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自传性特征探究

2021-06-01姚远

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

姚远

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欧洲古典与浪漫派交替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丰富的艺术特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将古典主义音乐带入到了一个高峰,并在创作风格上虽身处在古典时期,但遥望浪漫主义,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萌芽。他的一生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其中钢琴作品数量庞大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他的钢琴奏鸣曲中若干代表性作品为主,结合文化背景和创作个性,以一个宏观的角度探究作曲家不同时段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奏鸣曲 贝多芬 自传性

一、奏鸣曲的起源与发展

奏鸣曲是一种器乐的曲式类型,最早来自意大利文sonare,意为“鸣响”,16世纪以前便已存在,其创作多以重奏的形式展现。直到巴洛克时期,在克莱门蒂、C.P.E.巴赫等作曲家的尝试和创造下才确立了近代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他们也是奏鸣曲体和器乐独奏奏鸣曲的主要创作者和代表人物。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作曲家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推动下,奏鸣曲结构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作品被扩展为了四个乐章(用小步舞曲,之后又用谐谑曲代替之作为第三乐章),在曲式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的结构。

19世纪浪漫派时期,奏鸣曲作为主要的创作种类之一,在众多作曲家例如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的发展和推动下,充分表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即作品的个人化、思想化、情感的丰富化、独创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也开始变化多端,既有单乐章形式又有多乐章的形式。20世纪以后的奏鸣曲结构演变出多样化的发展形式,许多作曲家都写作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例如融入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因素的巴托克钢琴奏鸣曲,创作上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的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奏鸣曲;布列兹、潘德列茨基则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写作。

二、自传性意义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喻为音乐的“新约全书”。他最先的三首奏鸣曲op.2创作于他十六岁左右的时候,而最后一首奏鸣曲op.111 出版以后他只活了五年,这32首奏鸣曲几乎贯穿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生,带有一种自传的意义,表达了作曲家内在演变的不同阶段。

钢琴对贝多芬来说是最为直接可以将他的灵感,构思,情绪的起伏,瞬间的感悟即时转化成音乐表达出来的媒介,作为一位演奏技巧高超的钢琴家,他只消坐在钢琴前,就可以捕捉无论是即兴而来的灵感或是一个乐思。这不同于他的交响乐和协奏曲,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或时间才能让贝多芬听到实际的效果(虽然到最后贝多芬认为就算庞大的合唱交响乐也已经无法演奏出他内心的声音了),所以他的内心活动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海顿作为他的老师,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虽然时常有新意,也非常朝气蓬勃,但总的来说在风格上面有点千篇一律,它们在奏鸣曲式以及写作风格上,表现出了完美的技巧,但是从欣赏的角度,听上去总像是从几个固有的模子中刻出来的,虽然优美,有着古典主义特有的精美结构和框架,可是很少听到作曲家内心的声音。而对贝多芬来说,总是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当下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他的音乐经常与他的生活感悟联系在一起,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距离:从最初的天真纯朴、寻求自我发展的各种尝试、成功的喜悦、承受疾病的痛苦、与命运的抗争、到最后领悟到了超脱于生活和人间疾苦之上的淡然和哲学,都可以在这32首作品中得以窥见。他通过一些形形色色充满魄力的作品,展现出艺术和人性上不同的形象,也描述出了他生活经历的变化。

三、贝多芬创作上的革新

想要理解贝多芬的奏鸣曲,必须同时也熟悉他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協奏曲等等,因为他总是同时写作几个作品,并且他的写作就是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努力,在贝多芬的一生中,几乎总有一首钢琴奏鸣曲的草稿在桌上放着。他的进度并不快甚至有点费劲,并且不断的涂改,甚至大段划掉重写,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为了将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所作出的努力,不过他完成了一件作品,便会让自己摆脱那件作品,他不愿重复,始终在摸索新的道路,钻研新的技巧,实现新的理想。他的创作虽不及莫扎特的一些作品那么浑然天成,也没有一挥而就的才能,但因为经过漫长思考,修改等等,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思想上的一种深度。在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的奏鸣曲的意义之所以在音乐史上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思想的不断变化并把思想内容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去,他所要倾注的感情越强烈,想表达的东西越多,他就越不能满足于遵循前一辈留下来的在音乐创作的上形式和规矩,所以他在创作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他想要钢琴奏鸣曲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从而也推动了键盘乐器的变革,钢琴替代了古钢琴,表现力更加丰富,增强了力度对比,演奏音域也比以前有所扩大。

