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训练

2021-06-01段艳敏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诗魏征形象思维

段艳敏

诗歌鉴赏主观题,是对古典诗歌文化素养、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分析能力的整体评价,从不同角度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近年来逐渐成为高考试题的出题热点。新课标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训练中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离不开平时对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以2020年高考五套全國卷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为例,总结相关方法,学会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中应对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

形象思维例析

古代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是从“表象”到“情感”的艺术构建,表象是抒情言志的重要媒介,运用联想和想象,品析鉴赏相关具象,获得对语言和文字形象的直观体验,从而品悟出艺术形象特点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古诗词中丰富而有魅力的形象,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是审美过程中先沉浸于古诗词审美意境,再读懂古诗词、喜爱古诗词的重要途径。

古代诗歌中的“表象”可以是人物或景物形象,鉴赏并理解诗歌的关键就是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特点。

(一)人物形象解读

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杜甫的《登高》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老年多病、忧国伤时的游子形象;另一种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王昌龄在《闺怨》中塑造了一个闺中独守、思念丈夫的妇女形象。还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这两类人物形象,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人物身份虽不同,但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人生际遇是相似的。明确人物形象的相关特征,诗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清晰了然了。

请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唐】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诗是唱和之作,皮日休(字袭美)因患病难以赴约而赠与好友诗歌,陆龟蒙按照原诗韵脚的次序回赠这首诗,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迹,同时借助诗歌完成主人公抒情形象的塑造。首联点明自己的身份——赋闲在家,教书为业。与皮日休的友情是以诗酒为纽带,因朋友生病不能一起春城游玩、饮酒赋诗而失望惆怅,表达了作者重视真挚友情,关爱心灵相通的朋友的情感,使一位隐逸江湖、放达纵饮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颔联用典,借“郢岸”表达尽心培育人才的愿望,借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与友人相伴采芝的期待,同时隐含的历史人物屈原、伯夷叔齐兄弟,暗指诗人形象高洁。颈联设喻,在野不仕,无拘无束,如同把关着鹤的笼子织得更加广阔;吃着山里人朴素的食物,内心淡然,自在自得,如同是僧人一般的斋饭,有别样的口味,一位甘于清贫的隐士形象呈现于笔端。尾联照应首联,希望友人眼疾早日康复,再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在深切的关爱和深情的安慰中,一位至情至性、情深义重的诗人形象也被成功塑造出来。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二)景物形象鉴别

景物形象是古典诗歌里意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正是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的组合才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景物形象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内在情感一旦被激活,外在的客观物象都会染上主观色彩,作者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铺垫、渲染或反衬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二是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人格化具体景物,即借所咏之物寄寓自己的品格情操与志趣。这一类诗歌理解的思维流程是首先把握景物形象特点,接着鉴别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最后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思考,再凝练出诗歌情感。

请看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长威望高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上句“峨眉晚”,景物形象是离别之际天色薄暮的峨眉山;下句“岘首春”,景物形象是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的岘首山。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的形象特点,正是离别之后两人分隔两地,相隔遥远的现实写照。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以及离别后的孤独寂寞感都投射到这两座山的艺术构建里,作者借景抒情,抒发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逻辑思维例析

好的诗歌是形神兼备、情理交融的。诗歌创作虽然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也不能完全摆脱逻辑思维的作用,诗歌中的“神”“理”就要求我们用逻辑思维来把握。它往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写作方法去反映认识对象。诗歌虽然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其用词、篇章结构等同样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只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进而与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一)运用思维方法

解读诗歌,要学会运用分析和综合、分类和比较、抽象和概括这些思维方法,把握诗歌相关类别。比如分类和比较这对逻辑思维方法,两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理解诗歌的主旨。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进行归类;比较,则是指对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行对比。明确事物间是属于类比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根据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概括出事物的本质或差异特征。

请看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

苦笋

【南宋】陆游

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虽然诗歌的意象是具体的,但诗人的感情脉络却是抽象的。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诗歌首联写眼前的苦笋洁白鲜嫩的外在特点,颔联直接叙写苦笋的与众不同之处,笔直高耸的竹身、并不适口的苦涩还有与生俱来的竹节。后两联引出对历史人物魏征的赞美和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作者赋予苦笋物象人格化特征,并由此引出另一个人物形象丰富的文本,除运用联想想象这样的形象思维把握诗歌文本,还得发展逻辑思维,将这两类形象的共同性进行归类。可明确两者间属于类比关系:一是苦笋味道苦涩,常人难以下咽与魏征直谏顶撞皇上,言行无礼相似;二是苦笋外形笔直高耸,象征魏征刚正不阿的人格;三是苦笋与生俱来的竹节,象征魏征廉洁自持的高尚节操。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刚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二)遵循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同一性、无矛盾性和互相否定的思想的排中性。由于逻辑规律表现了上述特征,因此,它在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把握文章中的诗眼和核心句子,提炼诗歌的情感或思想内涵。根据同一律的逻辑规律,诗歌始终会围绕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种感情进行构思,因此抓住诗歌当中点题的“诗眼”和核心句子对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请看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赠赵伯鱼(节选)

【宋】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解析】这是一首赠给后辈的诗作,展现了作者提携青年学子,谆谆教导,知无不言的性格。节选部分扣住“学诗”展开,脉络清晰。一、二句介绍赵伯鱼的学诗经历,他来见韩驹之前反复揣摩前辈诗人高荷和黄庭坚诗作并能朗朗上口。第三句评价赵伯鱼的学诗态度,后生可畏,未来可期。第四句是韩驹的客套话,说自己精力不济,点拨粗略,也暗示学诗的真谛不可用语言来传达。第五、六句以禅理喻诗道,学诗的方法是转益多师,积累沉淀。第七、八句继续用禅语入诗,阐明学诗的成效,诗道佛法都讲究顿悟,一旦参透诗中精义,信手拈来的就都是好文章。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谛,就能信手拈来,皆成佳作。

创造思维例析

高考考查的是考生是否理解诗歌大意和人文思想等,试题设置方向是能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并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因而要在积极阅读的基础上,自主感受、体验、思考作品中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基于创造思维进行探究、辨析、批判,是解答诗歌鉴赏主观题的重要思维品质。高考试题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目的是鼓励考生言之成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考查真正的理性思考与思辨能力。所以大胆质疑,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思考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是应对诗歌鉴赏主观题的有效策略。

请看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

读史

【北宋】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解析】这首说理诗因读历史有感而作,借助三类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第一类是历代高贤,一生辛苦创立功业;第二类是史书的记载者,他们愚昧糊涂,混淆黑白真伪;第三类是主人公自己,一位敢于直陈时弊、勇于战斗自省的改革家,抒发了对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不满与怨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感受到王安石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这固然表现了他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同时也属于作者自己,更应属于我们青年学生,在读书时应该像诗人一样,时刻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

【答案】 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高考诗歌鉴赏主观试题的训练,不可忽视学科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科思维品质,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养成自主鉴赏习惯,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維和创造思维等能力的训练中习得审美鉴赏与评价能力等高阶能力,从而正确完成对诗歌作品的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

猜你喜欢

学诗魏征形象思维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杨万里学诗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学诗4
学诗偶感
学诗