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范畴 “格”与唐代的绘画品评观

2021-06-01臧伟强

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画品品评范畴

臧伟强

摘 要:“格”作为中国美学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唐代得以成熟。本文通过对“格”的字源和典籍的知识考察,呈现出“格”这一美学范畴的生成过程,探究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具体的分析格的具体形态及其在文艺品评中的文本实践,进而深究其潜在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追求。

关键词:美学范畴 格 绘画品评

唐初浮糜婉媚的六朝形式主义美学风气还没有退去,而唐初的文人过于追求形式和技巧,反而陷入了技术专制主义,这样就脱离了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就需要美学和方法的重建,伴随着新的文学艺术理论著作的和文艺品评方法的出现,同时也催生意境、意象、兴象、品、格等美学范畴,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把具体的作品的品评上升为抽象的美学范畴,使之成为唐代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的普遍法则,具有了形而上的意味和理论的通约性。

一、作为唐普遍美学范畴的“格”

在唐代的美学现实中,在文学艺术中的著作和品评中普遍的使用了“格”这术语,格就其字意而言,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木长貌”,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称:“亦谓树高长枝为‘格”,这里是衡量事物的尺度,类同后世之格尺,引申为法式、标准、规格。格最早出现于《礼记·缁衣》,其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郑玄注“格,旧法也”,也就是法度、标准和规范,《颜氏家训文章·文学》中就有:“诗格既无此例,又乖作本意。”这里就出现了诗格,其实诗格的的繁荣是在唐代,著述辈出,多以《诗格》《诗式》和《诗评》而命名,为以诗为“一代之文学”的唐朝,提供诗歌创作、品评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格”只作为美学范畴,自然受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影响,直接受益于魏晋自然观,以自然为上,而九品中正制被唐代的文人直接运用在美学体系中作为理论的构架和评论的标准,并以品评代文艺的历史。自然也接受了魏晋的人物品藻的思想,以意、精神为中心,而郑元庆的《湖录经籍考》又称《诗格》为《品藻》,可见其对诗格的影响。

以“格”评诗、以“格”命名成为唐代的风尚,“唐人将讨论诗的法度、规则的书一例冠以‘格、‘式等名,除了从六朝的批评术语演变而来的可能外,也还还受到当时的刑书的启示。《新唐书·刑法志》云:‘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其中以格、式命名尤多。诗格的大批出现,正是初唐律诗的成型过程中,其内容亦多为讨论诗的声韵、病犯和对偶,所以借用当时的流行的‘格‘式之名,也是很自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不妨可以说,古代文学批评的中‘诗格,这种形式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而成。”①而罗根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二》就其文学内部因素分析中指出:“诗格有两个盛兴的时代,一在初盛唐,一在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初年”,究其兴起的原因,前者之兴“其历史的领导者是六朝的声病说,社会的助力则由于初盛唐以文治天下,以诗粉饰太平。”而“后者的兴起,其历史的领导者是初唐的对偶说,社会的助力则是由于时代的丧乱,朝野上下的文人都走到消极玩味的逃避现实的文艺路上。”②实际上在唐代书画的著作和理论中也是高频词汇,在张怀瓘的《书断》《畫品断》和朱景玄的《唐代名画录》中多有出现,并作为书画品级鉴赏的依据和标准。

通常研究者关注旧题王昌龄《诗格》中提出的,物镜、情景和意境的说法,并把它作为意境说的倪端,实际上,在这里境与格都具有标准、样式和美学层阶的意味,皆强调意在诗文创作、表现和接受的作用,伪托王昌龄《诗格》中把意境作为文学的至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强调主观之意,凸显出心与境的遇合,才能“ 得其真”,实际上就是内心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物的限制以及情感的缠绕,提升为物我两忘的境界。《诗格》中又说:“古文格高,一字见意。” 作诗文讲求“立意” ,而意是“格”,而“意高则格高”,不难发现《诗格》中把意作为作诗为文的高低、品格的依据和标准。换句话说,其注重诗文的境界和品格的高低的区分,是建立在意的基础上。在另一部署名为王昌龄所作的《诗中密旨》又言诗有九格也说“二曰上句立兴,下句诗意格”,这里的格式指格式和规格方面,也就是诗的法度和规范。皎然《诗式》言五格十九体,又讲求三格四品,推崇取境“高”“逸”,并明势中说“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齐己的《风骚旨格》也强调意为上格,说:“一曰上格用意,二曰中格用气,三曰下格用事”,可说格已经在唐代被广泛的使用,凸显出意在诗格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将具体的诗文文本提升为美学的范畴,格也在书画品评中被普遍的应用,这样格就有了独立的美学价值。