在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上他也作出了许多改变和创新:在他早期的奏鸣曲中,采用了四个乐章的结构,这是贝多芬特有的一种创新,在此克莱门蒂,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从未见到。他将Scherzo(诙谐曲) 引入到奏鸣曲中,用诙谐曲代替了小步舞曲。通过诙谐曲的特性,作曲家的想法和气质可以表达的更自由。他还改变了乐章的次序,在他的奏鸣曲作品26 中,改变了乐章传统的快-慢-快式的结构规则,第一乐章是一首变奏曲,不再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一首欢快的诙谐曲,第三乐章则是葬礼进行曲,第四乐章是回旋曲,没有一个是属于奏鸣曲式的乐章。作品27和31再次发扬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风格,形式更加自由,幻想曲形式的创作下,和声方面的运用也往前跨了一大步。他还将奏鸣曲各部分的容量扩大,使主题更加丰富,感情对比更加强烈。从调性上来说他也尝试了更加多变的转调方式,在古典奏鸣曲中,调性的布局大多选用主-属等近关系调,而贝多芬为了丰富和声的变幻,制造出更有戏剧性的张力,在调性上经常使用远关系调,加强了调性之间的对比。

四、各个人生阶段在奏鸣曲创作中的体现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熟期和晚期。当然就这样将一位艺术大师的创作生活作简单地分期或许有些单调,因为当贝多芬说:“我对我现阶段的作品并不满意,我要开辟新的道路”时,我们发现,他从没有完全丢弃以前的道路,而是逐渐地,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下面具体介绍他的人生阶段和创作演变。

1.幼年—少年时期。

贝多芬年少时便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才,他的父亲约翰·凡·贝多芬是一个酗酒的懒汉,曾今是唱诗班的男高音。由于生活的贫穷和艰苦,发现儿子的天赋后,决定以此作为挣钱的手段。因此幼年的贝多芬,8岁就被迫开始在公众面前演奏,之后三年的时间在各地旅行演出,13岁那年成为了管风琴师。因为家庭经济的窘迫,贝多芬无法在音乐上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环境的艰苦造就了他刚毅、独立、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因为缺乏良好的音乐方面的教育,渐渐地让他想产生了想要学习、进修的渴望,也正是这种渴望伴随了他的一生。

2.早期:1800年以前。

贝多芬在波恩和维也纳前期,此时的贝多芬是一位年轻人,他满腔热血,精力旺盛,对自己的钢琴演奏才能充满自信。在他刚刚到达维也纳之后,为了向维也纳的贵族们显示他的才华,创作了作品2的三首奏鸣曲,这几首作品大多延续海顿莫扎特的古典形式。他在探索,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但总体上大胆,有力,虽然写作风格上很辉煌,但形式还是传统的,感觉贝多芬是将自己的思想束缚在海顿莫扎特惯用的框框里,其中可以听出受海顿的深刻的影响。比如作品2第一首,就是献给他的老师海顿的。还有作品10 之2,也有很深的海顿的烙印。而作品 13“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演变中的很重要的一首,在这首奏鸣曲中已经听不出海顿或莫扎特的印记,可以听出的是贝多芬的生活中的欢声笑语逐渐减少,那个曾今的热血青年似乎时不时陷入沉思,以往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乐观力量已消失不見,充满着一种烦躁不安、慌乱激动的情绪。

维也纳作为当时的艺术文化中心,其繁荣,多元化的音乐生活给予了贝多芬另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也给他的创作带来崭新的血液和灵感,他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家,眼界更丰富,这段时期,贝多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早期奏鸣曲的特征受克莱门蒂、海顿、莫扎特的影响,通常习惯性使用传统的乐思,加以发展,但是很快,这些条条框框的古典主义创作技法已不再能满足他,他虽不偏激,但当音乐的构思受到困难时,他会从中跳脱出来,去尝试新颖的手法:频繁的节奏变化、切分音动荡不安的特性、演奏力度上夸张的对比等等,都形成了特殊的戏剧感染力。

3.成熟时期:1801年—1814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深深地影响了贝多芬,它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化在当时掀起了一阵反对封建传统、反对宗教束缚思想的狂潮,也给贝多芬带来新的思想上的正能量。对丑恶的抗议,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构成了贝多芬大部分中期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他写的作品凝聚着他的理想,虽然这种理想经常被现实强烈地冲击,但他不曾因此而气馁。在探索奏鸣曲的表现力和结构方面他从未停止,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历程通过对乐曲形式的整改和发展表达得淋漓尽致。

1803年贝多芬于维也纳剧院签订了一份创作歌剧作品的合同,并于1805年完成了人生当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因为维也纳被法军攻占从而导致了这部歌剧在排练和演出上的失败。但是歌剧遭受挫折并没有影响他器乐的创作,奏鸣曲作品27,28,31,53,57被成功地谱写出来,与此同时创作的还有充满象征性和被称为贝多芬风格转折点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在这期间,维也纳音乐界模仿巴黎的“爱好者音乐会”开始举办公开的音乐会(在此之前,音乐会多半只有贵族阶级才能欣赏,音乐家的创作和作品的首演也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贝多芬经常出场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因为他想要面向群众,将自己的理想,精神传达给群众阶级,让音乐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要素。他的天性不受拘束和力求自由,有反抗习俗的精神,然而肉体上病痛对他的折磨加深了性格上的棱角,他的耳朵逐渐失聪,从二十多岁开始之后的十年,病情越来越严重,这段时间在奏鸣曲的创作上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动荡不安,精神上激烈的碰撞以及时而狂躁时而安宁的强烈对比。

