

李斯特还通过转换音区、力度对比的手段进一步探索钢琴表现力的极限。在363小节的mf一直持续渐强到395小节的fff(见谱例3),经过32个小节的逐层递进终于在395小节达到全曲的高潮。经过26个小节,音乐逐渐回归到最初的寂静。这种大规模的布局带来极大张力,更能体现出新式钢琴前所未有的优越性能,满足李斯特对于极限音响的追求,标志着作曲家创作生涯的巅峰。

谱例3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S.178),394-397小节。

Recitativo的出现体现出李斯特对富有戏剧性的宣叙调的喜爱。高音声部以相对自由的速度来模仿花腔女高音,“唱出”连贯的、充满戏剧性的旋律(见谱例4)。早期钢琴键程较浅、声音清脆、衰减快的特点较难演奏连奏的乐句,而在双擒纵联动装置的作用下,新式钢琴触键更有层次,包裹毛毡的琴槌与钢丝弦产生丰富的泛音,发出连贯而细腻的声音。

谱例4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S.178),306小节。

李斯特在弱音踏板的应用上也颇为大胆。在329小节出现的una corda一直延续并进入缠绵的行板。李斯特在347小节继续标注sempre una corda并要求演奏者持续保持弱音踏板直到363小节的tre corde结束。为了探寻声音的更多可能性,弱音踏板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4个小节,展现出这件庞大的乐器富有细腻音色的另一面。由此可推断,弱音踏板的构造在19世纪中期已趋于成熟。

结语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染力,鼓励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对新的理念、新的事物进行探索。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李斯特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李斯特的創新思想和理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领袖,李斯特融入一生中对音乐的理解,在不断改良的新式钢琴上,以超越时代的眼光与见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艺术史上值得永久珍存的瑰宝。

近年来,钢琴学术圈对权威出版社和作品原始版的重视,都是为了更大限度的还原作曲家的真实意图,掌握作品的原始概况。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讲,了解钢琴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并追溯到作曲家创作中所使用的键盘乐器的结构特点与音响效果,无疑对演奏者在现代钢琴上诠释早期的作品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供给读者从不同的视角回归原始、在固有的研究基础上革新与突破、进一步提高演奏者对作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注释:

{1}{2}张敏.钢琴艺术简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初晓睿.解析李斯特的演奏与表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2).

{4}{5}陆平.李斯特演奏整体感之初探[M].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2).

{6}张希.论李斯特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历史传承与创新[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7}关伯基译.李斯特书信选(续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

{8}丁好.论钢琴触键技术的发展[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

{9}代百生.钢琴乐器的演变历史(下)[J].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0).

{10}张敏/钢琴艺术简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弗里德里克,王诗聪,译.从另一个角度看钢琴的历史[J].钢琴艺术,2011.

[2]曾佳莉.早期槌击钢琴发展概说(三)——早期槌击钢琴与浪漫乐派作曲家[J].钢琴艺术,2015.

[3]保罗·麦克约尔蒂,汪月含,刘云龙,译.18、19世纪的钢琴制造与作曲家理念音响概念之间的关系[J].钢琴艺术,2017.

[4]格奥尔格·克内普勒.19世纪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奏鸣曲小调李斯特
手机上的奏鸣曲
四 季 相 思
春天的奏鸣曲
思 夫
五河小调
饥饿奏鸣曲
小调[六首]
保持肃静
祭献奏鸣曲(组诗)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