二、作为绘画品评的“格”

魏晋时期就有以格论艺的传统,钟嵘的《诗品》、庾肩吾的《书品》皆有所见。而以“格”命名书画,可以追述到梁元帝萧绎的《画山水松石格》,以“格”为书名,早见于《宋史·艺文志》,明而后明人王绂疑其为“托名赝作”,而《四库全书总目》录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并指出“其文凡鄙,不类六朝人语。且元帝之画,《南史》载有宣尼像,《金楼子》载有职贡图,《历代名画记》载有番客入朝图、游春苑图、鹿图、师利图、鹣鹤陂泽图、芙蓉湖醮鼎图,《贞观画史》载有文殊像。是其擅长,惟在人物。故姚最《续画品录》惟称湘东王殿下工于像人,特画神妙,未闻以山水松石传。”③从六朝人语体和语言习惯和梁元帝没有山水松石传世来证明其为伪托之作,而黄宾虹和邓实所编的《中华美术丛书》录入《画山水松石格》更是认为:“此篇著录梁元帝撰世多疑之” ④并以唐之画书对为宋元人断章串改而证之,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直接将其列入第九类伪托的画部,并指出《四库全书总目》对于此书的判断过于武断,“疑旧传元帝本有诗是书,其后人搜集口诀而伪为之。”⑤故不似六朝语,而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曾引“秋毛多骨,夏荫春英”八言,指出此书虽为伪作,但时间下线为北宋。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总结前人的说法,以北宋山水以绢本为、纸本为主,而唐代盛行壁画;此篇成于水墨画应产生之后为依据,认为此篇产生于唐季。其实在诗格中也存在伪托之作,托伪魏文帝《诗格》、贾岛《二南密旨》、白居易《文苑诗格》《金针诗格》、梅尧臣《续金针诗格》《诗评》等,大抵为五代、北宋时期所做。可以看出,一方面梁元帝萧绎工于书画,善诗能赋,以文、书、画冠绝当时,为伪托此书提供了历史依据,而以“格”命名和品评的标准,说明“格”这一美学范畴在唐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兴盛。而旧题梁元帝萧绎的《画山水松石格》曰:“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提出了“格高而思逸”的绘画美学思想,画家思想高逸,绘画的格调才能高逸,还接受了杨雄心画心声的思想,又受皎然取境说的影响,强调人格与画格的同一,人格的高低决定绘画的品格和风格的层次,也就是画如其人,俞剑华说“在人则为品格,在画则为风格”。另一方面来说,绘画是对心胸的书写,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绘画的品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思想和人格,要“遗去技巧,意名玄化”,忘形去知,也就是心画。

在唐代的“品”和“格”的词义是相通的,成复旺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认为,逸品亦称逸格,神品亦称神格,妙品亦称妙格,能品亦称能格。张怀瓘的《书断》和早已失传的《画品断》把书画分为能、妙、神三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沿袭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教育功能,又在绘画品评鉴层面提出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朱景玄《唐代名画录序》曰:“古今画品,论之者多矣。隋、梁已前,不可得而言。自国朝以来,惟李嗣真画品录,空录人名而不论其善恶,无品格高下,俾后之观者何所考焉。景玄窃好斯艺,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推之至心,不愧拙目。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⑥朱景玄慨叹李嗣真只录画家的人名,没有甄别和鉴赏画家及画作的等级,他吸收了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增加了“外有不拘常法”的逸品。可以说品格作为审美鉴赏中主体判断的重要标准,序其事,因品定格,既是美学的标准,也是鉴赏的过程,在审美过程中逐渐脱离实物和形似,由能格、经历妙格、神格到逸格,自然而然的超脱超脱尘世,走向心灵最深处。

在唐代审美品评活动和典籍中出现大量具有“品”、“格”意蕴的美学范畴,“格”不仅作为审美等级的范畴,也是画史书写的内在的结构,也渗透唐代人的审美理想及在文艺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格”也由品级的评定走向了风格的呈现,并以画家、画作的具体品评为中介,使“格”这一美学范畴独立出来,具有更加深厚的审美意蕴。

注释:

{1}张伯伟.唐诗研究集成:全唐五代诗格校考[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黄宾虹,邓实编 .中华美术丛书.三集第九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5}余绍宋. 书画书录解题.卷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6}【唐】朱景玄.吴企明校注唐代名画录校注[M].合肥:黄山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2018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美学范畴与乐论关系研究》(18ZWB19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画品品评范畴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姚最《续画品》成书与流传考略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也谈人品与画品
墨太白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人品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