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作品31之2,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著名的,也比较特别的一首。这首作品完成于1802年,同年贝多芬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生活中病痛带来的绝望让他萌生了弃世的念头。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使人们似乎能从《暴风雨奏鸣曲》看到贝多芬本人这段时期最直接,最突出的性格形象以及他思想当中的对立性,这是“无法遏止的急流,粗犷的力量”和“对命运不公的绝望”之间的对立。这首奏鸣曲在情绪上非常焦虑,激动并且在转调的范围上更广。它不再有《月光》奏鸣曲中音乐发展达到高峰时的那种慌乱不安,不知所措,而是使用了更多民间的因素,通过民间曲调与情绪的悲欢相融合,闪现出了浪漫派风格的影子,也是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在一个重大的转折到来之前的前奏,正是这种前奏,预告了贝多芬的生涯中即将出现的革命、伟大的浪漫派时期。

在之后的生活中,贝多芬不再关注平凡的现实,将更多的热情倾注于书籍中,歌德、席勒以及古希腊的古典著作成为了他忠实的伴侣。这种精神生活和对文学的兴趣也反应在他的创作上:艺术歌曲、合唱、《艾格蒙特》序曲,钢琴奏鸣曲作品78、81、90等等。疾病的恶化限制了他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的演出活动,一些作品的首演被委托给他的学生进行。

4.晚期:1815年—1822年。

1815年是贝多芬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1814年-1815年间他经历了思想性的高峰:首先他让自己从拿破仑的影响中解脱了出来,拿破仑的战败、德意志民族的解放也让他内心充满正义的能量。但是这个高峰也是一个转折点,在1815年后,贝多芬迎来了长达四,五年充满艰辛,忧虑和痛苦的岁月。为了赢得他的侄子卡尔·贝多芬的教育权利,他为此进行了五年的诉讼,这使他极度地心力交瘁,虽然最后他得到了胜诉,但这场斗争让他变成了一个病态的老人。而他的侄子卡尔,并没有怀着感恩的心报答贝多芬的爱护,而是恰恰相反,以自私,冷漠,叛逆不断地刺痛着贝多芬的心。在这几年中贝多芬过起了相对隐居的生活,创作出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01、106、109、110、111),在创作过程中,他使奏鸣曲的形式完全服从于他自身的非凡幻想之中,达到了极为自如的地步。受耳聋的影响,他与外界的声音越来越隔绝,越来越倾向于聆听自己内心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对于演奏者或是研究者来说,走进他的晚期奏鸣曲犹如走进一座静谧又复杂的圣殿一般,似乎说话都要小心翼翼。我们不难发现,赋格在他晚期的奏鸣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作品101中,我们可以听到末乐章的赋格;在作品109中,它是其中一个变奏乐段;在作品110中,它由慢乐章缓缓引出;而在作品106(锤子键琴钢琴奏鸣曲)最后一个乐章中,也有著名的,规模非常庞大的三声部赋格。贝多芬借由写作赋格,来表达他心灵上的痛苦深渊,以及深刻、内省、诚恳、复杂的内心独白。而他的思考方式也变得深沉、自我,倾向于内在化地表达痛苦与欢乐、明朗与阴霾、怀疑与肯定等情感。以往作品的“英雄性”也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内省性,抽象性的思想意识。他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变得非常自由,不再受任何传统规则的束缚。心灵的沉静、灵魂的解放,与自我的对话以及浪漫主义的思维是贝多芬这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宗教性,抽象性,是来自于他人生晚年阶段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世间百态之后创作达到了一个“神化”般的“顿悟”,在这种“顿悟”中创造的作品被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他虽孤独,但是灵魂却在高处俯视人间;他的生活充满艰辛和痛苦,但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从来没有屈服过的战士。他的作品带给人们强大的力量,也在告诉全人类,这个世界虽充满荆棘,但仍要欢乐。

结语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成就在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是伟大艺术的印证,对钢琴家来说也是不敢轻易攀登的一座高峰。每一位钢琴家都以能够公开演奏贝多芬全套32首钢琴奏鸣曲为荣,甚至是毕生的追求和梦想。它们所具有意义和价值在于人们有幸可以跟随着这些作品的脚步,慢慢地去体会,发掘这位艺术大师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精神和音乐之旅。

参考文献:

[1]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路易·肯特纳.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论(译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5]埃德温·菲舍尔.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贝多芬论(译文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

[6]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